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贝宁印象
:150.00元
售价:102.0元,便宜48.0元,折扣68
作者:王飞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3254840
字数:
页码:11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贝宁共和国是非洲西部国家,旧名达荷美,前法属殖民地.1960年8月1日独立。贝宁位于西非中南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北部靠山,南部临海,国土狭长,南北长700公里,而东西*窄处只有125公里。北部隔尼日尔河与尼日尔共和国相望,东邻尼日利亚,西北与布基纳法索交界,西与多哥接壤,南濒几内亚湾。国土面积112622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有60多个部族。首都波多诺伏,*一大城市科托努。官方语言为法语,通行丰语、约鲁巴语和巴利巴语等土著语言。贝宁的语言传统是一座尤为独特的文化宝库,例如,的热莱德口头遗产就在2001年5月被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居民中,约60%的人信奉伏都教,20%的人信奉基督教,15%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贝宁为热带气候,一年分为雨季、旱季两季。
经济方面,贝宁为全球*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和转口贸易是国民经济两大支柱。
如果把非洲大陆看作一个巨大的头颅,贝宁即在后脑勺的下方。因其本土文化及原生态生活方式保存完整,贝宁也被认为是非洲具人类文明代表形态的国家之一。
贝宁国土的形状就像一把钥匙——它能否帮我们解开非洲文明的密码?
王飞,男,土家族。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研究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家,摄影家。现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杜甫研究学刊》副主编,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成都市社科联常务理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约20万字,主要致力于唐诗及书画研究,出版《王飞书法集》,论文集《草堂谈艺录》,摄影集《杜甫草堂》,图文集《诗意草堂》。
贝宁,非洲的钥匙
大海故乡
城市即景
乡村生活
水上渔村
传统艺术
这本名为《贝宁印象》的书,远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地方风物志的想象。初读之下,我被作者那细腻入微的笔触深深吸引,仿佛亲身踏足了那片西非的土地。他不仅仅是在描绘建筑的斑驳、市场的喧嚣,更是在挖掘那些隐藏在日常肌理下的文化脉络与时代变迁。比如,书中对传统祭祀仪式的描写,那种对神圣与禁忌的敬畏,与现代社会节奏的碰撞与融合,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审视视角,而是以一种近乎朝圣者的谦卑,去感受和记录。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权力与信仰的交织”这一主题的探讨,通过对几个古老王室遗址的考古式追溯,揭示了权力结构如何通过宗教符号来巩固自身,这种宏大叙事的穿插,让原本静态的风景瞬间变得立体而富有张力。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地讲述一个部族的故事,时而又如骤雨般猛烈地冲击读者对“进步”的既有认知。读完之后,我感到知识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脑海中浮现出的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非洲,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生命力和历史厚重感的真实国度。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如何巧妙地处理“时间”的概念。它不是一条直线向前推进的编年史,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叠加体。你可以在同一页上读到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法式建筑的残垣断壁,紧接着便是对千年以前的本土神祇崇拜习俗的详细描述,两者之间没有生硬的转折,反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共振。这种非线性叙事,极大地挑战了我们习惯于用现代性来衡量一切的惯性思维。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描述当地食物文化时所用的笔墨,那不仅仅是对食材的罗列,更是对生活哲学的解读——比如,慢炖和共享的仪式感如何构建了社区的粘合剂。这种对“慢生活”的细腻捕捉,在节奏飞快的当下世界读来,更显珍贵。它教导我们,理解一个地方,必须慢下来,去品尝它的味道,去感受它的呼吸,去接纳它固有的、不愿被快速标准化的节奏。
评分阅读体验上,《贝宁印象》呈现出一种近乎文学化的散文诗特质,但其内核却扎根于扎实的社会学观察。作者的文字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冷静克制,如同人类学家撰写的田野报告,严谨地罗列数据和访谈记录;而下一章,他又能瞬间切换到一种极具画面感的描绘,仿佛一部老电影的慢镜头,将贝宁沿海地区渔民的生活状态定格。书中对于“手工艺品的灵魂”这一章节的论述,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贝宁雕刻的精美,而是追问:当一件艺术品脱离了其原有的功能性,被置于全球化的艺术市场中时,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否被稀释,甚至异化了?这种深刻的反思,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文化介绍,上升到了对全球化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哲学探讨。书中穿插的几段采访片段,那些质朴而充满智慧的当地老者的言语,更是点睛之笔,它们如同未经雕琢的宝石,闪耀着不加修饰的真实力量,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掷地有声,极具感染力。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贝宁印象》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共鸣”。作者的文字像一面棱镜,将贝宁这个看似遥远的国度,折射出了许多与我们自身社会结构中相似的困境与美丽。书中关于家庭结构和社群责任的描述,那种基于血缘和土地的紧密联系,让人反思现代都市人日益疏离的人际关系。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的末尾,描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季风雨,那场雨洗刷了尘土,也似乎涤荡了所有过往的喧嚣,留下的只有一种近乎永恒的宁静。那段描写,简直是文学性的高潮,情感的释放达到了顶峰,它告诉我们,自然的力量和地方的韧性,才是超越一切政治风云和经济起伏的最终底色。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意的宝贵之作。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耐性和对复杂文化符号的解读能力。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异域情调供人猎奇,相反,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去解密。书中对于不同民族之间微妙的权力关系和历史恩怨的梳理,尤其精彩,作者以近乎新闻调查的严谨态度,挖掘了那些被官方历史书略去的部分,比如边缘群体在重大历史转折点上的角色和声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语言的战场”的分析,探讨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对本土方言生存空间的挤压,以及这种语言景观变化对族群身份认同造成的无形伤害。这种深层次的社会病理学剖析,使得《贝宁印象》成了一部有温度、有担当的纪实作品,它不仅记录了“是什么”,更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其思辨的深度令人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