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通史:注释版 | 作者 | 吕思勉 |
| 定价 | 38.90元 | 出版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 ISBN | 9787554602447 | 出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数 | 页码 | 424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通史(精装彩插)》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文化史,叙述了婚姻、族制、政体、财产、货币、教育、衣食等关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范围广博,取精用宏,多独到之见,值得当今学人借鉴;下编为政治史,叙述了中国民族的由来、中国史的年代、古代社会的综述等关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简明精当,脉络流贯,议论风发,对一般读者熟悉中国历史大有裨益。 |
| 作者简介 | |
|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幼年系统阅读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各种文史典籍,二十三岁后史学,吕先生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仁传为美谈。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
| 目录 | |
| 上 编 中国文化史 |
| 编辑推荐 | |
| 吕思勉诞辰130周年纪念版,精装彩插,注释版,百年来具影响力的国史入门书,增补吕思勉长文导读《怎样读历史》。 |
| 文摘 | |
| 中国文化史 |
| 序言 | |
| 上 编 中国文化史 |
我对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它没有采取时下流行的那种过度设计,反而呈现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这种视觉上的舒适感,对于长时间阅读历史巨著来说至关重要。我发现书页的纸张质感非常棒,即便是用来做详细批注,墨水也不会轻易洇开,这对于喜欢在书上做标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常常会因为纸张太薄或者反光而放弃深度阅读,转而去看电子版,但这本书的材质,明显是考虑到了深度阅读者的实际需求。而且,从目录的结构来看,它似乎有着非常清晰的逻辑分层,不会让人在庞大的历史信息流中迷失方向。每一章的划分,都似乎是基于某种成熟的历史分期理论,这能帮助我建立一个稳固的认知框架,从而更好地吸收后面那些错综复杂的细节。这种对硬件和软件(内容结构)的双重考量,显示出出版方对“通史”这一严肃门类的尊重,让人感觉物有所值。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厚度就让人对它所蕴含的知识量肃然起敬。我原本以为历史书不都是那种板着脸孔,把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在一起的“砖头书”吗?但这个版本,至少从装帧和排版上看,就透露出一种想要让读者“读进去”的诚意。字体选择恰到好处,不会太小气,也不会大得像给小孩读的图画书。更重要的是,那些“注释版”的字样,简直是为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细节控”准备的。我常常在读一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时,总会冒出无数个“为什么”或者“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时候,如果注释不够详尽,那种求知若渴的感觉就会被生生打断。我期待着,这本书能提供那种深入到骨髓里的解读,而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简单标注。我希望翻开任何一页,都能感受到编纂者和作者那种对历史精益求精的态度,让那些尘封的往事不再是模糊的剪影,而是清晰可辨的立体画面。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从初步接触就能感受到,让人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信心和期待,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书,而是在和一位博学的长者对谈。
评分拿到书后,我立刻被它那种严谨中透着灵动的气质所吸引。说实话,对于“通史”这个概念,我一直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要用有限的篇幅覆盖上下五千年,必然要有所取舍,这其中就隐藏着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史观倾向。我特别关注的是,它在处理那些敏感或存在多方争议的历史节点时,采取了何种叙事策略。是那种一锤定音的断言,还是多角度的呈现,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我倾向于后者,因为真正的历史研究,应该是对不同史料的审视和权衡。这本书的排版上,似乎做了很多努力来平衡阅读的流畅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这种平衡是很难把握的艺术。我能想象到,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团队一定经历了无数次的打磨和斟酌,力求在宏观的脉络梳理和微观的史实考证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支点。对我而言,一本好的通史,不仅是历史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理解社会变迁的方法论的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给予我这种深度的方法论启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评分说实话,对于“注释版”的定位,我个人期待值拉得很高,它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和超越。很多市面上的通史,在叙事上往往流于学院派的保守,不敢触碰一些更具颠覆性的新近考古发现或者史学理论。我希望这本注释版,能够在保持主流叙事框架稳定的前提下,用注释的方式,巧妙地引入一些学界前沿的探讨,比如对某些传统历史结论的新一轮审视。这样,读者在学习既有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研究的活力与动态性。如果注释仅仅是解释地名和人名,那就太浪费这个“注释版”的噱头了。我更愿意看到,是作者们以一种非常内敛而专业的方式,在正文之外,与读者进行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远比生硬的灌输来得有效和持久,它能培养出真正的历史思辨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评分读历史,最怕的就是那种“时间跳跃感”,前一章还在讲远古洪荒,下一章突然就跳到了某个皇帝的登基,中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生硬。我非常期待,这本《中国通史:注释版》能够在叙事连贯性上做到极致。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如河流般层层递进的历史长卷,每一个朝代的更迭、每一次社会结构的变革,都有清晰的因果链条在支撑。注释部分的价值,除了解释生僻词汇外,更重要的应该是提供补充性的史料或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让读者在阅读主文时,能随时“打开侧门”去查看更广阔的学术背景。如果注释能做到这种程度,那么这本书就不再是一本单纯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可以伴随我进行长期学术探索的工具书。这种深入挖掘的潜力,才是衡量一本历史著作价值的关键所在,它决定了这本书能陪伴我走过多少个“十年”的阅读历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