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宁印象

贝宁印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飞 著
图书标签:
  • 贝宁
  • 非洲
  • 旅行
  • 摄影
  • 文化
  • 印象
  • 风土人情
  • 艺术
  • 纪实
  • 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ISBN:9787503254840
商品编码:2969219088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贝宁印象

:150.00元

售价:102.0元,便宜48.0元,折扣68

作者:王飞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03254840

字数

页码:11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贝宁共和国是非洲西部国家,旧名达荷美,前法属殖民地.1960年8月1日独立。贝宁位于西非中南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北部靠山,南部临海,国土狭长,南北长700公里,而东西*窄处只有125公里。北部隔尼日尔河与尼日尔共和国相望,东邻尼日利亚,西北与布基纳法索交界,西与多哥接壤,南濒几内亚湾。国土面积112622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有60多个部族。首都波多诺伏,*一大城市科托努。官方语言为法语,通行丰语、约鲁巴语和巴利巴语等土著语言。贝宁的语言传统是一座尤为独特的文化宝库,例如,的热莱德口头遗产就在2001年5月被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居民中,约60%的人信奉伏都教,20%的人信奉基督教,15%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贝宁为热带气候,一年分为雨季、旱季两季。
  经济方面,贝宁为全球*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和转口贸易是国民经济两大支柱。
  如果把非洲大陆看作一个巨大的头颅,贝宁即在后脑勺的下方。因其本土文化及原生态生活方式保存完整,贝宁也被认为是非洲具人类文明代表形态的国家之一。
  贝宁国土的形状就像一把钥匙——它能否帮我们解开非洲文明的密码?

目录


作者介绍

王飞,男,土家族。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研究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家,摄影家。现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馆长,《杜甫研究学刊》副主编,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成都市社科联常务理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约20万字,主要致力于唐诗及书画研究,出版《王飞书法集》,论文集《草堂谈艺录》,摄影集《杜甫草堂》,图文集《诗意草堂》。

文摘


序言

贝宁,非洲的钥匙
大海故乡
城市即景
乡村生活
水上渔村
传统艺术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古老的海岸线:西非文明的兴衰与变迁》,内容与《贝宁印象》无关: --- 古老的海岸线:西非文明的兴衰与变迁 一部跨越千年,探寻西非大陆深层脉络的史诗巨著。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西非,这片被广袤的撒哈拉沙漠、茂密的几内亚森林和延绵的几内亚湾海岸线所界定的土地,一直被笼罩在一层神秘而又充满活力的光环之下。长期以来,主流的历史叙事往往聚焦于尼罗河流域或地中海文明,而将西非的辉煌置于边缘。《古老的海岸线:西非文明的兴衰与变迁》正是一部力图拨开迷雾,以扎实的考古发现、详尽的文献考据以及鲜活的口述史料为基石,全面重构西非历史图景的开创性著作。 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地理考察。作者以时间为轴,空间为界,带领读者穿越了从史前人类活动遗迹到近代殖民浪潮冲击的漫长历史阶段,旨在揭示西非社会如何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出独树一帜的政治结构、经济模式、宗教信仰与艺术表达。 第一部:沙土与早期聚落(公元前2000年—公元500年) 本篇追溯西非文明的源头。我们不再将西非视为一个静止的“蛮荒之地”,而是探讨农业起源的复杂性——从班图语族先民在喀麦隆高原的初步定居,到铁器时代的悄然来临。重点考察了撒哈拉贸易早期形式的萌芽,以及当地社群如何适应从苏丹草原到几内亚森林过渡地带的生态挑战。书中详细分析了陶器艺术的演变,这些无声的遗物如何诉说着早期社会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对生存智慧的积累。 第二部:黄金时代的辉煌——跨撒哈拉贸易的权力转移 跨撒哈拉贸易是重塑西非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本书以无可辩驳的证据,描绘了加纳帝国(Wagadu)如何凭借对黄金与盐的控制,构建起庞大且高效的贸易网络。我们深入探讨了帝国行政体系的运作,从宫廷礼仪到税收制度,展示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以骆驼商队为命脉的政治实体。 随后,笔锋转向了更具宗教和文化冲击力的马里帝国。廷巴克图(Timbuktu)不再仅仅是地理坐标上的一个名字,而是成为伊斯兰知识与商业交汇的全球性学术中心。书中详尽记录了曼萨·穆萨(Mansa Musa)那次震动世界的朝觐,并剖析了其背后的经济战略考量。我们审视了西非伊斯兰化的过程,它并非简单的外来灌输,而是与本土信仰体系巧妙融合、相互渗透的复杂过程,催生了独特的苏丹-萨赫勒建筑风格和手稿文化。 第三部:王国的争霸与多元文化熔炉 随着马里帝国的衰落,西非进入了诸侯并起、竞争与创新的时代。桑海帝国(Songhai)的崛起,标志着帝国权力中心向东部的转移和对军事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本书特别关注了科特迪瓦和加纳森林地带的族群互动,如阿散蒂(Asante)的黄金王座的诞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复杂的宗族结构和军事联盟来巩固统治。 这一部分着重于“权力的地方化”。即使在强大的帝国之下,地方领主、行会组织和秘密结社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探讨了西非的法律传统、口头史学家(Griot)在维护历史连续性中的核心作用,以及艺术品——无论是青铜铸像、木雕面具还是复杂的纺织品——如何充当了社会等级、历史记忆和宗教仪式的载体。 第四部:海岸的阴影与历史的转折 随着15世纪末欧洲探险者的到来,西非的历史轨迹被彻底改变。本书细致地分析了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等欧洲势力在几内亚湾沿岸建立贸易站点的过程。最初的贸易集中在黄金、香料,但很快,不可逆转地转向了奴隶贸易。 作者以冷静而沉重的笔触,剖析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对西非内部社会结构、人口平衡和政治生态的毁灭性影响。它如何加剧了部落间的冲突,催生了“奴隶战争”,并使得沿海地区的一些政权(如贝宁王国——此处特指非洲西海岸的贝宁王国,与本书主题无关)在短期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却也为长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本书拒绝将西非视为被动的受害者,而是深入探究了当地精英在参与或抵制这一全球性贸易网络中所做的复杂选择和付出的代价。 第五部:抵抗、重塑与现代性的挑战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19世纪的欧洲瓜分狂潮和随后的殖民统治。本书详细比较了不同殖民模式(如间接统治与直接统治)对西非社会的影响,探讨了殖民地边界的武断性如何播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 然而,历史并未终结于殖民。我们探讨了西非人民在思想和行动上的抵抗,从早期的武装反抗到知识分子对“非洲主义”的重新发现。本书以西非各国走向独立后的初期努力为终点,总结了这些古老文明在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和身份重塑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智慧。 《古老的海岸线》是一部邀请读者进行深度对话的作品。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伟大成就,理解西非历史的内在逻辑,并认识到这片土地对塑造现代世界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名为《贝宁印象》的书,远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地方风物志的想象。初读之下,我被作者那细腻入微的笔触深深吸引,仿佛亲身踏足了那片西非的土地。他不仅仅是在描绘建筑的斑驳、市场的喧嚣,更是在挖掘那些隐藏在日常肌理下的文化脉络与时代变迁。比如,书中对传统祭祀仪式的描写,那种对神圣与禁忌的敬畏,与现代社会节奏的碰撞与融合,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没有采取居高临下的审视视角,而是以一种近乎朝圣者的谦卑,去感受和记录。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权力与信仰的交织”这一主题的探讨,通过对几个古老王室遗址的考古式追溯,揭示了权力结构如何通过宗教符号来巩固自身,这种宏大叙事的穿插,让原本静态的风景瞬间变得立体而富有张力。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柔地讲述一个部族的故事,时而又如骤雨般猛烈地冲击读者对“进步”的既有认知。读完之后,我感到知识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脑海中浮现出的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非洲,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生命力和历史厚重感的真实国度。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如何巧妙地处理“时间”的概念。它不是一条直线向前推进的编年史,而是一个多层次的叠加体。你可以在同一页上读到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法式建筑的残垣断壁,紧接着便是对千年以前的本土神祇崇拜习俗的详细描述,两者之间没有生硬的转折,反而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共振。这种非线性叙事,极大地挑战了我们习惯于用现代性来衡量一切的惯性思维。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描述当地食物文化时所用的笔墨,那不仅仅是对食材的罗列,更是对生活哲学的解读——比如,慢炖和共享的仪式感如何构建了社区的粘合剂。这种对“慢生活”的细腻捕捉,在节奏飞快的当下世界读来,更显珍贵。它教导我们,理解一个地方,必须慢下来,去品尝它的味道,去感受它的呼吸,去接纳它固有的、不愿被快速标准化的节奏。

评分

阅读体验上,《贝宁印象》呈现出一种近乎文学化的散文诗特质,但其内核却扎根于扎实的社会学观察。作者的文字风格变化多端,时而冷静克制,如同人类学家撰写的田野报告,严谨地罗列数据和访谈记录;而下一章,他又能瞬间切换到一种极具画面感的描绘,仿佛一部老电影的慢镜头,将贝宁沿海地区渔民的生活状态定格。书中对于“手工艺品的灵魂”这一章节的论述,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他并非简单地赞美贝宁雕刻的精美,而是追问:当一件艺术品脱离了其原有的功能性,被置于全球化的艺术市场中时,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否被稀释,甚至异化了?这种深刻的反思,使得这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文化介绍,上升到了对全球化语境下身份认同的哲学探讨。书中穿插的几段采访片段,那些质朴而充满智慧的当地老者的言语,更是点睛之笔,它们如同未经雕琢的宝石,闪耀着不加修饰的真实力量,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掷地有声,极具感染力。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贝宁印象》带给我的感受,那一定是“共鸣”。作者的文字像一面棱镜,将贝宁这个看似遥远的国度,折射出了许多与我们自身社会结构中相似的困境与美丽。书中关于家庭结构和社群责任的描述,那种基于血缘和土地的紧密联系,让人反思现代都市人日益疏离的人际关系。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书的末尾,描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季风雨,那场雨洗刷了尘土,也似乎涤荡了所有过往的喧嚣,留下的只有一种近乎永恒的宁静。那段描写,简直是文学性的高潮,情感的释放达到了顶峰,它告诉我们,自然的力量和地方的韧性,才是超越一切政治风云和经济起伏的最终底色。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意的宝贵之作。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耐性和对复杂文化符号的解读能力。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异域情调供人猎奇,相反,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去解密。书中对于不同民族之间微妙的权力关系和历史恩怨的梳理,尤其精彩,作者以近乎新闻调查的严谨态度,挖掘了那些被官方历史书略去的部分,比如边缘群体在重大历史转折点上的角色和声音。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语言的战场”的分析,探讨了法语作为官方语言对本土方言生存空间的挤压,以及这种语言景观变化对族群身份认同造成的无形伤害。这种深层次的社会病理学剖析,使得《贝宁印象》成了一部有温度、有担当的纪实作品,它不仅记录了“是什么”,更深入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其思辨的深度令人肃然起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