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百家讲坛:军旅(兵家分卷)
定价:29.80元
作者:宋一夫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10614279
字数:120000
页码:1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军旅”在古代有两个含义:一指军队,二指军事、战争。
有战争则必有军队,有军队就存在对将帅军卒的管理问题,即占人所说的“振旅”、“治兵”之意,因而军旅与治军紧密相连。治军的内容向来为兵家所重视,或明以号令,或施以赏罚,或御之以术,或亲之以情,或千方百计鼓舞士气,或不择手段驱兵死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目录
作者介绍
宋一夫,1955年生,哲学博士,编审。现任现代教育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学术著作有《二重结构理论》、《中华儒学通典》、《中华道学通典》、《中华佛学通典》等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文摘
司马穰苴斩庄贾
春秋末年,齐国国力衰弱,晋国派兵攻占了齐国的阿、甄两个邑,北面的燕国也趁机派兵攻打齐国,为此,齐景公终日忧心忡忡。于是,晏婴向齐景公举荐了司马穰苴。
齐景公任命司马穰苴为将军,让他带领军队到前线迎战。
“不过,臣出身卑贱,恐怕士兵不肯听我的调遣,再说,百姓也不会信服我。我请求您派一位亲信大臣,到军中担任监军,这样,我就可以安心地带兵出战了。”司马穰苴说。
见司马穰苴说得有道理,齐景公反问道:“那你看派谁去合适昵?”
“我听说大王宠爱的大臣是庄贾,如果大王愿意的话,当然派他去合适了。”司马穰苴答道。
于是,齐景公派人把庄贾叫来,说:“庄贾,我派你到司马穰苴将军的军中去作监军,你可要好自为之。”
庄贾看了一下司马穰苴,说:“我怎么从来没见过这个人,他能带兵吗?也好,让我到他的军队里去监军,他只能听我的。”想到这里,庄贾问道:“司马将军,我们什么时候出发呢?”
“现在前方紧急,我决定明天就出发。先生现在可以回家安排一下,我们明大日中时分在军营里见面。”司马穰苴说完,就回去做出发的准备去了。
第二天,司马穰苴早早地来到军营,等候庄贾。可是,一直等到日中的时候,却没见庄贾的影子。司马穰苴径自走进军营,召集队伍,向士兵们申明行军打仗的纪律。一切都安排完毕,到了黄昏时分,庄贾才来到军营。
见到姗姗来迟的庄贾,司马穰苴问道:“你为什么来晚了?”
庄贾满不在乎地说:“一些亲戚朋友来送行,所以来晚了。”
听了这句话,司马穰苴不禁大怒:“将军在接受君主任命的时候,就应该忘记自己的家,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就要忘记亲戚,进军的战鼓擂起来的时候就不能顾及自己的性命。现在敌国的军队已经深入到我国境内,举国上下都很担忧,百姓的性命都系在你的身上,还说什么相送?”
话刚说完,司马穰苴又大声喊道:“军正何在?”军正应声站了出来,司马穰苴问道:“按军法对迟到的人要怎样处罚?”军正回答说:“应该斩首。”
见司马穰苴要动真格的,庄贾急忙派人去向齐景公报告,可是,人还没有回来,司马穰苴已经把庄贾处死了。
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派出的使者持着令牌到军中赦免庄贾,使者为了争取时间,骑着马驰进军营。司马穰苴对使者说:“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有所不受。”又问军正说:“骑马驰入军营该当何罪?”军正说:“应该斩首。”
使者一听,顿时像筛糠一样浑身发抖。司马穰苴说:“虽然使者违犯了军法,但是君主的使者不能杀。”于是,下令把使者的从人斩首,徇示三军。随后,司马穰苴率军出发。
晋国和燕国的军队听说司马穰苴治军严格,觉得无法与这支军队争胜,纷纷退兵。
一支好的军队,必须有钢铁般的纪律。司马穰苴严律治军,令敌人望而却步。
约束严明斩爱姬
春秋时期的孙武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家之一。不仅因为他著的《孙子兵法》一书为人们所熟知,而且,他以法治军的故事也一直为后人传诵。
孙武来到吴国后,将所著兵法十三篇呈于吴王阖闾。吴王见孙武谈论起兵法来头头是道,但不知道他实际的才能如何,就对他说:‘先生所写的兵法十三篇,我已经全都读过了,你可否演示一下怎样治理军队呢?”
“当然可以。”孙武回答说。
吴王又问:“用妇人来试验,行不行呢?”
孙武答道:“大王,无论男女,治兵的道理是一样的。”
其实,吴王是要给孙武出一个难题,一方面是想要以此难住孙武;另一方面,也确实想知道孙武究竟有什么样的军事才能。于是,吴王让宫中的美女都出来,一共有180人,把这些人交给孙武,让他带着这些妇人进行操练。
这些从来没有见过战阵的妇人美妾,怎么能像士兵一样操练呢?在场的人们都等在一旁想看个究竟。只见孙武不慌不忙,把这180名妇人分为两队,任命吴王的两个宠姬为队长,各自带领一队。然后,又让这些妇人拿起兵器。一场由王宫妃妾组成的军事训练开始了。
在开始操练之前,孙武大声问这些妇人:“你们知道什么地方是心,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吗?”
妇人们都说知道。孙武又说:“我让你们向前的时候,你们就看前心,让你们向左的时候,就看自己的左手,让你们向右,就看自己的右手,让你们向后,就看自己的背后。”
妇人们说:“我们明白了。”
……
序言
国学漫谈
军旅
孙武·说军旅(一)
历史战例 司马穰苴斩庄贾
约束严明斩爱姬
孙武·说军旅(二)
历史战例 怜爱士卒方为将
君将不疑克敌胜
《六韬》·说军旅
历史战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按甲休军定幽燕
管仲·说军旅
历史战例 刘邦巧夺韩信兵
天子莫入细柳营
吴起·说军旅
历史战例 爱兵如子李将军
临败不惊赵子龙
孙膑·说军旅
历史战例 卫青治军不擅杀
千军横扫单于庭
《黄石公三略》·说军旅
历史战例 矫诏挥师斩郅支
不救危军得胜机
诸葛亮·说军旅
历史战例 虚张声势募游兵
大树将军不矜功
李靖·说军旅
历史史例 军纪严明亚夫风
军法昭昭违令难
李荃·说军旅
历史战例 大义激奋将士心
将军本来出行伍
于谦·说军旅
历史战例 御驾亲征盟澶渊
秋毫无犯徐天德
戚继光·说军旅
历史战例 戚继光练兵抗倭
袁崇焕斩毛文龙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百家讲坛”式的解读抱有一丝保留,总担心内容会过于浅尝辄止,变成大众普及读物的样子。然而,这本书却用它扎实的学理基础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绝非那种只停留在故事表面的解读,而是深入到了中国古代军事哲学最核心的层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兵者,诡道也”的阐释,作者没有停留在对计谋的罗列,而是探讨了这种“诡道”背后的伦理困境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那种对人性弱点和群体心理的深刻洞察,使得书中的兵法理论不仅仅是关于打仗的,更是关于如何管理和驾驭人心。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引用的那些晦涩的古代典籍段落,作者的翻译和解读简直是神来之笔,瞬间点亮了原本晦暗的文字,让我明白了为何这些智慧能够穿越千年而不朽。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论述严肃而不呆板,偶尔穿插的典故和趣闻,又恰到好处地缓解了阅读的疲劳,让整个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和满足感。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有一种古风的韵味,但绝非刻意模仿的陈旧。作者的文字像一把打磨精良的剑,出鞘时锋芒毕露,收回时又自成一体,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在阐述一些复杂概念时,作者善于使用类比,但这些类比都非常贴切且富有画面感,让人在脑海中迅速构建出清晰的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在分析了历代名将的成功之道后,书中清晰地指出了,虽然战术会随着技术和环境的演变而改变,但那些关于时机把握、心理博弈以及整体布局的核心原则,却是不变的。这种对永恒真理的探寻,使得全书的立意非常高远。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去审视生活中的一些“决策点”,思考其中的得失利弊,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直接说教来得更有效。可以说,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体会的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系统性”和“启发性”。很多关于古代军事思想的书籍,往往是孤立地介绍某一家、某一个概念,导致读者脑子里都是零散的知识点。但这部作品厉害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兵家学派在战略目标、战术运用、后勤保障等方面的演变和冲突。特别是作者在论述“后勤”这一常被忽略的环节时,用大量的笔墨阐述了古代军事行动对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这让我对战争的理解从单纯的武力对抗,扩展到了更宏观的组织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很多现代管理问题都多了一层古老的智慧滤镜。比如在项目管理中如何预判风险、如何分配资源,这些看似与古代行军打仗无关的领域,竟然能从书中找到深刻的对应和映射。这种跨界的知识迁移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智识读物的核心标准,而这部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成功地将古代的“战争之道”提炼成了普适性的“生存与竞争之道”。
评分这部书的内容深度,远超出了我对一般通俗读物的预期。它最吸引我的是对战争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各种策略的细致挖掘。书中不仅分析了经典的“伐谋”、“伐交”,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经济甚至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达到军事上的优势。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战争观,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本来以为兵法就是关于如何排兵布阵,但这本书告诉我,战争的最高境界往往发生在刀剑未出鞘之时。作者对古代外交手段在军事战略中的地位的强调,尤其发人深省。很多古代名家的策略,放到今天看,依然是处理国际关系或商业竞争的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书中所引用的案例,虽然年代久远,但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事件,充满了现实的紧迫感和共鸣。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简单的、可以套用的公式,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和分析工具箱,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传承。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肃杀之气,那种深沉的墨绿色和古朴的字体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背后的厚重历史感。我本来是抱着了解古代兵法常识的心态翻开的,没想到它在开篇就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作者似乎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极为精到,不是那种流水账式的叙事,而是紧紧抓住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把不同流派的军事思想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地展示出来。比如,对于孙吴和后来的魏晋兵家思想的对比,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原文,更结合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战争形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其中精妙的权谋与哲学思辨。特别是关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在不同时代的实践案例分析,简直就是一堂活生生的应用课,展示了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又如何被实践所修正和发展。读到中间部分,我甚至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沙盘推演之中,对“势”与“形”的理解都有了全新的认识,那种运筹帷幄的智力快感,是很多纯粹的史书所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注释详尽却不显得冗杂,读起来非常顺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身边娓娓道来,而不是冷冰冰的学术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