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李杏种质资源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士福,汪民 著
图书标签:
  • 李杏
  • 种质资源
  • 植物育种
  • 果树
  • 中国植物
  • 生物多样性
  • 遗传资源
  • 农业科学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7292
商品编码:2969248995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李杏种质资源

定价:128.00元

售价:87.0元,便宜41.0元,折扣67

作者:任士福,汪民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38772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以中国李杏主产区的李杏种质资源为基础,广泛搜集我国李杏主产省科研和生产单位的李杏栽培品种、主要农家类型、优良单株以及特异种质资源,将中国李杏优良种质资源共享,为科学研究以及产业现代化提供基础素材。全书共分总论和主要李杏种质资源两篇。上篇分三章分别介绍李杏的栽培历史、经济意义与主要用途,李杏种质资源及分类,资源调查、搜集与保存,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下篇分两章分别介绍了李、杏主要种质资源的产地及分布、经济学性状、植物学性状、综合评价。其中介绍了鲜食加工李品种37个,观赏李品种5个,特异李品种7个;肉用杏品种156个,仁用杏品种15个,观赏杏品种7个,特异杏品种2个。

目录


前言
上篇 总论
章 概论
 节 栽培历史,经济意义与主要用途
  一、栽培历史
  二、经济意义与主要用途
 第二节 李杏种质资源及分类
  一、李杏种质资源概述
  二、李杏种质资源分类描述
第二章 李杏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
 节 李杏种质资源调查
  一、李杏种质资源调查
  二、李杳资源调查结果
 第二节 李杏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一、李杏种质资源的保存
  二、我国从国外引进的李杏种质资源
第三章 李杏种质资源评价,创新与利用
 节 李杏种质资源评价的意义,原则与方法
  一、李杏种质资源评价意义与作用
  二、李杏种质资源评价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李杏种质资源评价内容与标准
  一、李种质资源评价内容与标准
  二、杏种质资源评价内容与标准
 第三节 李杏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一、选择育种
  二、常规杂交育种
  三、远缘杂交育种
  四、分子生物技术育种
  五、李杏种质资源创新
下篇 主要种质资源
第四章 李主要种质资源
 节 鲜食加工李种质资源
  1 爱琴李
  2 安哥诺李
  3 北京晚红李
  4 长李15号
  5 长李84号
  6 赤峰紫李
  7 大玫瑰李
  8 但丁李
  9 大石早生李
  10 伏李
  11 芙蓉李
  12 甘李
  13 海城苹果李
  14 黑宝石李
  15 黑琥珀李
  16 红心李
  17 黄蜡李
  18 锦西秋李
  19 九台晚李
  20 理查德早生李
  21 龙园秋李
  22 鲁耶儿李
……
第五章 杏主要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中文名称索引
汉语拼音索引

作者介绍

任士福河北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森林培育硕士生导师,三级教授。兼任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理事,河北省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河北省质量管理专家等。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李杏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林业厅、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农开办等课题10多项。作为主研人审定李品种6个,杏品种1个;“李生物学基础和高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广”200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河北林业科技创新系统研究”2008年获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仁用杏霜冻害综合防御关键技术”2012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林业科学》《园艺学报》《生态学报》《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培养硕士生10名,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汪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林业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林业技术和管理工作,曾担任国有林场副场长、场长,河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副站长,现任河北省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兼河北省林学会林木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和河北省林木种苗协会会长。1998年以来,致力于河北省的林木良种建设,主持制定了《河北省林木种苗发展规划》,编制了《河北省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认真组织实施。目前,已经建设涵盖河北省主要造林树种的林木良种基地40多处。主持制定了《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办法》,组织审(认)定林木良种142个。2006~2008年主持完成了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基本查清了河北省的主要造林树种(品种)、新引进新选育树种(品种)、古树名木和野生树种资源状况,初选优良单株和优系800多个,研究开发了《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文摘


序言



桃李芬芳,杏韵绵长:一窥中国果树遗传多样性的瑰宝 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仅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更是无数珍贵植物物种的起源地和重要基因库。在琳琅满目的果树宝藏中,桃与李,以及它们形态各异、风味独特的亲缘,即杏,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支撑我国乃至全球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遗传资源。然而,对于这些丰富多彩的中国桃、李、杏种质资源,公众的认知程度却相对有限。即使在专业领域,系统的梳理、深入的挖掘和科学的评估也面临着挑战。 本书,并非直接描绘《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这本书的具体内容,而是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桃、李、杏种质资源价值的窗口,勾勒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研究意义以及未来展望。我们将从多个维度,细致地探寻这些宝贵资源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一、源远流长:历史的回响与地理的馈赠 桃(Prunus persica)与李(Prunus salicina、Prunus cerasifera等)的驯化历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描绘,早已道出了桃在古人心中的美好形象。而李,虽不及桃那般诗意盎然,却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果之一,其发展历程同样悠久。杏(Prunus armeniaca)的起源地更是扑朔迷离,中国西部的某些地区被认为是其可能的发源地之一,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气候条件复杂多变,从东北的寒冷地带到西南的高原山区,从东部的滨海平原到西北的干旱地区,都为不同桃、李、杏种质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异,催生了形态、风味、抗性等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种。例如,在南方湿润地区,可能孕育出果实较大、汁液丰富的桃和李;而在北方干旱地区,则可能出现耐旱、适应性强的杏品种。这种地理上的分布与多样性,是中国桃、李、杏种质资源丰富性的重要基础。 二、物种纷呈:分类学的探索与遗传的多样性 桃、李、杏,虽然同属蔷薇科李属(Prunus),但各自拥有独立的物种特性和广泛的栽培品种。在中国,李属植物的种类繁多,除了常见的栽培桃、李、杏,还有许多野生近缘种,如野桃、刺李、毛叶杏等。这些野生种不仅是重要的基因来源,也是研究桃、李、杏起源和进化的宝贵材料。 本书将从科学分类的角度,梳理中国桃、李、杏种质资源的分类系统,介绍不同物种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更重要的是,它将深入探讨这些种质资源在遗传层面的多样性。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基因组学研究等现代生物学手段,我们可以揭示不同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鉴定关键基因的变异,从而理解其遗传基础。这种遗传多样性是中国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为选育新品种、改良现有品种提供了丰富的基因宝库。例如,可能存在耐寒、抗病、高产、果实品质优良等特定性状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发现和利用,对推动中国桃、李、杏产业的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品种荟萃:地域特色与风味万象 数千年的栽培历史,加上各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栽培实践,造就了中国桃、李、杏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栽培品种。从口感的细腻软糯到爽脆多汁,从果肉的白色、黄色到粉红,从风味的清甜到微酸带香,从果实的形状、大小到成熟期,都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多样性。 在中国,桃的品种数不胜数,例如,作为早熟品种的“春蜜”,以其成熟早、口感甜脆而闻名;而“晚油桃”则以其果实大、风味浓郁成为晚熟品种的代表。李的品种同样丰富,有圆润饱满的“黑宝石”,也有酸甜可口的“红布林”。杏的品种更是各有千秋,从北方常见的“东北杏”,到南方适应性强的品种,它们的风味和用途也各有侧重,有的适合鲜食,有的则适合加工。 本书将尽可能全面地展示这些珍贵的品种资源,不仅仅是罗列名称,而是深入挖掘每个品种背后的故事——它们的起源、主要的栽培区域、独特的品质特征、适宜的用途以及栽培管理要点。通过对这些具体品种的介绍,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桃、李、杏种质资源的丰富度和文化内涵。 四、价值揭示:育种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驱动力 中国桃、李、杏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现代育种工作的巨大贡献。育种家们正是从这些丰富的自然宝库中汲取灵感和素材,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手段,不断创选出新的优良品种。例如,为了培育抗病性强的品种,育种家可能会从具有抗病基因的野生近缘种中获取优良基因;为了改良果实品质,则会利用具有特定风味和营养成分的栽培品种。 本书将详细阐述种质资源在育种中的具体应用,例如: 抗性育种: 针对当前桃、李、杏普遍面临的病虫害问题,发掘具有抗褐腐病、疮痂病、蚜虫等抗性的种质资源,为选育抗性品种提供亲本材料。 品质改良: 重点关注具有优良风味(如高糖度、适宜的酸甜比)、丰富营养成分(如花青素、维生素)、良好硬度、易于采后处理等特征的种质,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适应性与抗逆性: 挖掘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如耐寒、耐旱、耐盐碱)表现优异的种质,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扩大适种区域。 特色品种的挖掘与利用: 关注那些具有独特颜色、形状、风味或加工特性的地方品种,研究其经济价值和市场潜力,并进行系统性的开发。 通过对这些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和利用,能够极大地推动中国桃、李、杏产业的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五、保护与发展:传承的责任与未来的展望 面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挑战,保护这些珍贵的中国桃、李、杏种质资源,不仅是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的责任,更是为未来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种质资源的保护,意味着要建立系统性的收集、保存、鉴定和评价体系。这包括: 就地保护: 在原产地或主要栽培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种及其生境。 迁地保护: 在基因库、种质资源圃中,对珍稀、濒危的品种进行系统性收集、保存和繁殖,建立长期稳定的圃藏。 信息共享与交流: 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促进国内外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和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本书将探讨当前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将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这一领域,共同为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传财富而努力。同时,本书也将展望中国桃、李、杏种质资源未来的发展前景,例如,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组编辑、表观遗传学等,来加速育种进程;如何挖掘这些资源在功能性食品、医药领域的潜在应用;以及如何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让“中国李杏”的品牌更加响亮。 总而言之,本书所探讨的“中国李杏种质资源”,绝非仅仅是几个果树的名称,而是承载着悠久历史、蕴藏着丰富遗传信息、代表着地方特色、驱动着产业创新的宝贵财富。它是一部写在中国土地上的自然史诗,一幅描绘着风味万象的农耕画卷,一份支撑着未来农业发展的基因宝藏。通过深入了解和科学利用,我们可以让桃李杏的芬芳更加馥郁,让它们的韵味更加绵长,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和全球果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不过光是看目录和封面的设计,就觉得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著作。我一直对咱们国家丰富多样的水果品种很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承载着地方特色和历史传承的。想象一下,翻开书页,那些关于李子和杏子的古老故事、它们在不同地域的生长习性,以及它们独特的口感和风味,都会慢慢在我脑海中展开。我特别期待能从中了解到一些我从未听过的、甚至是濒临消失的品种,它们可能就藏在某个鲜为人知的角落,默默地守护着基因的宝藏。这本书或许会是一张地图,指引我发现那些隐藏在山野之间的美味,也可能是一本百科全书,让我深刻理解这些水果是如何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并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它不仅仅是关于植物本身,更是关于地理、气候、历史以及人文的交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平凡的李子和杏子,背后究竟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和价值。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们国家宝贵农业遗产的一次重要梳理和呈现,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

我是一个长期关注农业科技发展,并且对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思考的读者。《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中国李杏种质资源的现状,包括其多样性、分布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这本书或许会揭示一些关于基因保护、抗逆性育种以及绿色种植技术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我尤其关心,如何通过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来提高李杏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和健康。此外,书中对于不同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的介绍,也可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病虫害威胁提供重要的思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指导科研人员和种植者,如何更好地发掘和利用这些本土种质资源,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对果树种植颇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体现在其科学性和实用性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介绍各种李杏品种的形态特征、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以及栽培管理要点。例如,对于某个品种的李子,我希望能了解到它的最佳授粉方式、对土壤和水分的要求、以及不同季节的修剪重点。同样,对于杏子,我也想知道哪些品种更适合在我的地区种植,它们的果实成熟期是什么时候,以及如何才能获得更优良的产量和品质。此外,书中关于种质资源多样性的论述,也可能为我提供一些选育新品种的思路,或者为我提供一些保存珍稀地方品种的有效方法。我不是那种只满足于品尝水果的读者,我更想深入了解它们“生长”的逻辑,理解它们“活着”的哲学。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图谱和数据,那将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能够让我更快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种植经验。

评分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希望能窥见李子和杏子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我想知道,在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中,那些描绘李杏的句子,究竟指的是哪些品种?在民间传说和节日习俗里,李杏又承载着怎样的寓意和象征?我特别好奇,那些流传至今的关于李杏的美食制作方法,是否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根源?这本书或许会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某个品种的李子是如何因某个历史事件而闻名,或者某个地区的杏子是如何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唤醒我对那些被遗忘的味蕾记忆的追溯,也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的文化中,李子和杏子能够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祖先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的书。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旅行,并且热衷于品尝各地特色美食的探索者。《中国李杏种质资源》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美味的指南,引领我深入中国各地,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田野间、山坡上的独特风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描绘出,不同地区李子和杏子各自的独特之处,它们的颜色、形状、口感、甜度、酸度,甚至香气,都可能因为地域的差异而大不相同。我期待书中能介绍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李杏品种,并且能够提供它们最地道的品尝方式和相关的饮食文化。例如,某地特产的李子,可能因为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而变成一道令人垂涎的甜点,或者某个品种的杏子,在当地的酿酒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本书就像一张藏宝图,指引我去寻找那些独一无二的味觉体验,去感受中国土地上孕育出的,那份淳朴而又丰富的自然馈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