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志、王红霞主编的《路由交换技术》是一本 项目化教程,以一个中小型企业网项目贯穿全书,共 包括9个项目25个任务,涉及企业网搭建过程中所有的 网络设备,其中*后一个项目给出一个局域网综合项 目,是对前8个项目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在每个项 目中,**行项目导读、明确学习目标,后进行任务 描述,并说明完成这一任务的相关准备工作,再进行 任务实施,之后列出完成这一任务所需的知识要点, 接着是学习评价,*后是思考与练习,在“理实一体 化”的课堂中让学生先学“怎么做”,再学“为什么 这样做”。全书案例在虚拟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 6.2下实现。
序言
项目1 计算机网络基础
任务1.1 认识网络拓扑图
1.1.1 学习目标
1.1.2 任务描述
1.1.3 任务分析与准备
1.1.4 任务实施
1.1.5 知识要点
1.1.6 学习评价
1.1.7 思考练习
任务1.2 组建小型对等网络
1.2.1 学习目标
1.2.2 任务描述
1.2.3 任务分析与准备
1.2.4 任务实施
1.2.5 知识要点
1.2.6 学习评价
1.2.7 思考练习
任务1.3 Cisco Packet Tracer的基本配置
1.3.1 学习目标
1.3.2 任务描述
1.3.3 任务分析与准备
1.3.4 任务实施
1.3.5 知识要点
1.3.6 学习评价
1.3.7 思考练习
项目2 交换机的管理与基本配置
任务2.1 认识交换机
2.1.1 学习目标
2.1.2 任务描述
2.1.3 任务分析与准备
2.1.4 任务实施
2.1.5 知识要点
2.1.6 学习评价
2.1.7 思考练习
任务2.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2.2.1 学习目标
2.2.2 任务描述
2.2.3 任务分析与准备
2.2.4 任务实施
2.2.5 知识要点
2.2.6 学习评价
2.2.7 思考练习
任务2.3 管理交换机的方法
2.3.1 学习目标
2.3.2 任务描述
2.3.3 任务分析与准备
2.3.4 任务实施
2.3.5 知识要点
2.3.6 学习评价
2.3.7 思考练习
项目3 交换机实现二层隔离
项目4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与管理
项目5 路由器实现跨网络通信
项目6 三层交换机的配置与应用
项目7 设备安全策略的应用
项目8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项目9 综合项目实训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讲究,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加上简洁的银色字体,拿在手里很有质感。我本来是冲着这个“路由交换”的名字来的,以为内容会非常硬核,直接切入OSPF、BGP这些核心协议的配置细节。结果翻开第一章,发现它用了很大篇幅来铺垫网络基础理论,什么比特流、物理层介质的特性,讲得非常细致,甚至深入到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坦白说,对于一个已经工作了几年,对基础概念很熟悉的工程师来说,这部分内容有点过于冗长了。作者似乎想让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网络的人也能读懂,但对我而言,这就像是开车时被要求绕道经过每一个红绿灯路口,效率不算高。不过,其中关于不同介质在实际复杂环境中信号衰减的案例分析,倒是挺贴合实际工程现场的,让我重新审视了一些老旧设备部署时遇到的奇怪性能波动问题。如果说这本书的定位是入门教材,那它无疑是称职的,只是对于我这种追求“干货速食”的读者来说,开胃菜有点太丰盛了。我更期待的是实战中那些光怪陆离的故障排除技巧,而不是教科书式的原理推导。
评分这本书在图文并茂的处理上做得还可以,大量的逻辑拓扑图清晰地展示了数据包的流向,这一点值得肯定。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协议状态机转换图,比如BGP的邻居建立过程,图示显得过于简化了。它把很多细节隐藏在了“正常流程”的描述之下,对于那些偶尔出现“Active”状态无法切换到“Established”的边缘情况,书中的解释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暂停阅读,转而打开在线文档或者查阅RFC,来对比书上图示和标准定义的差异。这说明作者在整合外部知识体系时,似乎没有完全消化那些晦涩但至关重要的底层细节,只是做了表面的梳理。相比于一些国际大厂出的内部培训资料,这本书在呈现复杂协议状态转移时的颗粒度不够细,读者需要自行去填补中间的“空白区”,这无疑增加了自主学习的难度和时间成本。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适合系统地学习某个知识体系。但是,我个人更偏爱那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即先抛出一个实际的业务需求或棘手的故障,然后围绕这个核心问题,逐步展开所需的技术知识点。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更偏向于“知识点驱动”,它先讲了原理,再讲应用,导致在阅读初期,很多概念的意义显得很抽象,直到后面才发现它们是如何被联系起来的。举个例子,当我们在讲完MAC地址表、ARP缓存和路由表之后,才会回过头来分析为什么在跨VLAN通信时,某些流量会被错误地丢弃。如果能将这些点在一开始就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场景,读者的学习动力和对知识的内在需求感会更强。目前的结构,更像是把所有零部件摆放整齐,等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如何组装成一台机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带着一种学院派特有的严谨和一丝不苟,但又时不时冒出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类比。比如,作者在解释负载均衡时,引用了交响乐团指挥分配不同声部任务的场景,一下子就把抽象的算法具象化了。但这优点也带来了明显的弊端:在描述一些快速迭代的技术概念时,文字显得有些滞后和拖沓。比如,涉及到SDN的控制器架构时,我希望看到更前沿的白盒交换机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最新进展,但书里更多是基于传统虚拟化技术的讨论,感觉信息更新慢了至少三五年。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经典老电影,画面清晰,剧情流畅,但总觉得少了点现代特效带来的震撼感。尤其是在处理网络安全章节时,重点放在了ACL和防火墙的基本配置上,对于零信任架构、东西向流量加密这些当下热门议题,着墨不多,让人略感意犹未尽。我得承认,作为打地基的书,它很扎实,但作为指引未来方向的灯塔,光芒稍显暗淡。
评分我花了很大精力去研究书中关于排错工具使用的那几章,期待能找到一些提高效率的“独门秘籍”。作者确实列举了诸如Wireshark、Ping、Traceroute等常用工具,并给出了详细的命令行参数解释和抓包分析的示例。然而,这些示例大多是基于非常理想化的拓扑结构,比如标准的星型或者简单的两层架构。在我的实际工作中,面对的往往是十几层嵌套的虚拟化网络和各种私有协议的混合环境,工具的输出结果充满了噪音和误导性信息。我更想看到的是如何从海量的日志中快速定位ARP抑制风暴的源头,或者如何结合NetFlow数据分析出特定应用的服务质量下降原因。书中对故障分析的流程描述,虽然逻辑严密,但更像是教科书上标准的“三段论”——观察、假设、验证,缺乏在时间紧迫、信息不全的生产环境中那种近乎“直觉”的判断力培养。也许这是纸质书的局限性,无法实时展示动态的故障过程,但至少在案例的选择上,可以更贴近企业级网络的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