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菜根谭 (全彩印刷 图解版)
定价:68.00元
作者: 洪应明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11364630
字数:
页码:4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著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早年热衷仕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潜心读书立文,终将自己的人生体会、读书心得和生活参悟付诸笔尖,挥毫泼墨,著了这洋洋洒洒的三百多条错落有致的语录集。
n★现代手法解读 插图形象直观 图解简洁漂亮 人人都能看懂
n★趣味性强 随翻随读
n1. 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加以注释、翻译,促进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
n2. 书中配有大量手绘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
n3. 本书全新讲解,全新编排,全新包装,新颖的装帧,为读者呈现一套高品质的国学读物。
n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立德修身
n——高处立,平处坐,低处行
n◎洁身自好 栖守道德◎
n【原文】
n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n【译文】
n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永远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n【精读解析】
n战国时,段干木学成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尽管他很有才能,但他始终不愿做官。魏国国君魏文侯曾经登门拜访他,想授给他官爵。段干木却避而不见,越墙逃走。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惹怒魏文侯,反而让魏文侯更加敬重自己。从此以后,魏文侯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时,就下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走过去,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
n魏文侯的车夫对此十分不解,便问:“段干木不过一介草民,您经过他的草房表示敬意,他却置之不理,这样未免有点太过分了吧”
n魏文侯答道:“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原则,是有君子之道的表现。他虽隐居于贫穷的里巷,名声却远扬千里之外,我经过他的住所怎敢不对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荣誉,我因占领土地而取得荣誉;他有仁义,我有财物。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这正是值得我学习、尊敬的人,所以我再怎么表达我的敬意都不为过。”
n后来,魏文侯见到了段干木,诚恳地邀请他任国相,段干木谢绝了。但通过一次倾心交谈,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n没过多久,秦国想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唐雎向秦国国君进谏道:“段干木是贤人,魏国礼遇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像这样的国家,恐怕不是能用军队征服的吧!”秦国国君觉得有道理,于是按兵不动,魏国因此逃过一劫。
n在上古先秦歌谣中,曾有:“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段干木对功名富贵的厌恶,是他追求洒脱的独特个性和儒家道德规范融合的结果。他虽然终身不仕,却不是真正与世隔绝的山林隐逸,而是隐于市井穷巷,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中,进而“厌世乱而甘恬退”,不屑与那些趁战乱而俯首奔走于豪门的游士和食客为伍。这样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忠诚。
n◎与其练达 不若老实◎
n【原文】
n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n【译文】
n一个刚刚涉足社会的人,阅历不深,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也少;而阅历丰富的人,各种奸谋技巧往往也很多。所以,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君子,与其过于精明圆滑,不如朴实笃厚;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
n【精读解析】
n一个真正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会因阅历增多变得成熟稳重,却不会丧失内心坚守的原则和道德底线。这种人朴实笃厚、坦荡大度。
n生活很简单,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反过来以什么样的态度回报我们。如果一个人投机取巧,生活同样会见招拆招,戏耍于他;如果为人忠厚老实,生活也会诚恳待他。所以“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放下心中的目标,其实就已足够。
n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忠心耿耿跟随重耳,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进到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n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晋国继承君位。介子推为了国家的复兴,不计较个人得失,功成身退。有的大臣鼓动介子推去找晋文公争功要官,介子推回答说:“我宁愿终身当平民,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介子推一直待在家里侍奉老母亲。
n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写了一首《龙蛇歌》贴在晋都宫门。晋文公醒悟过来,十分悔恨,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立即带领众大臣登山寻找。绵山雄伟高大、崖陡洞幽、沟壑纵横、深谷野岭,树林又茂密,尽管兵士大臣不断寻找呼喊,也不见介子推的踪影。这时有的大臣献计说:“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出山来。”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思忖片刻便下令士兵将谷内的干草树木点燃。当时正值清明节期,绵山山顶上的风很大,火越烧越旺,一直燃烧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n晋文公派人再次登山寻找,只从山崖的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仔细看,只见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n正是因为这种朴实、面对名利不为所动、坚守的品格,中国的很多评论都将介子推和屈原相比较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说法。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备,虽然有获得显赫官位的机会,却宁愿功成身退守住内心的道德坚守,崇尚以道德、忠孝、仁义教化天下。他这种淡泊名利、不求厚禄的品格,成为千古佳话。
n◎心地光明 才华韫藏◎
n【原文】
n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n【译文】
n有道德修养的正人君子,他的思想行为应该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磊落,没有什么需要隐藏的阴暗行为;而他的才情和能力应该像珍贵的珠宝一样,不浮浅外露,从不轻易向人炫耀。
n【精读解析】
n不可使人不知自己的心事,是君子为人的法则;像珍视珠宝一样不将自己的才华张扬,是君子处世的法则。这样为人处世可以避免招致祸患、损害品德,也可以让他人从这个人的外在看见其内涵。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真正的才华都是内蕴的,所以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必须掌握一些透过表象抓住实质的方法。
n孔子察人有三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n总的来说,这三点识人方法都是在教人们不要以貌取人,而应透过外貌行为的表象,看清人内心的本质。做人爱用心机,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处事太外露的人,常常先遭到伤害。
n杨修是曹操的主簿,才华出众,终却被曹操所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他过于张扬自己的才华。
n杨修主持建造丞相府的大门时,曹操在门上题了一个“活”字,杨修立即揣摩出曹操的意图是嫌门太阔了,立即下令拆掉重建。一次,杨修与曹操观赏曹娥碑,见碑上有字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便迫不及待地告诉曹操说“绝妙好辞”的意思,“黄娟”是有色丝品,即“绝”;“幼妇”是少女,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子女,就是“好”字;而“齑臼”则是用来盛辣调味品的器皿,就是个“辭(辞)”字。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渐渐地,曹操觉得杨修才华比他高,就有些嫉妒,便萌生了除掉他的念头。
n后来,在一次战役中,曹军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不经意间以“鸡肋”二字为军中口令。杨修便自作聪明,下令班师。曹操得知此事后,认为杨修此举是在扰乱军心,就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n君子行事,率性而为,光明磊落,无须遮掩矫饰、虚张声势。才华潜藏不等于藏而不用,而是在能施展的地方施展,不过分地炫耀。过分地炫耀很可能使自己陷入尴尬之地,甚至会引来杀身之祸。杨修的被杀实属咎由自取,如果他才华潜藏不露,更不在大庭广众之前让曹操难堪,那他也许就能保性命无忧。
n事实就是这样,真正的高人往往高调做人低调做事。他们像平常人一样生活,怀抱自然,却在无声处蓄养自己的才华,既不让坦荡的胸怀被欲念遮蔽,又不让谦和的心境被虚荣充斥。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向他们靠拢,做人时高调一些、要求严一些,做事时低调一些、谦和一些。也许这样的改变不会让我们成为高人,但至少会让我们更有境界。
n◎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
n【原文】
n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n【译文】
n烈酒、肥肉、辛辣、甘甜并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是清淡平和;行为举止神奇超群的人并不是真正德行的人,真正德行的人,其行为举止和普通人一样。
n【精读解析】
n做人宜淡不宜浓,淡中现出真趣味,淡中现出平常心。再美味的食物,一日三餐不离口总会吃腻的;过于特立独行的人,往往因为太过特殊而不合于群。世界上可口的食物不过是家常菜,德行的圣人不过是普通人。
n我们生为凡人,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永远享受春天,并不是谁都可以顺顺利利一辈子,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n有一天,齐国储子问孟子说:“齐王时不时地会派人来拜访先生,想必您有卓尔不群的地方吧!”孟子笑着答道:“难到尧舜比一般人多一双手脚吗?连圣人先贤都没有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更何况是我呢”
n在孟子的心目中,圣人和我们也没有什么不同。说到底,我们都是常人,即使已身居高位、万贯家财,也应保持一颗“初心”和一种平和的心态。记住了自己是常人,才会有一颗常人心。这样的话,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惊喜,我们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从而避免绝望和自满。
n古往今来,多少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互相倾轧。如此,或可逞快意于一时,可是人之于宇宙,不过是一个过客而已。宋人曾有诗云:“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虽然稍显消极,但是有道理。所以在对生活的态度上,贵有一颗平常心。
n田子方陪伴魏文侯时,总是情不自禁地称赞溪工。文侯十分好奇,便问:“溪工为何总能得到你的赞赏?他是给过你帮助的导师吗?”田子方说:“他只不过是我的邻居罢了,但他的言论和谈吐值得我称赞他。”文侯又问:“那你的老师是谁?”子方说:“东郭顺子。”
n“你为什么不曾称赞过他呢?”文侯十分惊讶地问。
n田子方回答:“他相貌普通,但内心合于自然,能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情,心境清虚宁寂能包容外物。另外,如果遇到外界事物不能符合‘道’的,他便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别人的邪恶之念自然消除。对于这样一个真朴自然的导师,我一个做学生的能够用什么言辞概括他的品德呢?”
n田子方的一番话让我们明白,任何华丽的修饰词都没有资格装饰平和自然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还是德高望重的大师学者,他们并不是生而如此,而是在平凡中实践人生理想的。身为普通人更是如此,只有在平凡之中才能保留人的纯真本性,心态平和地对待人生;才能在平平淡淡中品味人生百味,进而在平凡中显出英雄本色。
n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质感和印刷工艺,简直可以用“奢华却不失内敛”来形容。我仔细观察了那些彩色的部分,色彩的饱和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鲜活又不刺眼,保持了古典美学的克制。墨水的附着力和纸张的吸墨性都非常优秀,即便是线条细腻的图画部分,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清晰度,完全没有出现模糊或“洇墨”的现象,这对于一本精装图文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品质保证。而且,这本书的重量和尺寸设计,让人在长时间阅读时,手持感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沉甸甸的压迫感。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从里到外都透露着“用心打磨”气息的书籍,它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对高品质生活审美的熏陶,绝对值回票价。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首先被它温润的触感和扎实的厚度所吸引。封面色彩搭配得极其讲究,既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新感,那精心挑选的纸张,让每一次翻页都成为一种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的精妙,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烘托出文本的古朴气质。而且,不同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设计得很有层次感,仿佛在引导读者缓缓进入不同的心境。这样的用心,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在品读这些智慧箴言时,心境也随之沉静下来,不再是囫囵吞枣,而是带着一份敬意去体会每一个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这本书不只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案头佳作,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点缀。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为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人量身定制的。它不像一些古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将那些蕴含了数百年人生哲理的语句,以一种极为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发现它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概念时,非常懂得循序渐进,不像有些版本,上来就是一堆深奥的注解让人望而却步。更绝妙的是,它似乎深谙读者的“阅读疲劳点”,每一页的排版都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让你在被文字信息轰炸后能及时喘口气,消化一下刚才读到的那句警醒。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深度考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经典的人,也能轻松上手,并且保持持久的兴趣。这说明编者在进行内容重构时,真的把“用户体验”放在了首位,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意境营造”上的功力。很多时候,文字的力量是需要依托于视觉辅助才能完全释放的,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那些穿插其中的配图,绝非简单的插花点缀,它们仿佛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具象化表达,与文字内容达到了完美的共鸣。它们巧妙地捕捉了“菜根谭”精神内核中那种宁静、内敛又充满力量的特质。当我阅读到关于克制与淡泊的章节时,眼前的画面就如同山间清泉,让人心神俱静;而看到关于进取与坚韧时,画面又变得刚毅有力。这种图文互动的效果,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哲理,变得触手可及,仿佛作者就在耳边娓娓道来,而不是冷冰冰地陈述教条。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通常会对比不同版本的书籍,但这本书的解读角度无疑是最能打动我的一类。它的注释和阐释,没有陷入故纸堆里故作高深,而是非常贴合当下社会的人情世故和职场百态。例如,书中对于“安贫”的论述,放在今天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更像是一种对心灵富足的有力倡导,而不是简单的清贫说教。这种“古为今用”的智慧,才是经典永恒的魅力所在。它提供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处世指南,教你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如何保持清醒,在遭遇挫折时如何调整心态,读完后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入的“心灵Spa”,受益匪浅,让人对未来更有信心去面对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