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解读 董仁威 9787302413448

<<徐霞客游记>>解读 董仁威 97873024134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仁威 著
图书标签:
  • 徐霞客游记
  • 游记
  • 地理
  • 明代文学
  • 文化史
  • 旅行文学
  • 董仁威
  • 古代文学
  • 名著解读
  • 自然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13448
商品编码:296702075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徐霞客游记>>解读

定价:30.00元

售价:20.1元,便宜9.9元,折扣67

作者:董仁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3024134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徐霞客游记》是我文学历史上关于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方面不可多得的著作,而 《〈徐霞客游记〉解读》在保留原著篇章的基础上,加入全新的第三人视角来进行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鲜活、真实的徐霞客,用第三只眼睛再来看一次这场用双脚丈量的旅程!

内容提要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光辉著作,生动、准确、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所获知的祖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景观,为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同时,它又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游记文学作品。这部的游记文学作品,与徐霞客描绘的大自然一样质朴而绮丽,有人称赞它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徐霞客游记〉解读》解析了《徐霞客游记》背后真实的徐霞客,以全新的第三人的视角来述说徐霞客在游历四方时发生的有趣又惊险的故事,同时文中节选了部分《徐霞客游记》的篇章,展现了一个更加形象、生动又有血有肉的不一样的徐霞客!

目录


章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 第二章 交心挚友——静闻和尚·黄道周·钱谦益·土司木增
35 第三章 路漫修远,道阻且长
48 第四章 《游天台山日记》解读
60 第五章 《游庐山日记》解读
74 第六章 《游黄山日记后》解读
84 第七章 《游雁宕山日记后》解读
104 第八章 《游五台山日记》解读
114 第九章 《游恒山日记》解读
125 第十章 《游漓江日记》解读
137 第十一章 《游白水河瀑布日记》解读
143 第十二章 《越高黎贡山日记》解读
154 第十三章 《游鸡足山日记后》解读
167 第十四章 《溯江纪源》解读
175 第十五章 徐霞客的丰功伟绩
196 第十六章 《徐霞客游记》曲折诞生历程

作者介绍


董仁威,四川大学细胞学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生命科学普及工作,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破译生命密码》《转基因技术漫谈》等八十余部生物科普著作,获得中国图书奖、中国科普图书奖等。多部作品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向青少年推荐100部图书”之一。以董仁威为首的数十位科普作家创作的“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丛书被中国科协评为中国近50年来“受公众喜爱的10部科普作品”之一。在连续两届担任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席、会长期间,董仁威创建了中国*的科普创作团队——成都科普创作中心,主编出版了《新世纪青年百科全书》《美丽西部——中国西部大开发科考纪事》《科普创作通览》等24套大型丛书,发行三百余万册,进入全国大中小学图书馆。

文摘









序言



《千载风华》:一卷读尽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传承与变迁 一部凝聚数代人心血,跨越千年时光,梳理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脉络的史诗级画册。 《千载风华》并非一本孤立的画册,而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人心灵深处,感受天地之大美,体悟生命之渺小与伟大的窗口。它以恢弘的视野,精选了自魏晋风度,唐宋气象,元明遗韵,直至清代传承的各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杰作,将中国山水画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细致入微的审视与解读。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名作,而是力求从更深层次挖掘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时代精神、哲学思想、文人情怀以及画家独特的艺术语言。 溯源而上,追寻山水画的初生与萌芽。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追溯中国山水画的源头。从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士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寄情,为山水画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葛洪《神山图》虽已不存,但其描绘神仙隐居之地的意象,已然开启了以画载道、以山水寄托理想的先河。顾恺之“青 Green and white, mountains, rivers, clouds, and mist”的寥寥数语,勾勒出山水画的雏形。东晋画家宗炳的“山水画论”,更是提出了“山水以形似,则禽鱼可戏,而神明为之,则山川可以坐视”,将山水画的审美从单纯的写实提升到“神似”的高度,强调了观照自然、体悟宇宙精神的意义。本书将精选几幅虽非完整独立的山水画,但其残存的笔墨意趣,已能窥见早期山水画在人物画中的点缀与背景描绘,以及从“图绘”向“写意”的初步转型。我们将探讨早期山水画如何与哲学思想相结合,如何在追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同时,融入文人对于自然超脱尘俗的向往。 唐宋之变,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黄金时代。 本书的重头戏,将落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唐宋时期。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山水画逐渐独立发展。李思训的“金碧辉煌”,描绘宫殿楼阁与壮丽山河的结合,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恢宏气魄。而王维的“水墨写意”,则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将自然山水与个人情怀完美融合。本书将深入解析王维《山居秋暝图》(虽非独立山水画,但其诗意与后世山水画的关联性极强)等作品的意境,探讨其笔墨的简练与传神。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他们将更多的心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本书将重点呈现“宋四家”等大家的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雄浑壮阔,郭熙《早春图》的清新雅致,李唐《万壑松风图》的苍劲有力,以及马远的《山水小景》的简洁写意。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画作在构图、笔墨、皴法、设色等方面的独到之处,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宋代“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本书会特别关注宋代山水画中的“全景式”构图,解析其如何通过层层叠叠的山峦、浩渺的云烟,展现出宇宙的辽阔与自然的无穷力量,也反映出人类在其中的渺小与敬畏。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宋代山水画如何与诗、书、印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文人画体系。 元明遗韵,文人情怀的山水画新变。 元代,民族融合,文人阶层面临新的社会境遇。赵孟頫以其“古意”的山水画,倡导复兴唐宋旧法,但其作品中蕴含的“逸笔草草”的写意精神,预示着山水画向更自由、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元代文人画大家辈出,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其写意的笔法和淡雅的色彩,展现了文人隐逸山林的闲适情怀。本书将深入解读《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历程,分析其墨法的变化与用笔的精妙,以及其所代表的“文人山水”的独特审美取向。 明代,山水画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沈周、文徵明等吴门画派大家,继承元代文人画的衣钵,创造出温润秀丽、雅逸闲适的山水风格。本书将呈现他们的代表作,分析其淡墨、秀润的笔致,以及对生活情趣的细腻描摹。同时,我们也将关注浙派的山水画,如戴进的作品,其粗犷豪放的笔墨,展现出与吴门画派不同的艺术风貌,体现了明代山水画创作的多样性。本书还会探讨明代山代画中“职业画家”与“文人画家”的相互影响,以及山水画在民间和宫廷的不同呈现。 清代传承,集大成与创新的交织。 清代,是山水画集大成与再创新的时期。王翚、王原祁等“清初四王”,继承唐宋元明各家画法,融汇贯通,形成了严谨工整、笔法精妙的“正统”山水画风格。本书将详细分析“四王”的作品,探讨他们如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同时,我们也将关注石涛、八大山人等“遗民画家”,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叛逆精神,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会重点解读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以及其“我用我法”的创新精神。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西方绘画技法的传入,中国山水画也开始吸收外来元素,呈现出新的变化。如一些画家开始尝试写实技法的运用,但整体上仍以传统笔墨为主导。本书将展现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分析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与新的时代背景相融合。 超越画幅,体悟山水画背后的中国哲学与美学。 《千载风华》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哲学、美学和文化精神的读物。本书将引导读者超越画幅本身,去体悟山水画所蕴含的“道”与“理”。我们将探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体现在山水画的构图中;“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枯湿来表现;“寄情山水”的文人情怀如何在画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以及“诗意”作为山水画的核心追求,如何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画家手中得到不同的诠释。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原则,如“意境”的营造,它并非简单的写实,而是画家通过笔墨,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哲学思考融为一体,创造出的引人联想、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我们将解析“气韵生动”作为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如何通过笔墨的流动、色彩的搭配,传递出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韵味。 精良制作,细节呈现的视觉盛宴。 《千载风华》在制作上力求精益求精。本书将采用高清大幅印刷,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的笔墨质感、色彩细节和整体气韵。对于一些重要的、篇幅较大的作品,将采用跨页或多页的形式呈现,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欣赏画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幅作品都将配以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画作的艺术特色、历史地位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不仅仅是欣赏,更是学习与传承。 《千载风华》的目标,不仅仅是让读者欣赏到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绝美,更是希望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深入解读,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智慧和人生态度,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艺术、历史、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美术院校的学生、艺术家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追求的收藏家。 《千载风华》,一卷在手,仿佛穿越时空,与历代丹青圣手一同漫步于烟云山水之间,感受那份超越物质的永恒之美,体悟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抛开那些专业的学术性不谈,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对探索精神的致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知行合一”的推崇,极大地鼓舞了作为现代人的我。它提醒着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深入一地、用心去丈量、去体会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通过对徐霞客毅力的赞叹,作者实则是在呼唤一种回归本真的求知欲。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滋养,让我读完后,不仅对历史地理有了新的认识,更激发了内心深处想要走出舒适区、去亲眼见证世界的冲动。这是一本能让人“心动”的书,远超了一般传记或解读的范畴。

评分

阅读过程中,作者的叙事笔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穿透力,仿佛他并非仅仅在“解读”文本,而是在与徐霞客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语言风格上,时而如同细腻的文学评论家,对文字的修辞和意境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将那些看似平淡的游记文字,挖掘出深藏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时而又像一位热血的历史地理学家,用严谨的考证来佐证徐霞客在特定区域的考察价值,让人对地理学史的理解豁然开朗。这种叙述的张弛有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古籍解读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不会感到晦涩难懂,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的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的逻辑推进非常清晰,作者似乎为每一章节都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入口”,引领读者逐步深入主题,绝无那种东拉西扯、不知所云的冗长。在宏观的脉络梳理之后,作者又能在微观之处下足功夫,比如对特定地貌或某一奇特物种的探讨,处理得详略得当,绝不拖沓。这种布局上的掌控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强的组织能力,使得整个阅读体验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个精心规划的展览馆中,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导览标识,指向明确而引人入胜。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对于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挖掘,其广度和深度都超乎想象。他没有局限于游记本身,而是巧妙地将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态、区域间的经济往来乃至宗教信仰的传播,都融入到对徐霞客路线的剖析之中。这使得整本书的立意一下子拔高了,它不再只是关于一个人的旅行记录,而成为了理解明代中晚期社会肌理的一把钥匙。阅读中我多次停下来,去思考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在地图上仅仅是一个点的地名,在作者的笔下,瞬间拥有了鲜活的历史重量和市井烟火气,让人对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初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那古朴典雅的书封所吸引。书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触感温润而厚实,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装帧上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爽感。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插图和地图排版,简直是用心良苦,每一幅图都仿佛将人瞬间拉回了明代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让人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环境的变迁和徐霞客行走的轨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字记录,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成功地平衡了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愉悦性,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致的文物鉴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