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武器装备信息一体化

航空武器装备信息一体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根源 著
图书标签:
  • 航空武器装备
  • 信息一体化
  • 航空工程
  • 武器系统
  • 信息技术
  • 国防科技
  • 军事装备
  • 数据融合
  • 系统工程
  • 电子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63837
商品编码:2967052101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航空武器装备信息一体化

定价:28.00元

作者:杨根源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1180638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围绕航空武器装备信息一体化这一萌生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迅速发展的概念,研究了航空武器装备信息一体化理论的相关问题,分析了与航空武器装备信息一体化紧密相关的新技术群,勾画了航空武器装备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层次,探讨了航空数据链对航空武器装备系统的支持作用,探索了采用AHP坪价模型评估航空装备一体化信息系统效能的方法,并就信息化军事人才方阵的构建、运用等进行了探讨,并给出若干建议。后,就航空装备信息一体化的军事作战理论的需求进行了探讨。
该书思想先进、深邃,紧紧抓住战斗力建设这一核心,利用多种手段、从多个侧面讨论航空装备信息一体化对航空兵作战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把信息化与一体化紧紧结合在一起,为航空兵信息化建设和作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对部队建设和未来作战将起到指导作用。

目录


章 现代战争中的航空兵
1.1 陆军航空兵
1.1.1 主要作用
1.1.2 兵力组成和主要任务
1.1.3 兵力运用原则
1.2 海军航空兵
1.2.1 主要作用
1.2.2 兵力组成和主要任务
1.2.3 兵力运用原则
1.3 空军航空兵
1.3.1 主要作用
1.3.2 兵力组成和主要任务
1.3.3 兵力运用原则
1.4 现代空中作战的主要特点及战法
1.4.1 主要特点
1.4.2 战法上的几个新变化
1.5 未来作战中航空兵的地位、任务与面临的挑战
1.5.1 陆军航空兵在未来作战中的地位、任务与面临的挑战
1.5.2 海军航空兵在未来作战中的地位、任务与面临的挑战
1.5.3 空军航空兵在未来作战中的地位、任务与面临的挑战
1.6 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
1.6.1 注重提高体系作战与网络中心战能力
1.6.2 注重航空与航天的结合发展
1.6.3 注重航空装备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1.6.4 注重攻击能力的提高
1.6.5 航空装备将向无人化发展
第2章 航空装备信息一体化理论
2.1 航空装备信息一体化
2.1.1 航空装备信息一体化的提出
2.1.2 航空装备信息一体化的概念
2.1.3 航空装备信息一体化的实质
2.2 航空装备一体化信息系统
2.2.1 系统的构成
2.2.2 系统的作用
2.2.3 系统的地位
2.2.4 系统的优势
2.2.5 系统的层次
2.2.6 系统的特征
2.2.7 系统发展趋势
2.3 航空装备体系的总体优化
2.3.1 航空装备体系总体优化的概念
2.3.2 航空装备体系总体优化的内容
2.3.3 航空装备信息一体化对装备体系优化的要求
2.4 航空装备信息一体化中军事人员的作用
2.4.1 军事人员的地位
2.4.2 对军事人才的需求
第3章 航空装备信息一体化技术
3.1 信息采集技术
3.1.1 电磁信号侦察技术
3.1.2 目标探测技术
3.2 信息处理技术
3.2.1 数据融合技术
3.2.2 高速并行处理技术
3.2.3 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
3.3 信息组网技术
3.4 系统安全技术
3.5 目标探测技术
3.6 导航定位技术
……
第4章 航空装备一体化信息系统
第5章 航空数据链系统及建设
第6章 空中作战平台信息化
第7章 机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
第8章 机载制导武器
第9章 航空装备一体化信息系统效能评价
0章 航空装备一体化信息作战效能
1章 航空信息化军事人才方阵的构建
2章 航空装备信息一体化对作战理论的需求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杨根源,男,1965年11月生。山西河曲人,1986年7月原阜新矿业学院本科毕业,1989年4月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硕士毕业。1999年7月国防大学博士毕业,获军队指挥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统筹学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学会军队指挥分会、中国航空学会会

文摘


序言



《隐秘的航程:潜艇技术与海洋战略的演进》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探讨了潜艇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其最初的简陋设计到现代高科技的战略核潜艇,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深刻地重塑了全球海洋战略的格局。作者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案例和独到的分析,勾勒出潜艇在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当代地缘政治冲突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不仅关注潜艇本身的机械、电子、推进和武器系统,更着力于阐述潜艇所承载的战术理念、情报收集能力、威慑作用以及其在不对称作战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的潜力。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黑暗——潜艇的早期探索与萌芽 第一章:梦想的摇篮——早期水下航行器的构思与尝试 人类对潜水与水下航行的古老向往:从亚里士多德的设想到达·芬奇的草图。 最早的实用化尝试:康内留斯·德列贝尔的“潜水船”(1620年),其利用充气囊和重物实现下潜与上浮的原理,虽然简陋,却开启了水下航行的先河。 大卫·布什内尔的“海龟”(Turtle, 1775年):为美国独立战争设计的攻击型潜艇,其手动操作、炸弹装置以及首次尝试在水下攻击敌舰的军事应用,标志着潜艇从探索走向实用。 高登·康内尔的“鹦鹉螺”(Nautilus, 1800年):首次应用外部空气供气和螺旋桨推进,展示了更具效率的水下动力。 早期潜艇面临的困境:材料限制、推进方式落后、可靠性差、官兵生命安全保障不足。 第二章:钢铁的意志——蒸汽与电力驱动下的潜艇革命 蒸汽动力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克服水下缺氧问题? 加德纳·西蒙斯(Gardner Simmons)的“海蛇”(Sea Serpent, 1860年):尝试利用蒸汽机,但受限于只能在水面或半潜状态运行,揭示了纯蒸汽动力的局限性。 约翰·霍兰(John Holland)的贡献:这位被誉为“潜艇之父”的人物,在19世纪末期设计并建造了一系列极具前瞻性的潜艇。 “鱼”(Fisg, 1878年):首艘成功下潜并航行的内燃机/电力混合动力潜艇,标志着重要的技术飞跃。 “普兰克”号(Plank, 1897年)及之后的“霍兰”号(Holland, 1900年):采用内燃机用于水面航行和充电,电力驱动用于水下航行,极大地提高了潜艇的作战半径和隐蔽性。 鱼雷发射管的整合:霍兰潜艇的标准化设计,为后续各国海军潜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海军对潜艇的认知变化:从“海盗的工具”到“战略性资产”的观念转变。 “潜水艇”名称的普及。 第二部分:深海的獠牙——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潜艇战略与战术 第三章:无声的威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狼群战术 德国U艇的崛起:作为一战中最具颠覆性的武器,U艇数量庞大,技术成熟。 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海军大胆采用此战术,旨在切断协约国的海上补给线。 “伤亡”与“胜利”:U艇战的辉煌与代价,从最初对商船的“人道”对待到后来不受限制的攻击,对美国参战产生了直接影响。 反潜技术的孕育:对潜艇威胁的回应,如声纳(ASDIC)的早期原型、深水炸弹、护航编队战术的初步形成。 协约国的应对与困境:如何在这种新的威胁面前保护海上生命线。 一战潜艇技术特点:中小型,以鱼雷为主要武器,依赖水面充电,隐蔽性有限。 第四章:战场的幽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潜艇战与反潜战 德国U艇的“第二次崛起”:技术进步,如更长的水下续航能力(“大洋潜艇”)、更先进的声纳干扰和诱饵技术。 大西洋海战:潜艇战的最高潮,德国U艇对盟军船队发动了残酷的攻击,几乎将英国拖垮。 “狼群”战术的演进:集群攻击,协同作战,对付大规模船队。 盟军的反潜战:ASDIC(声纳)的广泛应用、雷达技术的进步、航空反潜(航空母舰、水上飞机、陆基飞机)、反潜舰艇的改良、情报破译(恩尼格玛密码)。 “告密者”的作用:德国潜艇的弱点被逐渐暴露。 太平洋战场的潜艇: 美国海军的潜艇战:以“狡猾的”Gato、Balao、Tench级潜艇为主,对日本的商船和海军舰艇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成功切断了日本的战略物资运输。 日本海军潜艇:数量众多,但战术运用相对保守,未能发挥应有的战略作用,更多用于侦察和运输。 潜艇战的技术革新:柴电混合动力、液体或高压空气辅助换气装置(Schnorkel),大幅提升水下作战能力。 潜艇在登陆作战中的辅助作用:侦察、布雷、对陆攻击。 第三部分:深海的威慑——冷战时期的战略核潜艇与潜艇技术的飞跃 第五章:核的幽灵——战略核潜艇的诞生与核威慑的形成 核能的军事应用:改变了潜艇的动力和续航能力。 “鹦鹉螺”号(Nautilus, SSN-571):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1954年),标志着潜艇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限水下续航。 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将核武器搬入水下,成为战略威慑的基石。 美国“乔治·华盛顿”级(George Washington class):首批装备“北极星”(Polaris)潜射弹道导弹的SSBN,开启了“二次核打击”能力。 苏联的追赶与发展:德尔塔级(Delta class)、台风级(Typhoon class)等,形成了与美国的核力量平衡。 核潜艇的作战特点:极强的隐蔽性(无需上浮充电)、长时间水下巡航、强大的打击能力。 “互相确保摧毁”(Mutually Assured Destruction, MAD):核潜艇在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中的作用。 潜艇的“静音”技术竞赛:如何降低噪音,提高隐蔽性,成为冷战期间两国海军最重要的技术竞赛之一。 第六章:静默的刀锋——攻击型核潜艇(SSN)的演进与侦察任务 攻击型核潜艇(SSN)的定位:反潜、反舰、对陆攻击、情报收集、特种作战支援。 冷战时期的SSN: 美国:长尾鲨级(Thresher class)、鲟鱼级(Sturgeon class)、洛杉矶级(Los Angeles class)等,以其先进的声纳系统、强大的反潜武器(鱼雷、导弹)和高机动性著称。 苏联:阿尔法级(Alpha class)、维克多级(Victor class)、阿库拉级(Akula class)等,在某些方面(如深潜能力、高速)甚至超越了美国。 水下情报战:SSN在冷战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侦察角色,如跟踪对方核潜艇、监听通信、绘制海底地形等。 “红 octobre”事件的真实写照(虽然是小说,但反映了水下侦察的紧张与风险)。 “潜艇对决”:在幽深的海底,SSN之间的猫鼠游戏,充满了技术与智慧的较量。 武器系统升级:从仅能发射鱼雷到能够携带巡航导弹(对陆打击能力)、反舰导弹。 第四部分:新时代的挑战——冷战后潜艇技术与未来海洋战略 第七章:数字的深渊——水下声纳、传感器与隐蔽性技术的突破 被动声纳与主动声纳的融合与发展:如何从海浪中的微弱信号中捕捉敌踪。 阵列声纳、拖曳声纳、低频阵列声纳(LFAS):探测距离更远,分辨率更高。 非声学探测技术:磁异常探测器(MAD)、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水下通信侦测。 “静音”技术的持续进步:减振降噪材料、泵喷推进器、磁流体推进器、先进的流体动力学设计。 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C4I)系统的整合:实现更高效的战场信息共享与态势感知。 “无人潜航器”(UUV)与“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的兴起:作为潜艇的补充甚至替代,在侦察、扫雷、水文探测等领域发挥作用。 第八章:战略的变迁——非对称作战、区域控制与潜艇的未来 后冷战时代潜艇角色的演变:从纯粹的战略核威慑到多功能作战平台。 区域拒止/区域介入(A2/AD):潜艇作为反介入作战的关键要素,其隐蔽性使其成为应对强大海军力量的有效手段。 水下威慑的“模糊性”: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依然是战略核威慑的“最后保险”,其部署的隐蔽性使其难以被首轮攻击摧毁。 特种作战支援:潜艇为特种部队提供隐蔽的渗透、侦察与撤离平台。 网络战在水下作战中的应用:对通信、导航、传感器系统的干扰与欺骗。 潜艇在人道主义援助、搜救、科研等非军事领域的潜力。 未来潜艇发展趋势:无人化、智能化、网络化、深海作业能力增强、新型推进系统(如燃料电池)、隐身材料的进一步革新。 对新型海洋威胁的应对:如水下恐怖主义、非法捕捞、能源管道保护等。 结论:深海的未知与永恒的博弈 本书追溯了潜艇技术从简陋的蒸汽时代到核动力时代,再到数字信息时代的辉煌历程。它不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与海洋战略深度交织的史诗。潜艇,作为一种独特的军事平台,其隐蔽性、机动性和强大的打击能力,使其在现代战争和国际安全领域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从大西洋的无声狩猎到太平洋的战略对峙,从深海的核威慑到未来的智能化博弈,潜艇的故事仍在继续,它将继续在人类探索海洋、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征程中,扮演着“隐秘的航程”中的关键角色。未来的海洋,将是潜艇技术持续创新和战略博弈不断升级的舞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信息”本身价值的重新定义。它不再仅仅是辅助作战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作战要素”。作者通过对信息安全、信息对抗和信息价值链的深入挖掘,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书中对信息“可信度”和“时效性”如何直接影响火力投送效率的量化分析,非常具有说服力。它迫使读者跳出传统的装备思维定势,去思考如何最大化信息流的“熵减”效应。特别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数据治理和标准化建设的论述,虽然听起来有些偏向管理学,但恰恰是信息一体化能否成功的基石。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从顶层设计到执行细节都考虑周全的系统性视角,对于任何想要在这个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引导我们关注的重点,已经从“有什么武器”转向了“如何用好信息流来驱动武器”。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装备发展趋势的观察者,我对这本书中关于“演进路线图”的描绘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采取一蹴而就的理想化描述,而是非常务实地分析了不同技术成熟度下的实施路径。他清晰地划分了不同代际信息系统的特征差异,并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从传统固网向敏捷、弹性的云边协同架构转型的必要性和挑战。这种对技术路线的现实评估,极大地增强了这本书的可信度。例如,在谈到面向未来的“自主协同作战网络”时,作者并没有回避当前在可靠性、抗干扰性方面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而是提出了多层次的冗余和韧性设计思路。这种既有远见又脚踏实地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行业参考资料,对于规划未来几年技术投入和研发重点,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航空武器装备信息一体化》的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感觉受益匪浅。首先,从宏观的战略层面来看,作者对未来战争形态的理解非常深刻。他没有拘泥于眼前的技术细节,而是着眼于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未来复杂电磁环境和高度互联的作战体系。书里提到的“信息主导,体系对抗”的理念,不仅仅是口号,而是通过详尽的论述,展示了信息融合在提升整体作战效能中的关键作用。比如,对于跨域协同、多源数据融合的分析,让我对现代航空作战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的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尤其是在讨论如何打破传统的信息孤岛,实现从传感器到射手(Sensor-to-Shooter)的无缝衔接时,那种前瞻性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人具体操作的指南,而更像是一份深刻的行业蓝图,激发了我对信息技术如何重塑航空作战模式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未来的竞争,比拼的不再是单一的“平台”性能,而是整个信息链的韧性和效率。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信息一体化的著作,我的第一感觉是,作者在技术层面的功底极其扎实,但又不失对工程实践的关怀。书中对几个核心技术栈的剖析,比如实时数据链、分布式处理架构以及安全加密协议,都给出了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视角。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一体化”过程时,所采用的模块化思维。它清晰地勾勒出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到决策支持的各个环节,并且指出了当前系统面临的兼容性难题和标准缺失的困境。与市面上很多只停留在概念介绍的书籍不同,这里有大量的案例分析,虽然是理论性的推演,但能感受到背后是经过大量工程经验打磨的。对于一个致力于理解信息系统工程的人来说,书中对于“数据孤岛”的解构,以及提出的一系列可能的集成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框架。这让我明白,信息一体化绝非简单的网络连接,而是一个涉及标准、协议、算法乃至组织结构的系统性工程。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和叙事节奏,与我以往接触的某些官方技术手册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篇由资深行业专家撰写的深度观察报告。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在论述“人和信息系统”的交互界面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考。他强调了人在闭环中的核心地位,指出信息过载和认知负荷是当前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书中对人机协作模式的探讨,尤其是对人工智能在决策辅助中的角色定位,非常贴合当前的发展趋势。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态势认知”的章节,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识别算法,而是深入分析了如何将异构信息源整合成一个统一、可信赖的战场态势图景。这种关注“理解”而非仅仅是“显示”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未来指挥控制艺术的论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