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跃升与质变——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专论
:75.00元
售价:51.0元,便宜24.0元,折扣68
作者:程志明 等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3031157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程志明、任金州主编的《跃升与质变——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专论》由中央电视台的体育公用信号团队创作,是他们多年来实践和思考的结晶。它不是一种理论教科书,也不是纯粹的实践指南,而是通过创作者的亲身经历,把理论的东西和实际的操作结合起来,生动、系统地展示了如何制作体育电视公用信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普通读者来说,也有揭秘性。
内容提要
目录
节目部分 全面论述 浅谈奥运会电视国际公用信号制作理念和标准 它不是一个普通的“车间”——体育赛事广播电视综合制作区功能解析 由“一变六”引发的思考——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杂谈 奥运理念指导下的电视公用信号制作特点 按奥运标准建设体育赛事信号制作队伍 多哈亚运会向雅典奥运会看齐——电视国际公用信号制作标准浅析 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电视公用信号制作杂谈 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的故事化创作与保障因素 奥运赛事电视转播节奏与观众收视心理节奏的契合 国际信号制作中客观记录与艺术表现的关系 试论体育比赛电视信号制作导演职责 北京奥运会电视公用信号制作策略分析 体育电视信号制作中的奥运理念及影响 亲历电视公用信号制作的“奥林匹克” 在奥运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中讲故事 关于地方电视机构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的一点思考 试论体育赛事公用信号制作中的奥运模式与传统模式 当缪斯吹响开场哨——关于体育电视信号制作的美学探讨 体育电视公用信号制作空间呈现手段未来发展趋势刍议 从雅典到北京,再到伦敦——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中团队配合意识的基础 谈电视信号制作中的团队合作 奥运会国际公用信号制作的艺术表现——在北京奥运会男子乒乓球赛事制作中的实践与经验 单项导演 体育电视转播镜头切换所遵循的新闻价值原则 残奥会轮椅篮球信号制作之专业化思考 精神寓于运动 运动改变人生——北京残奥会轮椅橄榄球信号制作心得 真情付出 演绎精彩——200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信号制作有感 对排球电视信号制作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与世界分享——浅谈专业化、国际化的排球电视信号制作 北京奥运会排球国际公用信号制作之我见——再度理解国际标准 细节铸就奥运辉煌 奥运会电视节目制作 从传播效果看2008年奥运会中美男篮赛电视信号叙事手法 浅析北京残奥会游泳比赛公用信号的制作 浅谈武术类赛事的电视公用信号制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电视公用信号制作浅论 体育比赛电视信号制作的故事化叙述 慢动作导演 论慢动作导演的切换 慢镜艺术初探 浅谈如何制作网球赛事电视信号的慢动作 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标准化之慢动作系统研究与应用初探 助理导演 浅析助理导演在非大型体育赛事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浅析奥运会中助理导演的角色拓展 字幕导演 浅谈北京奥运会排球项目国际公用信号制作中字幕的制作 论体育比赛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中的字幕 现场导演 体育比赛中场地导演的职责和功能 从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中看场地导演职能的多角色定位 摄像 奥运国际公用信号制作中的摄像师主动性创作 电视体育赛事公用信号制作中的运动摄像 永恒的瞬间——浅谈超高速摄像机在体育赛事信号制作中的作用 浅谈高科技摄像机在体育比赛信号制作中的应用 浅谈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中摄像师的心理素质 浅析摄像师在体育赛事信号制作中的“越位” 移动摄影技术在体育赛事信号制作中的应用 论摄像师在电视公用信号制作中的创作主体地位 试论高清摄像机在体育赛事信号制作中的应用 浅谈摄像稳定器斯坦尼康 微型摄影机系统在体育赛事信号制作中的应用 电子新闻采集(ENG)公用集锦拍摄 ENG公用集锦的制作在北京残奥会中的应用 从残奥会实践初识体育赛事ENG公用集锦拍摄 ENG公用集锦拍摄面面观 ENG公用集锦拍摄初探 其他 浓缩的奥秘——从2007年女足世界杯谈大型国际赛事的集锦制作 体育比赛赛区协调员工作的一致性探讨技术部分 全面论述 圆梦中的收获——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公用信号制作方面的技术准备与工作实践 更高、更快、更强——残奥会电视公用信号制作简介 十年——见证成长——从技术人员在制作团队中的作用看体育赛事信号制作的变化与发展 大型电视节目制作形态及系统需求分析 光荣的任务 难忘的经历——记北京奥运会棒球赛事电视信号制作 切像师 改变与收获——从事技术切换工作的心得与体会 体育比赛国际信号制作团队中的技术切换 浅谈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公用信号制作——篮球项目技术切换之体会 浅析体育赛事电视信号制作的视频切换 音频 八年声音磨砺见证奥运历程 北京奥运会篮球声音制作综述 奥运会羽毛球电视公用信号音频制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声音制作——排球声音制作 新系统大制作——中央电视台大型高清转播车音频系统在北京奥运会公用信号制作中的应用 转播系统 工作在2008年北京奥运电视信号制作的前沿——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电视信号制作区简介 公用信号制作的又一实践——记2007国际足球联合会(FIFA)中国女足世界杯公用信号制作的转播系统设计 欧洲高清转播车设计理念及技术特点 慢动作操作 慢动作制作在体育赛事公用信号制作中的作用和实践——浅谈2008年北京奥运会篮球转播中慢动作制作的工作体验 奥运会信号制作中慢动作制作的体会 字幕操作 大型体育赛事电视字幕制作之我见 浅谈奥运公用信号制作中的字幕操作 特种设备 技术创新一小步信号制作一大步——鱼竿摄像机的制作与实践 摄像机操作系统在体育赛事信号制作中的创新 其他 论技术协调员在大型体育赛事公用信号制作和传输中的角色与作用 总控系统参与大型体育赛事公用信号制作与传输 浅谈直升机航拍微波中继系统在大型活动电视转播中的作用 无线通话系统在电视转播制作中的应用
作者介绍
程志明,高级记者,原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综合部主任,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从1979年起参与报道了各种国际、国内重要体育赛事超过300余次。作为实践的和理论的开拓者,率中央电视台团队参与了雅典和北京奥运会及多个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工作,进入该领域世界行列,赢得国际同行高度赞赏。撰写论文数万字,建立了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基本理论体系。主编了《英汉/汉英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词汇手册》等著作。任金州,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现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2003年与央视体育中心合作主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电视体育转播标准研究》,主编联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标准研究(2005年)、《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标准指南》(2006年)、《英汉/汉英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词汇手册》(2008年)。带队组织传媒大学师生参与北京奥运会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赛事公用信号制作。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媒介变迁的学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制播关系”如何随着技术迭代而重构。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分析,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它不仅仅探讨了如何“制作”信号,更深入地剖析了“公用信号”作为一种“工业产品”的产权、定价和分发机制。书中对国际体育赛事信号授权链条的解构,让我对版权方的商业策略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例如,作者详细对比了不同赛事在不同地区采用的信号分发模式(如卫星链路与IP传输的成本效益分析),这对于理解全球体育媒体市场的运作至关重要。书中引用的很多一手资料和案例,都显示出作者在行业内部有着非常深厚的积累和广泛的联系,使得这些分析不仅仅是理论推演,而是有坚实事实支撑的洞见。这种对商业生态和法律框架的关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部体育媒体产业的“生态系统白皮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搭配大胆又不失稳重,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学术气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也让人对手中的这份知识充满了敬意。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引用的大量图表和案例分析,那些复杂的流程图和数据可视化做得极其清晰明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很快抓住核心脉络。比如,在讲解某一特定转播技术时,作者不是空泛地描述,而是直接嵌入了当时实际播出的画面截图对比,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端的制作现场,而不是枯燥地阅读文字。作者在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上也处理得非常自然,每一部分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积木,层层递进,稳固地支撑起整个理论体系的宏大结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对知识传播的尊重,也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实在是太迷人了,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专业技术类书籍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极其老练,充满了学者的严谨,却又时不时地流露出一种对体育本身那种近乎孩子般的热爱。在阐述一些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术语时,比如“帧延迟控制”或“时基校正”,作者总是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引入一些业界人士的口述轶事,使得晦涩的概念立刻变得鲜活起来,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导演正在耳提面命,而不是一份冷冰冰的教科书。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回顾历史转播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没有仅仅罗列技术里程碑,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技术进步背后,是哪些转播团队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才为我们呈现了那些经典的瞬间。这种将“硬核技术”与“人文叙事”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粘性,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一个章节,去探寻下一个技术谜团背后的精彩故事。
评分我最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到我自己的小型活动制作中,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对于“适应性制作”的强调。在当前各种新媒体平台和设备普及的背景下,单一的固定格式信号已经不能满足所有需求。这本书很早以前就预见并系统性地阐述了如何建立一个灵活、可扩展的制作平台,以应对未来屏幕尺寸、带宽限制乃至观众互动需求的变化。书中提到的“模块化内容流构建”的概念,对我启发很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效率提升并非来自于简单地增加机位,而是来自于对信号素材的结构化管理和按需重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慢动作回放”在叙事中功能性的探讨,他把慢动作从一个单纯的技术回放工具,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叙事节奏控制手段的高度。这种思维的提升,让我对未来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制作出更具冲击力的内容,找到了新的方向和理论依据,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制作思维的大门。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关注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媒体从业者,我对书籍内容的深度和前瞻性有着很高的期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对传统体育转播模式的简单回顾上,而是极其深入地剖析了“公用信号”这一核心概念背后的复杂制作逻辑和商业价值权衡。我发现作者在讨论信号标准的制定、不同转播机构之间的协作与博弈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洞察力。特别是关于不同信号版本(如主信号、多语种信号、慢动作特写信号)如何同时在有限的带宽和时间资源下被调度和生产出来,书中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幕后流程解析。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上帝视角”镜头如何通过多机位调度系统实现无缝切换的技术论述,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触及到了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来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对赛事的理解深度。这种对技术与艺术融合点的精准把握,让我对未来体育媒体的内容生产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框架,非常适合那些渴望从“观看者”转变为“构建者”的行业人士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