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警察哲学(第二版)
:128.00元
售价:87.0元,便宜41.0元,折扣67
作者:张兆端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01
ISBN:97875653018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警察哲学并不高深莫测。它乃是一门扎根于警察实践活动,深受哲学思想影响,专以警察整体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警察现象的共同本质与普遍规律的学问。它作为联结哲学为警察学的理性桥梁,既属于哲学学科体系中的部门应用哲学范畴,也是构成警察科学体系的基础理论学科,是科学的警察观和警学方法论。
绪 论 警察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n编 警察本体论
n章 警察的本质与特征
n第二章 警察的起源与发展
n第三章 警察的职能、任务与价值
n第四章 警察的职责与权限
n第五章 警察战斗力
n第二编 警政建设论
n第六章 警察组织管理
n第七章 警察队伍建设
n第八章 警察法治
n第九章 警察文化
n第三编 警务实战论
n第十章 中国公安工作指导
n第十一章 警务战略
n第十二章 警务合作
n第十三章 警务保障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在于它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持续不断的拉扯和审视。在当前的警务实践中,效率和合规性往往被置于首位,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是衡量一个警队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然而,这本书却像一记警钟,提醒着从业者和关注者,如果只剩下冰冷的流程和追求效率的“工具理性”,那么职业的道德内核和存在的意义就会被逐渐侵蚀。我特别喜欢其中探讨的关于“比例原则”的章节,作者用一种近乎辩论赛的结构,呈现了来自不同流派的学者对这一原则在实际执法中适用性的争论。这迫使我必须跳出自己原有的舒适区,去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执法手段,思考它们的长期社会影响。它不仅仅是在讨论“如何做”,更是在探讨“为什么必须这样做”,这种对根源性问题的深挖,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专业培训手册的范畴,更像是一本现代社会治理的哲学思考录。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相当高,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基本了解。但正是这种“要求高”,才保证了其内容的深度和持久的价值。它绝非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每一次我重新翻阅其中的某一个论点时,都会有新的体会,因为我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认知的加深,使得我对作者先前提出的某些复杂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就像一块高品质的矿石,初看平平无奇,但经过打磨和时间的沉淀,其内在的光芒才会逐渐显现出来。对于任何严肃对待警察职业、并希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种难得的、从本体论层面反思自身存在的机会,它重塑了我们对“守护者”这一角色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职能划分来组织内容,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伦理困境来展开叙事,使得每一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剧场,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使用武力”的章节,它详尽地剖析了在极端情况下,合法性、必要性和人道主义之间的微妙平衡点。作者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呈现了从不同国家和地区执法传统中总结出的各种应对策略,并从人权保护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方式,极大地尊重了读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当我读到某个案例时,会忍不住在脑海中预演自己的应对方案,然后再去对比书中提出的哲学思辨,这种主动参与式的学习体验,远比被动接受知识要有效得多,它让这本书成为了一本可以伴随职业生涯持续成长的参考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深沉的蓝与警徽的金色交织在一起,仿佛自带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汇编,毕竟“哲学”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遥远和抽象。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他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定义,而是巧妙地将一些具体的、与日常警务工作息息相关的场景作为引子,比如一次突发的交通管制,或是一场复杂的社区纠纷处理。通过这些场景,作者开始引导读者思考:警察的每一次行动,背后的价值判断是什么?他们的权力边界在哪里?这种以案例文本进行反思的写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哲学思辨,一下子变得触手可及,变得“接地气”了。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参与一场深入的职业对话,这种代入感非常强烈,让人忍不住想一直往下读,看看在特定的情境下,一个执法者究竟应该如何权衡“正义”与“程序”的微妙平衡。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借鉴诸多经典哲学家的理论时,处理得极为谨慎且具有创造性。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堆砌术语,而是将康德的绝对命令、功利主义的后果论,乃至部分后结构主义的权力批判,都巧妙地熔铸进对警察职责的分析框架中。举个例子,当谈到警察的“中立性”这一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义为不偏不倚,而是探讨了在社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的今天,绝对的中立是否真的可能,或者说,当“中立”的结果损害了更广泛的社会正义时,警察是否应当有采取积极干预的道德义务。这种对经典理论进行“实战化”转译的能力,使得全书充满了张力和思想的火花。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思维的重塑过程,它教会我如何用更宏大、更深邃的理论视角来解剖看似寻常的执法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