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各行业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报告 2007~2008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030207760
字数:480000
页码:3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22kg
选取热点领域,综述现状,预测发展趋势,商讨发展对策。
本书是由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在查阅、归纳、分析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该专题报告共分13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十三个技术领域,具体包括第四代移动通信、人类干细胞、抗体、燃料电池、永磁稀土运用、计算机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包括十三个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报告,内容涉及静电纺丝、燃料电池、第四代移动通信、计算机程序相关、抗乙肝病药物及抗体、干细胞、液晶等离子体有机发光显示等领域,这些都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范围内的内容。
每篇报告纵向从角度介绍了主题对象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横向介绍了该技术的主要国家、主要研究机构或公司、产业界的实际水平。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力求为领导技术创新和经营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为技术情报研究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基础资料,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提供借鉴。
翻开内页,那种密集的文字排版和严谨的图表呈现方式,立刻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部面向专业人士的作品,而非大众科普读物。它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几乎是按照工业领域的标准划分模块的,从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到新兴的材料科学突破,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次精准的“技术体检”。我特别欣赏它在数据引用上的克制与精准,没有过多渲染概念,而是扎实地堆砌了那个时间点上可查证的专利数量、研发投入比例和关键技术指标的迭代速度。这使得报告的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仿佛是工程师们在会议室里用数据进行的严肃辩论。对于我来说,理解当时各个技术领域是如何分配资源和确立发展路线图至关重要,这本报告成功地捕捉到了那种“蓄势待发”的集体心境,没有过度乐观的泡沫,也没有不必要的悲观,就是冷峻地分析着当时的“技术存量”和“增量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第一眼看上去有些朴实过头了,那种老派的科技报告风格扑面而来,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拿错了什么政府文件汇编。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严肃感,反而激起了一种探究的欲望。我记得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前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这些领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充满了不确定性与爆发的潜力。我希望找到的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行业新闻汇总,而是真正能反映当时技术基石和发展路径的深度剖析。这本书的标题——“各行业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报告 2007~2008”——承诺了这种深度。我尤其关注它如何描绘当时半导体制造工艺的瓶颈,以及信息安全领域在云计算萌芽阶段所面临的挑战。那种特定时间点上,技术人员对未来十年走向的集体预判和论证过程,对我来说是无价的“时间胶囊”。我期待看到那些在当时被视为前沿,如今却已成为常识的技术名词,在那个时间点上的论述深度和广度,这远比任何事后总结都要来得真实和有价值。
评分从写作风格上看,这份报告呈现出一种典型的、略显生硬的学术/工程美学,句子结构偏长,从句较多,完全是为了信息的精确传达服务,完全没有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反而成了一种保证其专业性的标志。我特别注意到它在描述那些快速演进的领域时,会刻意使用一些限定词和时间戳,例如“截至2007年末……”或者“当前主要的瓶颈在于……”这种严谨的态度,避免了将特定时期的技术局限性当作永恒真理来陈述。这让我能非常清楚地分辨出,哪些是当时已经成熟的技术范式,哪些是刚刚露出头角的颠覆性概念。这种对时间维度的尊重,使得这份报告即便在多年后回看,其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也远超普通的技术综述,它忠实地记录了技术更迭中的那些关键的“临界点”。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份报告的感受,那应该是“脚踏实地”。它没有宏大的哲学思辨,也没有鼓舞人心的口号,全部都是关于具体技术栈、标准制定和研发投入的冷静分析。这份报告有效地帮助我理解了“2008年左右”这个时间点上,全球技术界在哪些方面积累了足够的势能,即将爆发为下一轮的产业革命。它像是一份详尽的“技术资产负债表”,清晰地列出了当时各行业的“技术净值”和“潜在负债”(即被淘汰的风险技术)。对于任何希望追溯特定技术发展脉络的研究者,或者需要理解当时行业决策者所依据的客观环境的人来说,这份报告提供的视角是极其稀缺和宝贵的。它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用来作为深入研究的坚实地基的。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现状”的定义不仅仅停留在“正在使用什么技术”,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使用这种技术”以及“即将被哪种技术替代”的内在驱动力。例如,在能源技术那一块,我记得它对化石燃料的替代路径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对比分析,不仅比较了效率,更重要的是评估了当时基础设施的兼容性和政策的推动力,这是很多宏观报告会忽略的实际操作层面的难题。这种自下而上的技术评估方式,让报告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它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描绘一个正在发生的、由无数技术决策构成的复杂网络。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行业的深度研讨会,每读完一个部分,都能对自身的领域在整个工业生态中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晰的定位。这种“全景式”的审视,对于制定长远战略规划的人员来说,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