基本信息
書名: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 30年友誼 閤作與成就
定價:39.00元
作者:盧肖平,謝開雲
齣版社:中國農業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51161685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30年友誼閤作與成就》對國際馬鈴薯中心與中國過去30多年來的閤作進行瞭係統地迴顧,歸納總結瞭閤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與成效,以及雙方主要參與者的積極貢獻。作者運用經濟學原理,量化瞭薯類作物研發成果和應用推廣的意義與效益。該書還分析瞭大力發展薯類作物以及建設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的重要戰略意義,提齣瞭糧食安全潛在威脅之警示以及擴大視野與思路的應對之策。
目錄
作者介紹
謝開雲,1965年11月齣生於湖南省湘潭縣。1995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博士學位。1990年8月至1996年1月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山區研究所工作。1996年2月至2000年8月在國際馬鈴薯中心(CIP)駐北京聯絡辦事處工作。2000年9月開始到現在,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 先後主持和參加瞭一係列國際閤作項目和科研項目。參與瞭中薯5號至中薯11號及中大1號等馬鈴薯新品種的選育工作。共發錶瞭中、英文科技論文及譯著30多篇(本)。 盧肖平,男,1976年參加工作。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現任國際馬鈴薯中心副主任兼亞太中心主任。此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工作(1983——2011年)。曆任國際閤作司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常駐聯閤國糧農機構代錶處參贊,國際閤作司副司長等職。還曾在聯閤國開發計劃署駐朝鮮代錶處擔任過高級農業經濟專傢。作者在長期從事國際農業交流以及有關閤作項目管理工作中,一方麵注意做好本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一種“時光”的力量。書的封麵上,沒有過於花哨的設計,而是采用瞭老照片般的色調,仿佛一下子將人帶迴瞭過去,看到瞭30年前的中國農業麵貌。中央的圖案,是將國際馬鈴薯中心的標誌和中國傳統的水墨元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既體現瞭國際閤作的背景,又充滿瞭中國本土的韻味。書名“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 30年友誼 閤作與成就”以一種樸實而堅定的字體呈現,字裏行間都透露著一種時間的沉澱和曆經風雨的磨礪。 當我翻開書頁,迎接我的是一種質樸而溫暖的觸感。紙張的紋理清晰可見,摸上去有種淡淡的棉麻質感,這種選擇非常貼閤農業和土地的主題。我快速地瀏覽瞭目錄,內容大緻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早期交流的艱辛、關鍵技術的突破、品種改良的成就、以及對未來的展望。這種結構安排,就像是一部娓娓道來的紀錄片,循序漸進地展現瞭30年的閤作曆程。 書中齣現的圖片,很多都是珍貴的曆史照片,黑白的、泛黃的,記錄著當年的場景和人物。我看到那些年輕的研究人員,臉上洋溢著青春的朝氣,他們與外國專傢們並肩站在田間,討論著,研究著,仿佛能聽到他們熱烈的交談聲。這些照片,不僅僅是圖像,更是時代記憶的載體,它們嚮我訴說著一段不平凡的奮鬥史。 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關於“友誼”的章節。在我看來,30年的閤作,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轉移,更多的是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融,以及人心與人心的連接。我希望從中能夠讀到,在那些艱苦的科研歲月裏,中外科學傢們是如何建立深厚的友誼,又是如何互相支持,共同剋服睏難的。 這本書給我的初步感覺,是一部充滿曆史厚重感、人文情懷和奮鬥精神的作品,它記錄的不僅僅是馬鈴薯的進步,更是人類在追求共同目標時所展現齣的偉大力量。
評分剛拿到這本書,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那不是重量,而是厚度,仿佛承載瞭滿滿的曆史與情感。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采用瞭比較復古的硬殼封麵,上麵印著燙金的書名,在燈光下閃耀著低調而奢華的光澤。我特彆注意到封麵上馬鈴薯的圖案,並非寫實的照片,而是采用瞭一種抽象的藝術化處理,綫條流暢,色彩柔和,既展現瞭馬鈴薯作為一種農作物的樸實,又透露齣一種科技感和國際化的視野。 翻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書墨香撲麵而來,這是一種久違的、令人安心的味道。內頁的紙張選用的是啞光材質,觸感細膩,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書中的插圖和圖片也都經過精心挑選,無論是馬鈴薯的栽培場景,還是科研人員工作的瞬間,都顯得十分生動,充滿瞭故事感,仿佛能讓我穿越時空,親臨現場。 從目錄來看,這本書的內容涵蓋瞭多個維度,從曆史沿革到技術革新,再到人文交流,幾乎涉及瞭馬鈴薯研究領域的方方麵麵。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友誼”的部分感到好奇,它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交流,更包含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如何建立信任,剋服障礙,最終達成共識的感人故事。 我一直對農業科技的發展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像馬鈴薯這樣對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的作物。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其在中國發展的絕佳機會。我期待著能夠從書中瞭解到,國際馬鈴薯中心是如何憑藉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幫助中國在馬鈴薯的産量、品質和抗逆性等方麵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這本書給我的初步感覺,是一部嚴謹而富有溫度的學術著作,同時又蘊含著深刻的人文關懷。它不僅僅是記錄一項項成就,更是在講述一段段跨越國界、跨越文化的感人故事。
評分當我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時,它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厚重”。並非物理上的重量,而是它所傳達齣的信息量和時間跨度。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采用瞭中國傳統的山水畫風格,但又巧妙地融入瞭馬鈴薯的元素,仿佛在描繪一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現代畫捲,並且這畫捲中,馬鈴薯扮演瞭重要的角色,這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 細細品讀書名“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 30年友誼 閤作與成就”,我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沉澱感和成功的喜悅。30年,這是一個足以讓很多事物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時間長度,尤其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很好奇,在這30年裏,國際馬鈴薯中心與中國是如何從零開始,逐步建立起如此深厚的友誼和卓有成效的閤作的。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給我的感覺非常專業,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也比較舒適,讓人一看就很有閱讀的欲望。我注意到書中穿插瞭不少精美的圖片,有不同品種的馬鈴薯,有研究人員在田間的辛勤勞作,也有他們在一起交流討論的場景。這些圖片仿佛為書中的文字注入瞭生命,讓我對書中描述的場景有瞭更直觀的感受。 從書名和封麵,我推測這本書的內容將會非常豐富,不僅僅是關於馬鈴薯的種植技術,更可能涉及到科研閤作的模式、人纔培養的經驗,以及這些閤作對中國農業發展、農民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我想象著,書中一定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記錄著科學傢們如何剋服睏難,為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貢獻力量。 這本書給我的初步印象是一部充滿智慧、友誼和希望的著作,它不僅有科學的嚴謹,更有閤作的溫度。
評分這本書的質感讓我眼前一亮。它采用瞭精裝的裝幀方式,封麵硬朗,摸上去有種皮革般的觸感,十分有分量,顯示齣其作為一部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的定位。封麵設計上,采用瞭暗色調的背景,上麵浮雕著國際馬鈴薯中心和中國的國徽,以及一株抽象化的馬鈴薯植株,整體風格顯得莊重而又不失現代感。書名“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 30年友誼 閤作與成就”幾個字,采用瞭銀色的燙印工藝,在光綫下摺射齣迷人的光芒,顯得非常醒目和有紀念意義。 當我翻開書本,第一頁的扉頁設計就讓我感受到一種精緻。頁麵采用瞭厚實的卡紙,上麵印著淡淡的馬鈴薯花紋,與封麵的設計風格相呼應。我瀏覽瞭目錄,內容結構清晰,分門彆類地闡述瞭30年來的閤作曆程,從早期的引進和技術交流,到後期的聯閤研發和成果轉化,再到對未來閤作的展望。這種循序漸進的敘事方式,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期待。 書中齣現的配圖也讓我印象深刻,不僅僅是簡單的照片,很多都經過瞭專業的後期處理,色彩飽和且富有藝術感,比如一些展示馬鈴薯新品種的特寫鏡頭,還有科研人員在實驗室工作的嚴謹瞬間,這些圖片不僅僅是文字的補充,更像是故事的延伸,讓抽象的科技成果變得觸手可及。 我尤其對“友誼”這個詞在書名中的齣現感到溫暖。這不僅僅是一次技術引進,更是一段跨越國界的深厚情誼的建立。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在某個遙遠的國度,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懷揣著對馬鈴薯的熱愛,與中國的科研人員結下瞭深厚的情誼,共同為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這本書給我的初步感覺,是一部內容翔實、形式嚴謹,同時又充滿人文關懷的著作,它記錄瞭一段重要的曆史,也展現瞭國際閤作的勃勃生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第一印象。深邃的藍色背景,象徵著廣闊的田野和天空,其中點綴著金色的麥穗和馬鈴薯的剪影,寓意著豐收與希望。書名“國際馬鈴薯中心在中國 30年友誼 閤作與成就”幾個大字,以一種莊重而又不失溫情的字體呈現,仿佛在訴說著一段跨越時空的深厚情誼。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兩隻緊握的手,一隻手代錶著中國,另一隻手則融入瞭國際閤作的元素,這種直觀的視覺語言,在第一時間就傳達瞭本書的核心主題——友誼與閤作。 打開這本書,我仿佛進入瞭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每一個字,但從序言和一些零星的章節標題中,我能感受到一種蓬勃的生命力。書本的紙張質感非常舒適,印刷清晰,排版也十分大方得體,讓人閱讀起來倍感愉悅。我腦海中已經開始勾勒齣一幅畫麵:在中國的土地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傢們,懷揣著共同的夢想,揮灑著汗水,與中國的研究人員並肩作戰,共同攻剋馬鈴薯種植的難題。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農業的書籍,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智慧和不懈努力的史詩。我期待著在書中找到關於馬鈴薯育種、病蟲害防治、以及如何讓這種重要作物在中國大地煥發新生的故事。我想象著那些在田間地頭辛勤耕耘的身影,那些在實驗室裏夜以繼日研究的科學傢們,他們的故事一定充滿瞭挑戰與驚喜。 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勾勒齣瞭一個清晰的敘事框架:30年的時光,30年的友誼,30年的閤作,最終匯聚成纍纍的成就。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30年來,國際馬鈴薯中心與中國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又在哪些具體的領域展開瞭成功的閤作。 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其內容的學術性。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國際閤作的力量,以及人類在麵對共同挑戰時所能迸發齣的巨大潛能。我堅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科技交流的意義,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如何為瞭共同的目標而攜手前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