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雄——岑参传(平)9787506387156 作家出版社 管士光

边塞诗雄——岑参传(平)9787506387156 作家出版社 管士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管士光 著
图书标签:
  • 岑参
  • 边塞诗
  • 唐诗
  • 传记
  • 文学史
  • 诗人
  • 作家出版社
  • 管士光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7156
商品编码:2968112046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边塞诗雄——岑参传(平)
作者 管士光
定价 35.00元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 9787506387156
出版日期 2016-10-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以岑参毕生所创作的诗歌为脉络,生动展现了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人生历程,脉络清晰,论述严谨客观,表现手法细腻朴实。作者充分利用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岑参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逐一理清岑参的生平轨迹和诗歌创作过程,是一部以诗为证的人物传记作品。


   作者简介

管士光,男,1956年生,山东梁山县人。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唐有胡气》《浅草集》《管士光作品集》《唐玄宗与杨贵妃》《苏武与李陵》等,并发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文化和出版工作的文章数十篇。


   目录

001??草堂松风

018??出入二郡

054??初入仕途

073??走向远方

094??塞上风云

114??长安交游

149??二赴边塞

181??丹心未休

252??蜀道艰难

267??后岁月

303??附录一?岑参年表

311??附录二?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昂扬壮阔的盛唐时代,奇丽豪迈的军旅生涯,从巍巍长安到安西边塞的漫漫风雪路,如何把一个热血青年造就成彪炳史册的杰出诗人?一支饱蘸激情、挚爱和才华的诗笔,如何为祖国河山写景塑形,为历史风云留影传声,也为莽莽苍生咏叹抒情?本传将告诉你一切!

—— 文史专家 董乃斌

本书以编年体式,以史为经,书写一代边塞诗人的艺术成就和人生经历,展现了盛唐灿若星河的诗歌成就和人文环境。书中广搜博征传主有关史料,线条明晰,论述细致,学理性强,具有相当的专业深度。

——文学专家 王必胜


   文摘

   序言

边塞诗篇中的壮阔与孤寂:盛唐气象下的一组群像 盛唐,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时代,是中华文化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那时的长安,金碧辉煌,万国来朝;而遥远的边疆,烽火连天,铁马冰河。在这盛衰交替、气象万千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了一批以诗歌记录历史、以生命体验边塞的伟大诗人。他们以笔为剑,以情为弓,将大漠孤烟、长风落日熔铸成不朽的篇章,构建了后世难以企及的“边塞诗”高峰。 本书聚焦于盛唐诗坛上另一颗璀璨的巨星,一位与高适齐名,却又自成一格的诗人——岑参。然而,我们在此处所描摹的,并非单单是这位“诗仙”的个体生命历程,而是试图通过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他所描绘的边塞景象,以及与他同期的其他重要诗人之间的交集与互鉴,来勾勒出整个盛唐边塞诗群像的广阔图景与深刻内涵。 一、盛唐的拓边雄风与边塞的现实图景 盛唐的强盛,根植于其对西域和北方边境的有效控制。这种军事上的扩张与防御,直接催生了对边塞生活的真实记录和想象。本书将首先梳理唐代边防体系的演变,从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到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再到安史之乱后边防的逐步收缩,以此为所有边塞诗歌提供的地理和政治土壤。 我们深入探讨那些并非直接与岑参并肩的诗人,例如王昌龄,他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是盛唐自信的集中体现。他的诗歌中,对军旅生活的细节捕捉极为精妙,那份“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坚贞,与边塞冷硬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如王维,虽然他更多被视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但在其早期的诗作中,也偶有边塞色彩,尤其是他如何将禅意融入到对广袤边地的描摹之中,形成一种空灵而又苍茫的意境,这与岑参的“热烈奔放”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我们还会涉猎一些虽未名列“边塞四大家”之列,但其作品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体会的诗人,比如李白,他虽然主要在浪漫主义的星空中翱翔,但其对边塞风光的惊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在某种程度上也投射到了他对遥远边地的想象之中,代表了当时士人对“远方”的共同浪漫情结。 二、边塞诗歌中的“忠君”与“忧患”之辩 边塞诗并非简单的战争颂歌。在描绘热烈战斗场面的同时,深藏着对个体生命在宏大历史机器中被碾压的忧患意识。 我们将审视高适的作品,作为岑参最为直接的同侪,高适的边塞诗往往更侧重于纪实性、政治抱负和对国家社稷的责任感。他的诗歌基调更为沉郁、稳重,体现出士大夫阶层在边关所肩负的重任。通过对比高适的沉稳与岑参的奇崛,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边塞诗人情感光谱的多样性。 此外,本书还将分析唐代著名边塞文学母题——“征妇怨”和“老兵叹”。虽然这些主题在盛唐诗中不如中晚唐时期突出,但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中已埋下伏笔。我们将引入孟浩然在诗歌中对离别、对家乡的眷恋,以此衬托出边塞诗歌中那股难以言喻的“思乡”主题,即:再壮丽的边塞风光,也无法取代故园的温情。 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 盛唐文学的底色是自信与浪漫,这一点在边塞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种浪漫并非空中楼阁,它建立在对异域风光、民族风情的细致观察之上。 我们将考察李颀的边塞诗,他对于胡乐、胡俗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更具异域色彩的审美体验。李颀的诗歌往往注重音乐性和画面感,他笔下的边塞,是壮美而非凄凉的,这与岑参对“奇景”的追求不谋而合。两位诗人共同推动了边塞诗从单纯的边塞纪事向极致化审美体验的提升。 最后,本书将触及唐代边塞文学与当时胡风盛行的文化现象。盛唐时期,胡乐、胡服、胡食的流行,使得边塞不再是完全陌生的“他者”,而成为了唐代文化扩张和交流的前沿地带。这种文化交融,使得边塞诗在赞美军威的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开阔包容的文化胸襟,塑造了那个独一无二、气吞山河的盛唐气象。 本书通过对这一群体的多维度考察,力图还原一个比单一诗人传记更为宏大、更具历史厚度的盛唐边塞文学图景。读者将看到的,是唐代文人如何以血肉之躯去丈量帝国疆域,并用最富激情的语言,将那些被黄沙与冰雪覆盖的土地,转化为永恒的文学丰碑。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在于作者对“边塞精神”的重新解读。岑参的诗歌中有一种与王昌龄的沉郁、高适的阔大不同的特质,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它不是单纯的歌颂武功,更深层次地挖掘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复杂理解——那是对和平的渴望与对责任的担当之间的矛盾统一体。书中对几首关键性诗作的赏析角度新颖独特,不像传统评论那样仅仅停留在意境或技巧层面,而是深挖诗人创作心境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例如,作者就如何从岑参的诗句中解读出盛唐由盛转衰的隐忧,这个分析视角相当深刻,让我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思想深度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理解了“边塞诗”在唐诗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所在。

评分

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带给我一种久违的“沉浸式”阅读快感。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部以岑参为中心的“大唐风貌图”。作者通过他的人生轨迹,巧妙地串联起了安史之乱前后关陇集团的兴衰、边疆将领与朝廷的微妙关系、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抉择与挣扎。我仿佛能闻到酒泉郡的烈酒味,看到敦煌的落日,感受到戍卒的孤寂。这种将人物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勾连的叙事手法,使得阅读不再是单向的接受信息,而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对话。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一种深沉的历史共鸣,让我对那个英雄辈出、风云激荡的时代,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意与缅怀。

评分

我之前对唐代诗歌的了解多停留在盛唐气象的繁华和浪漫上,对于边塞诗派的独特精神内核,总觉得隔着一层纱。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它没有采用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而是巧妙地将岑参的生平轨迹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亲历的战事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能够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波动,比如诗人初上征途时的豪情万丈,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坚韧隐忍,以及晚年仕途不顺时的那份落寞与不甘。这种叙事策略使得人物形象立体饱满,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抱负有挣扎的鲜活个体。读起来,我仿佛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跟随一位老友,一同走过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感受那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艳,也体会“万里不惜涉 সন্ত্রাস,四时皆为客”的苍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文人气息。我尤其喜欢封面那一抹写意的山水留白,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人拉到大唐的边塞之地,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风沙呼啸的声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描绘艰苦生活的段落,文字的呈现也丝毫不显得粗糙,反而更增添了一种历经沧桑的美感。这种对实体书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社对内容的尊重,也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作为一个钟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出版质量绝对是收藏级别的,单从视觉和触觉的体验上,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安静地躺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那个伟大诗人的无声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考证工作显然是下足了功夫的,这一点从那些旁征博引和注释的详实程度上就能看出来。作者在描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某次战役的细节,或朝堂上的政治倾轧时,引用的文献来源非常广泛,涵盖了正史、笔记乃至当时的诗文相互印证。这保证了传记的严谨性,使得我们阅读时能建立起对历史情境的可靠认知。但最难得的是,尽管史料扎实,全书读起来却丝毫没有学究气的沉闷。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将那些枯燥的史实融入到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之中,使得历史的脉络清晰流畅,即便是对唐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进。这是一种文史结合的典范,既满足了专业研究者对准确性的要求,也照顾到了普通爱好者对可读性的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