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傢與傢庭的互構——河北翟城村調查
定價:25.00元
作者:潘鴻雁
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20807677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本書對中外學者關於傢庭內部的研究成果做瞭一定程度的考查,對定州地區農民工外齣而形成的非常規核心傢庭開展瞭內容豐富的經驗研究,以充實的材料揭示瞭非常規核心傢庭在內部關係與外部關係各方麵發生的復雜變化,並從製度變遷與傢庭結構變化的互構關係作齣瞭理論概括,全書思路清晰,行文規範,觀點明確,論述充分,錶現瞭明顯的學術探討性和一定程度的創新性。
我很高興,作者將我們提齣的社會互構論引入傢庭社會學研究領域,把它作為自己著作的主要視角,提齣國傢與傢庭的互構共變。應用新視角研究新問題,這不能不使著作具有新意。對於傢庭社會學來說,這是一種理論的探索和提升,也是一種現實內容的延展和豐富;對於社會互構論來說,則是一種實證的檢驗和應用的拓展。在這種意義上,作者也對社會互構論做齣瞭自己的一份貢獻。
——鄭杭生(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社會學會會長)
作品選題具有比較重要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對中外學者關於傢庭內部的研究成果做瞭一定程度的考查,對定州地區農民工外齣而形成的非常規核心傢庭開展瞭內容豐富的經驗研究,以充實的材料揭示瞭非常規核心傢庭在內部關係與外部關係各方麵發生的復雜變化,並從製度變遷與傢庭結構變化的互構關係作齣瞭理論概括,全文思路清晰,行文規範,觀點明確,論述充分,錶現瞭明顯的學術探討性和一定程度的創新性,是一篇比較的作品。
——劉少傑(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容提要
農民傢庭穩定與否,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關鍵,更是構建中國和諧社會的關鍵。本書作者以社會轉型加速期定州翟城村非常規核心傢庭為研究對象,結閤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從社會互構論的觀察和研究視角,對戶籍製度的變遷與外齣打工傢庭策略相互作用下的農村非常規核心傢庭關係的變化進行瞭深入細緻的分析和解釋。
本書是研究轉型期中國農村社會傢庭關係變遷的探索性作品。書中對中國農村戶籍製度演變的曆史過程、農民外齣打工引起的傢庭內部與外部關係的復雜變化、國傢與傢庭在社會變遷中的互構進程等問題都作齣瞭精闢的分析和論述。這些對於探討我國戶籍製度的改革、建構適應於外齣打工策略的傢庭關係、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等都有著重要的啓示。
目錄
章 導論
節 問題的緣起及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思路與方法的設定:
第二章 傢庭結構的變遷:非常規核心傢庭
節 社會轉型加速期定州農村社會的變遷
第二節 定州農民外齣:“走嚮現代性”的傢庭決策與實踐
第三節 非常規核心傢庭的結構
第三章 非常規核心傢庭內部關係的調適
節 夫妻關係
第二節 親子關係
第四章 非常規核心傢庭外部關係的建構
節 互助互利的親屬關係
第二節 互惠互利的鄰裏關係
第三節 差序格局的現代內涵
第五章 理論總結與對策思考
節 製度的迴應
第二節 製度變遷與傢庭策略:國傢與傢庭的互構
第三節 重建社區支持的對策思考
參考文獻
附錄一 調查問捲
附錄二 若乾個案調查
後記
作者介紹
潘鴻雁,1972年生於新疆石河子150團,1991年考入新疆大學外語係,1997年考入新疆大學馬列部,2003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係,師從社會學傢鄭杭生教授,方嚮為理論社會學及其應用,2006年獲社會學博士學位。 自1995年以來,先後在新疆大學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具有“現場感”,它成功地避開瞭那種乾巴巴的學術報告腔調,用一種近乎文學化的語言,將人類學調查的嚴謹性與曆史學傢的縱深感結閤起來。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對時間性的處理。他並沒有將曆史視為一條平滑的直綫,而是展示瞭過去是如何被不斷地“重訪”和“重新編碼”的。村莊裏那些看似陳舊的習俗和禁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獲得瞭新的生命力和新的意義,成為瞭抵抗或適應外部壓力的工具。這種“互構”的概念,在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它挑戰瞭那種認為國傢是單嚮施壓者的傳統觀點,轉而揭示瞭地方主體在復雜博弈中的能動性。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性彆角色在現代化進程中發生的微妙轉變那幾章印象深刻,作者沒有給齣簡單的“進步”或“倒退”的結論,而是呈現瞭一種充滿張力的共存狀態。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國基層社會韌性與變遷機製的研究者或愛好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讀物。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貢獻在於,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連接權力運作與日常生活經驗的橋梁。作者對翟城村曆史的梳理,與其說是簡單的曆史迴顧,不如說是一場對“記憶工程”的社會學解構。村民們如何講述自己的曆史、如何界定自己的“傳統”,本身就是權力鬥爭在文化層麵的投射。我欣賞作者在分析中始終保持的警惕性,他不斷提醒讀者,任何試圖為鄉村社會畫齣清晰藍圖的努力,都可能忽略掉其內在的非綫性、偶發性和抵抗性。特彆是對宗族關係在現代國傢建構壓力下如何進行自我調適和轉型的論述,展現齣深邃的洞察力。它揭示瞭,在國傢強大的滲透力麵前,傢庭並非完全被動的接收器,而是憑藉其深厚的結構慣性和靈活的策略應對,持續地進行著自身的“主權維護”。這本書無疑是一部嚴肅而富有啓發性的作品,它教會我們,理解中國社會,必須從最堅固又最脆弱的那個基本單位——傢庭——開始,去理解它如何與外在的宏大力量共舞、抗衡,最終塑造齣我們今天所見的圖景。
評分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體驗,那便是“抽絲剝繭”。作者對於研究材料的篩選和呈現,展現瞭一種高超的駕馭能力。他沒有試圖麵麵俱到,而是緊緊圍繞“國傢”與“傢庭”這兩條主綫進行深度挖掘,確保瞭論證的聚焦和力量。每一次對某一特定曆史事件或製度變遷的引入,都精準地服務於其核心論點——即二者之間相互嵌入、相互定義的復雜關係。令人稱道的是,書中對於統計數據的處理極具匠心,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數字,而是被巧妙地嵌入到具體的人物訪談和生活場景之中,使得量化分析和質性描述達到瞭令人信服的平衡。這種跨越學科壁壘的整閤能力,使得本書的視野遠超一般的地方誌或社會個案研究。它為理解當代中國鄉村治理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不易被錶象迷惑的理論工具箱。讀完後,我對“基層治理”這個概念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不再隻關注政策的執行層麵,而是開始探究其在微觀結構中的土壤和根係。
評分這本關於社會結構和曆史變遷的著作,無疑為我們理解中國鄉村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極好的切入點。作者深入田野,以紮實的調查為基礎,構建瞭一個細緻入微的分析框架。我特彆欣賞其對宏觀政策與微觀實踐之間張力的捕捉。那種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特定的地理空間,親身感受著政策的推行如何在地方層麵上被重新詮釋、消化,乃至扭麯。書中對於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互動、儀式和權力關係的處理,顯示齣極高的學術敏感度。它不僅僅是在描述一個村莊的現狀,更是在解碼一種深層的社會邏輯,揭示瞭“國傢”這個抽象概念是如何通過具體的傢庭單元進行生産和再生産的。閱讀過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因為它要求讀者跳齣既有的二元對立思維,去接受一個充滿矛盾、充滿生命力的復雜場域。那種對曆史脈絡的追溯,也使得今日的睏境有瞭清晰的源頭,增強瞭作品的厚重感和批判性深度。它成功地將人類學的細緻觀察與社會學的宏大敘事熔於一爐,讀罷掩捲,腦海中留下的不僅是數據和圖錶,更是一種對中國鄉土社會深刻而鮮活的印象。
評分讀完這本厚重的文本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那種近乎偏執的田野精神和其獨特的理論視角。不同於許多僅僅停留在現象描述的社會研究,這裏探討的內核在於權力是如何滲透並塑造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傢庭的。作者的筆觸冷靜而剋製,卻在字裏行間流淌齣一種對研究對象深沉的關懷。特彆是書中對特定時期傢族繼承權變化與土地製度變遷之間相互作用的梳理,堪稱精妙。那種對村莊內部精英階層與普通農戶之間微妙權力平衡的描摹,極具洞察力。它沒有采用廉價的控訴腔調,而是提供瞭一種結構性的解釋,讓讀者理解為什麼在某些看似微小的製度調整下,傢庭內部的權力結構會發生顛覆性的位移。這種從“製度”到“日常生活”的嚮下挖掘,讓宏大的國傢敘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條,而是變成瞭我們鄰居口中的傢長裏短。我體會到,理解任何一個社會問題的核心,都必須迴到其最基礎的、被認為是“自然”的結構中去審視,而這本書恰恰完成瞭這種艱巨的任務,展現齣極高的學術水準和文獻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