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词
  • 古典诗词
  • 诗歌
  • 文学
  • 中国文学
  • 传统文化
  • 宋代
  • 三百首
  • 文化艺术
  • 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6586
商品编码:2968287156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宋词三百首

定价:35.00元

作者: 上彊村民;高高 注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6386586

字数:140000

页码:24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诗歌文学的
  名社佳作,千年传承
  优美的文字与韵律的结合,与唐诗同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版《宋词三百首》以古本为底本,共收入宋词二百八十三首,涉及词人八十三家。编者还对词中的生僻字进行注音,对词的内容、典故加以详细注解,每首词的作者均加以小传,介绍其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及其词作的风格与特色,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鉴赏宋词的魅力。

内容提要


  宋代是词的时代。宋词既有文学的深远意蕴,又有音乐的优美节奏,为历代华人喜爱,经数百年而不衰。《宋词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桂冠,它与唐诗争芳,与元曲斗妍,总结并代表了一代文学盛世。文人以宋词寄情遣怀,或婉约,或豪迈,将离愁别绪、家国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直到今日,诵读宋词仍可陶冶情操,并为读者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宋词三百首
  赵佶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元符三年(1100)即位。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侵,赵佶传位其子赵桓(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赵佶与宋钦宗一并被金人俘虏北去,终客死他乡。赵佶在政治上任用奸佞,昏庸无能,生活上穷奢极侈,艺术上多才多艺。他曾于崇宁四年(1105)建立国家音乐机关“大晟府”,命周邦彦、万俟咏、田为等词人讨论古音、审定古调、创制新曲,对北宋后期词章的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赵佶工于书画,诗、文、词皆佳,其词早期风格艳丽,晚期则多凄凉。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1
  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3。新样靓妆4,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5。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6!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7。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8。
  【注解】
  1北行:指宋徽宗被俘至北方。2冰绡:轻薄洁白的绢,此处比喻杏花花瓣轻薄洁白如绢。3燕脂:即胭脂。匀注:均匀涂抹。4靓(jìng)妆:粉黛妆饰。5蕊珠宫:道家指天上宫阙。宋徽宗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6者:同“这”。会:领会,懂得。7知:不知;“知”当“不知”讲,古诗词中有此用法,如佚名诗“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8和:连。和梦也:就连这样的梦。新来:近来。
  钱惟演
  钱惟演(962—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弘俶之十四子,978年,从俶归宋,历任右神武将军、太仆少卿、命直秘阁,曾参与编修《册府元龟》,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官至崇信军节度使,博学能文,文辞清丽,与杨亿、刘筠齐名,并称“江东三虎”,为“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有《金坡遗事》、《玉堂逢辰录》等。
  木兰花
  城上风光莺语乱1,城下烟波春拍岸2。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3,鸾镜朱颜惊暗换4,昔年多病厌芳尊5,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解】
  1莺语乱:黄莺婉转鸣叫此起彼伏。2烟波:指浩淼湖面。春拍岸:春水拍打堤岸。3衰晚:衰弱不堪的老人。4鸾镜:传说汉朝西域罽宾王获得一只鸾鸟,三年不曾鸣叫。听说此鸟见同类才鸣,于是悬镜于前,鸾鸟见影,哀鸣不已而亡。后诗词中多以“鸾镜”借喻临镜生悲。5芳尊:盛着美酒的酒杯。“尊”同“樽”。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世为邰(今属陕西)人,后徙至吴县(今江苏苏州)。少时家贫,刻苦力学。宋真宗朝(1015)进士。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行新政,遭到保守派反对,未能实现。后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病逝于赴颍州途中,卒谥文正。范仲淹不仅是北宋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极为出众。文章诗词,皆有名篇传世,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词风豪迈,气势恢弘。
  ……

序言



《人间词话》:一片冰心,千古风流 “词,盖文学之至者也。” 王国维的这句话,简洁而有力,为我们揭示了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独特魅力与至高地位。而《人间词话》,正是这样一本浸润着千年宋韵、流淌着文人情怀的艺术珍品。它并非简单罗列词作,而是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引领我们走进词的殿堂,品味其中蕴含的审美境界与人生哲思。 一、 词的灵魂:情与景的交融 《人间词话》的核心,在于对“情”与“景”关系的精妙阐释。王国维认为,词的最高成就,在于将作者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达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他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便是描写山川草木、花鸟鱼虫,也必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书中,他借用古人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这种情景交融的妙处。例如,他引用李后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点出词人“寂寞”之情,通过“无言”、“西楼”、“月如钩”、“梧桐”、“清秋”等意象,将这种孤寂、凄凉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悲凉。又如,他称赞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指出其中“悠悠”二字的妙处,将词人开阔的胸襟与身处北固楼所见“滚滚长江”的壮阔景象融为一体,在历史的洪流中引发对家国命运的深沉感慨。 王国维并非生硬地断言,而是循循善诱,通过对具体词作的分析,展现了情与景是如何相互生发、相互辉映的。他认为,优秀的词作,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正是情景交融的最高体现。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情感的载体;情感也不再是抽象的抒发,而是通过景物得到了生动的表达。这种高度的艺术契合,使得词作的情感力量得以升华,意蕴得以延展,直抵人心。 二、 境界的升华:从“有我”到“无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一步将词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大学艺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境界,是初涉人生、胸怀壮志之时,虽身处困顿,却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对远大目标的执着追求。如同独自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虽路途遥远,却信念坚定。这是对理想的执着,对未知探索的勇气,是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境界,是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为所爱之人而承受的痛苦与煎熬。如同为了心爱之人,即使衣带渐宽,人也憔悴,也甘之如饴,不后悔。这是对事业的投入,对爱情的坚守,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迷与执着,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时的坚持与不懈。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境界,是在经历了重重磨难、付出了无数努力之后,终于豁然开朗,找到了自己一直追寻的目标。如同在人群中寻找了很久,突然回首,发现他就在灯火阑珊的角落。这是顿悟的喜悦,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寻觅终得正果,是“蓦然回首”的顿悟与超越。 这三个境界,层层递进,描绘了一个人从立志、磨砺到最终成功的完整过程。王国维认为,能够达到第三个境界的,方是真正有成就的大家。这种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洞察,与词作中所体现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词人通过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描绘,也仿佛在循序渐进地展现着这三种境界的演变。从初识愁滋味,到为情所困,再到最终超越,词作的情感脉络,与人生境界的升华,形成了完美的呼应。 三、 词的审美:意境之美与语言之美 《人间词话》不仅关注词的内容,更深入探讨了词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王国维认为,词的美,体现在“意境”和“语言”两个层面。 意境之美: 词的意境,是词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所营造出的独特氛围和情感氛围。这种意境,往往是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王国维强调“境有大小,义有深浅”,优秀的词作,能够营造出宏大深邃的意境,引人联想,触动心灵。他赞美晏殊“无言独上西楼”一词,正是因为其意境的深远,将“寂寞”的情感融入到清冷的秋夜中,给人一种凄美而悠长的感觉。 语言之美: 词的语言,讲究精炼、含蓄、委婉。它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反对过度的雕琢和堆砌。王国维推崇“工力悉敌”的语言,即词人的功力与文字的自然之美达到高度统一。他尤其欣赏“炼字”,认为一个“字”的锤炼,往往能决定一首词的成败。例如,他对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闹”字赞不绝口,认为这个字将春天的生机与热闹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点睛之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通过大量的具体例子,对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他不仅指出了好词的优点,也批评了一些词作的弊病,如“以浅俗之语,作深厚之语”,或者“雕琢过甚,而失其天然”。他的评价标准,既有对艺术高度的追求,也有对语言本体的尊重,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到的艺术眼光。 四、 词的价值:历史的见证与人生的启示 《人间词话》的价值,远不止于对词的艺术性进行评析。它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历史的见证: 词,作为宋代最重要的文学体裁,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历史变迁和文人心态。《人间词话》通过对大量宋词的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从词人们的个人际遇,到家国的兴衰荣辱,词作都以其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时代的脉搏。王国维的分析,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理解文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思考。 人生的启示: 词,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与人生紧密相连。词人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抒发内心的情感。《人间词话》所阐述的“境界说”,更是对人生道路的哲学思考。它告诉我们,人生的成长,需要经历挫折与磨砺,需要执着与坚守,最终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这种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洞察,使得《人间词话》不仅仅是一本文学评论,更是一本能够启迪人生的智慧之书。 结语: 《人间词话》,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感悟。它像一位智者,用深邃的目光,洞察艺术的奥秘,洞察人生的真谛。它教会我们如何去欣赏词的美,如何去理解词的意蕴,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人生,如何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王国维的文字,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诗意的浪漫。他将自己对词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融于字里行间,形成了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读《人间词话》,仿佛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感受着跨越时空的智慧与情感的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本讲解宋词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美学、关于人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它就像一块温润的璞玉,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光彩照人,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体会。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集,我最大的感受是其选篇的广度和深度,它绝非是那种市面上泛滥的、只收录最浅显流行的几首“网红词”的入门读物。这部《宋词三百首》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编选,它覆盖了从北宋初期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到苏轼豪放一派的磅礴气象,再到南宋姜夔、周邦彦精雕细琢的格律之美,甚至连那些风格独特、不拘一格的“边缘”词人也有所涉猎。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以往在其他选本中不曾留意到的佳作,比如某些中晚期词人的清新小令,也赫然在列。编者似乎深谙宋词的“全景式”面貌,既照顾了初学者对李清照、辛弃疾等巨擘的渴求,也为资深爱好者提供了值得反复咀嚼的“冷门佳酿”。这种选篇的平衡感,使得阅读体验如同置身于一个精心布置的宋词“园林”,既有气势恢宏的亭台楼阁(如苏轼的开阔),也有幽静清雅的曲径通幽(如晏殊的细腻)。每读完一组不同风格的作品,总能感受到词体艺术在不同心境下的无限延展性,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宋代文学风貌的整体认知。

评分

这本《宋词三百首》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典雅中透着一股沉静的书卷气。封面选用了那种带有细腻纹理的米白色纸张,触感温润而厚实,中央的烫金隶书“宋词三百首”字体古朴大气,虽不张扬却自有风骨。内页的纸张也颇为讲究,略带淡黄的色泽有效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视觉疲劳,墨色印刷清晰锐利,宋体的排版疏朗有致,每一首词的词牌名、作者信息与正文之间留白得当,使得版式整体呈现出一种呼吸感,让人在翻阅时心情自然放松下来。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一些经典词作的配图,并非那种粗糙的复制品,而是选用了与词意境高度契合的宋代山水画风格的插图,笔触淡雅,意境悠远,为冰冷的文字增添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装订工艺也非常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书脊也丝毫没有松动的迹象,足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词选,更是一件可以静心品读的艺术品,从拿起、翻开到阅读的每一个动作,都变成了一种对古典美的享受。我甚至舍不得把它放在书架上,而是常把它放在手边的小几上,偶尔摩挲几下封面,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沉静力量。

评分

作为一位对格律稍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校对和格律标注上的严谨度是极其罕见的。许多通俗版的选本,常常在平仄和韵脚上出现错误或模糊处理,这对于学习和欣赏宋词的音乐性而言是致命的。然而,这部《宋词三百首》的内文清晰地标注了每一句的平仄,甚至连押韵的字都用符号做了区分,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听”到词的韵律和节奏。当我尝试着轻声诵读那些工整的律句时,那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完全得益于这些精确的标记。它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份音乐文本。尤其是在那些格律极其森严的慢词中,编者对换韵处理的细微提示,帮助我理解了词人如何在严格的限制下依然能挥洒自如,创作出既合规矩又饱含情感的杰作。这种对“音”的尊重,使得阅读体验从视觉转向了听觉,是享受宋词的另一种高级方式。

评分

这部词集的注释体系堪称严谨细密,这对于理解古诗词的魅力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注释上采取的“多维度解读”策略。对于生僻字词的解释,它用词精准,绝无含糊其辞之处,比如对一些特有的宋代口语或典故的解释,都做到了点到为止,既不至于繁琐到打断阅读的节奏,又能确保读者准确领会词句本意。更让人称道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释上,还会适当地穿插一些关于该词的创作背景、典故出处,甚至是不同版本间细微的字词差异的考证。例如,对某一首边塞词的注释中,会提及当时的军事部署或地理环境,这使得词中的“羌笛”、“月明关”不再是空洞的意象,而是有了历史的重量和场景的真实感。这种深入到文化土壤的注释,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与历史和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的学术之旅,极大地提升了对词作意境的把握能力,避免了望文生义的肤浅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像是一种情绪上的稳定剂和精神上的避风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跟随一位位宋代词人的笔触,体验他们的悲欢离合、家国情怀与闲情逸致,是一种难得的心灵疗愈。我发现,无论我当下的心境是烦躁不安还是平静如水,总能在词集里找到与之共鸣的篇章。当工作压力大时,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总能带来一种豁达的释然;而面对人生的失意时,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又似乎能体谅我此刻的沉郁。它提供了一个与当下世界短暂抽离的入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高远情怀与细腻感知。这种跨越时空的共情能力,是任何快餐式的娱乐产品都无法比拟的。它沉淀的是时光,滋养的是性情,读完后合上书页,总感觉胸襟开阔了些许,对世事的看法也多了一层诗意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