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志、王红霞主编的《路由交换技术》是一本 项目化教程,以一个中小型企业网项目贯穿全书,共 包括9个项目25个任务,涉及企业网搭建过程中所有的 网络设备,其中*后一个项目给出一个局域网综合项 目,是对前8个项目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在每个项 目中,**行项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后进行任务 描述,并说明完成这一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再进行 任务实施,之后列出完成这一任务所需的知识要点, 接着是学习评价,*后是思考与练习,在“理实一体 化”的课堂中让学生先学“怎么做”,再学“为什么 这样做”。全书案例在虚拟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 6.2下实现。
序言
项目1 计算机网络基础
任务1.1 认识网络拓扑图
1.1.1 学习目标
1.1.2 任务描述
1.1.3 任务分析与准备
1.1.4 任务实施
1.1.5 知识要点
1.1.6 学习评价
1.1.7 思考练习
任务1.2 组建小型对等网络
1.2.1 学习目标
1.2.2 任务描述
1.2.3 任务分析与准备
1.2.4 任务实施
1.2.5 知识要点
1.2.6 学习评价
1.2.7 思考练习
任务1.3 Cisco Packet Tracer的基本配置
1.3.1 学习目标
1.3.2 任务描述
1.3.3 任务分析与准备
1.3.4 任务实施
1.3.5 知识要点
1.3.6 学习评价
1.3.7 思考练习
项目2 交换机的管理与基本配置
任务2.1 认识交换机
2.1.1 学习目标
2.1.2 任务描述
2.1.3 任务分析与准备
2.1.4 任务实施
2.1.5 知识要点
2.1.6 学习评价
2.1.7 思考练习
任务2.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2.2.1 学习目标
2.2.2 任务描述
2.2.3 任务分析与准备
2.2.4 任务实施
2.2.5 知识要点
2.2.6 学习评价
2.2.7 思考练习
任务2.3 管理交换机的方法
2.3.1 学习目标
2.3.2 任务描述
2.3.3 任务分析与准备
2.3.4 任务实施
2.3.5 知识要点
2.3.6 学习评价
2.3.7 思考练习
项目3 交换机实现二层隔离
项目4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与管理
项目5 路由器实现跨网络通信
项目6 三层交换机的配置与应用
项目7 设备安全策略的应用
项目8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项目9 综合项目实训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架构。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先堆砌基础再逐步深入”的线性结构,而是采用了螺旋上升的教学法。开篇就快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让读者对整个技术领域有一个鸟瞰式的理解。随后,它会选择性地切入几个最核心、最常用、最容易产生实际影响的模块进行深度解析,这些模块的讲解往往会互相印证,形成一张紧密的技术网络。比如,它在讲解某一类路由协议时,会巧妙地穿插引用之前讨论过的特定硬件限制或安全策略的知识点,使得知识的关联性极强,避免了章节之间知识点的“孤岛化”。读到后面,你会发现之前看似不相关的零散知识点,已经被作者巧妙地编织进了一个巨大的知识体系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认知闭环。这种精妙的结构安排,让学习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总能让人期待下一章会如何与已学内容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一点都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教你实践操作。作者似乎深谙初学者在面对技术文档时的痛点,总能在关键概念解释之后,紧接着给出几个贴近实际工作场景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选取角度非常刁钻,涵盖了从基础配置到疑难故障排查的各个层面,其描述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更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果不这么做会引发什么后果”。特别是在讲解某些边缘情况的处理时,作者引用了一些他本人的“踩坑”经历,这种真实感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代入性。我尤其喜欢它对各种网络协议参数的解释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RFC文档中的定义,而是通过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逻辑层层剥开,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其背后的设计哲学。这种深入浅出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让初入行的人也能迅速建立起扎实的理论框架和实操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透露出一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气息。初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纸张的厚度与质感,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的专业书籍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加分项。内页的排版布局也显得相当用心,正文的行间距和字号设置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它们的绘制清晰明了,线条流畅,颜色区分得当,使得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和协议流程变得直观易懂。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数据包封装和转发过程的插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很多过去晦涩难懂的概念,仅仅通过这些精美的视觉辅助就能豁然开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和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让阅读体验从枯燥的技术学习,变成了一种享受。我甚至会特意去翻阅那些图解部分,仅仅是欣赏其设计美感,就已经觉得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在技术深度上的挖掘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之前阅读过的同类教材。它显然是面向那些不满足于停留在“配置命令”层面的技术人员的。书中对于一些核心算法和底层原理的剖析,简直是刨根问底。例如,在描述网络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的实现机制时,它不仅详细阐述了MPLS的基本原理,更是深入到LDP和RSVP-TE协议报文的结构细节,甚至还探讨了不同控制平面算法在实际负载均衡中的性能差异。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究“黑盒”内部运作的极客型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宝藏。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对“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刻洞察。我感觉作者在编写的每一个部分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去验证和打磨,确保了其内容的严谨性和前瞻性,完全能满足资深工程师在应对复杂、高并发网络环境时的理论需求。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也许在于它对“未来趋势”的捕捉和预见性。它并没有把自己局限于当前主流技术的标准配置说明手册,而是将目光放得更远,将许多新兴或正在快速演进的技术思潮融入了内容体系。例如,在讨论网络自动化和SDN(软件定义网络)的章节中,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没有简单地介绍几条自动化脚本的示例,而是将传统的网络架构与新的控制模型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清晰地指出了技术演进的必然性。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讨论了在向新技术迁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现实挑战、组织架构的适应性问题,甚至是对传统网络思维模式的冲击。这种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视野,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技术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份行业发展的路线图,帮助读者不仅仅是掌握现有技能,更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前布局,指明了技术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