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感悟屈原
定价:39.80元
售价:29.1元,便宜10.7元,折扣73
作者:孙更俊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514322651
字数:
页码:2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感悟屈原》全书分为读解、今译、新作三部分。读解部分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对屈原的思想和诗作进行研究,力求能拨开历史迷雾,沟通古今隔阂,还人类一个更真实、更的屈原。今译部分是用现代汉语以现代诗的形式对屈原作品进行的翻译。新作也可视为拟作,通过《离骚》和《天问》等诗篇抒发现代人的情感。《感悟屈原》除了对一些关于屈原思想的生平思想反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之外,还对屈原作品的真伪和排序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
目录
离骚读解
离骚读解之一
离骚读解之二
离骚读解之三
离骚读解之四
离骚读解之五
离骚读解之六
离骚读解之七
离骚读解之八
离骚读解之九
离骚读解之十
离骚读解之十一
离骚读解之十二
离骚读解之十三
离骚读解之十四
离骚读解之十五
离骚读解之十六
离骚读解之十七
离骚读解之十八
离骚读解之十九
离骚读解之二十
离骚读解之二十一
离骚读解之二十二
离骚读解之二十三
离骚读解之二十四
离骚读解之二十五
离骚读解之二十六
离骚读解之二十七
离骚读解之二十八
离骚读解之二十九
离骚读解之三十一
离骚读解之三十一
离骚读解之三十二
离骚读解之三十三
离骚读解之三十四
离骚读解之三十五
离骚读解之三十六
离骚读解之三十七
离骚读解之三十八
离骚读解之三十九
离骚读解之四十
离骚读解之四十一
离骚读解之四十二
离骚读解之四十三
离骚读解之四十四
离骚读解之四十五
离骚读解之四十六
离骚读解之四十七
屈骚今译
九歌今译
九章今译
离骚今译
远游今译
天问今译
招魂今译
大招今译
楚辞新作
后离骚——拟屈原离骚并步其韵
自问——拟屈原天问并步其韵
后记
作者介绍
孙更俊,诗人,学者,职业书画家。1958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创立“我”学及中国新神秘主义画派。几十年来,在进行美术创作的同时还完成了大量文字著述:包括诗词集《镣铐吟》、新诗集《不归路》、译文集《外国诗人抒情诗选》和《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小说集《兄妹岛》、杂文集《好了堂随笔》等。本书是继去年出版的《道德经批判》之后作者的又一部力作。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时,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装帧设计很古典,米黄色的纸张透着一股沉静的气息,让人一翻开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我不是历史学专家,对屈原的了解也仅限于课本上的那些零星片段,总觉得那是一个遥远而略显晦涩的存在。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作者似乎是一位引路人,耐心地牵着读者的手,一步步走入那个楚辞的瑰丽世界。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于一些关键典故的考证和阐释,那些繁复的音韵和象征意义,经过作者的细致梳理,变得清晰起来,不再是难以捉摸的迷雾。书中对屈原心路历程的刻画尤为动人,那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挣扎,即便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深深触动人心。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这个看似光鲜的现代社会里,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清浊之辨”,我们又该如何坚守内心的那一抹真诚与操守。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解读,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面对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抉择与姿态。
评分翻到书的末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怅然若失感。这本关于屈原的论述,其格局之大,令人叹服。作者的视野显然没有局限在单纯的文学评论上,而是将屈原放入了整个先秦思想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这种宏观的视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也让读者理解了为何屈原的思想能够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书中对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差异性的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解屈原独特精神气质的全新维度。这种跨学科的论述方式,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和立体。它不像是一本单向度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化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新的面纱,看到了更多元、更复杂的历史侧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典精神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对于那种对真理和美的执着追求,有了更深刻的敬意。这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历史符号,重新塑造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坐标。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度的心灵漫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运用上的那种细腻和张力。他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将那些古老的诗篇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听见”汨罗江畔的涛声,感受到诗人临风而立时衣袂飘飘的孤傲。全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交响乐,从屈原早年的政治抱负,到后期的遭受排挤与流放,再到最终的悲壮结局,情感的张力被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至于让人感到压抑,却又时时刻刻提醒着命运的无常。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时,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读上,而是将其与屈原的政治理想、道德操守深度捆绑,这种多层次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楚辞的理解。这种深入骨髓的共鸣感,让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沉浸在那种古典的悲壮美学之中,久久不能自拔。它不是一本用来炫耀知识的书,而是一本让人学会如何“感受”历史的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于“忠诚”与“理想”之间关系探讨的深度。在当下这个一切都讲求效率和功利的时代,去探讨一个为国君的昏聩而忧心忡忡,最终以身殉道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作者没有使用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对《离骚》中那些复杂的情感波澜的细致梳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屈原在流放期间的精神状态,那种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朝廷的失望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带有史诗气质的忧郁。这种忧郁不是简单的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高贵的、拒绝同流合污的姿态。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对着窗外发呆,思考自己的人生信条是否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它像是一剂强心针,提醒着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建立在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比坚韧的信念之上。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带来的精神滋养是极其丰厚的。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对古代文人的解读总是带着一层厚厚的时代滤镜,总觉得他们要么是圣人,要么是失意的怨妇,形象太过扁平。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将屈原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矛盾的个体。作者的笔触极为克制,却又充满了洞察力。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屈原所处的特定历史语境,以及这种语境如何塑造了他的性格和选择。比如,书中对屈原与楚怀王之间君臣关系的剖析,简直入木三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宿命感,让人读完后不禁长叹。更让我称道的是,作者在引用和对比不同史料时表现出的那种严谨和审慎,他似乎在告诉读者:历史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而非急于下定论。这种谦逊的治学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格外有分量,让人心悦诚服。它教给我的,不仅是关于屈原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以一种更包容、更立体的视角去看待世间万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