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李杏種質資源

中國李杏種質資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任士福,汪民 著
圖書標籤:
  • 李杏
  • 種質資源
  • 植物育種
  • 果樹
  • 中國植物
  • 生物多樣性
  • 遺傳資源
  • 農業科學
  • 園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廣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77292
商品編碼:2969248995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4-1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李杏種質資源

定價:128.00元

售價:87.0元,便宜41.0元,摺扣67

作者:任士福,汪民

齣版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5038772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李杏種質資源》以中國李杏主産區的李杏種質資源為基礎,廣泛搜集我國李杏主産省科研和生産單位的李杏栽培品種、主要農傢類型、優良單株以及特異種質資源,將中國李杏優良種質資源共享,為科學研究以及産業現代化提供基礎素材。全書共分總論和主要李杏種質資源兩篇。上篇分三章分彆介紹李杏的栽培曆史、經濟意義與主要用途,李杏種質資源及分類,資源調查、搜集與保存,資源評價、創新與利用。下篇分兩章分彆介紹瞭李、杏主要種質資源的産地及分布、經濟學性狀、植物學性狀、綜閤評價。其中介紹瞭鮮食加工李品種37個,觀賞李品種5個,特異李品種7個;肉用杏品種156個,仁用杏品種15個,觀賞杏品種7個,特異杏品種2個。

目錄


前言
上篇 總論
章 概論
 節 栽培曆史,經濟意義與主要用途
  一、栽培曆史
  二、經濟意義與主要用途
 第二節 李杏種質資源及分類
  一、李杏種質資源概述
  二、李杏種質資源分類描述
第二章 李杏種質資源調查收集與保存
 節 李杏種質資源調查
  一、李杏種質資源調查
  二、李杳資源調查結果
 第二節 李杏種質資源收集與保存
  一、李杏種質資源的保存
  二、我國從國外引進的李杏種質資源
第三章 李杏種質資源評價,創新與利用
 節 李杏種質資源評價的意義,原則與方法
  一、李杏種質資源評價意義與作用
  二、李杏種質資源評價原則與方法
 第二節 李杏種質資源評價內容與標準
  一、李種質資源評價內容與標準
  二、杏種質資源評價內容與標準
 第三節 李杏種質資源的創新與利用
  一、選擇育種
  二、常規雜交育種
  三、遠緣雜交育種
  四、分子生物技術育種
  五、李杏種質資源創新
下篇 主要種質資源
第四章 李主要種質資源
 節 鮮食加工李種質資源
  1 愛琴李
  2 安哥諾李
  3 北京晚紅李
  4 長李15號
  5 長李84號
  6 赤峰紫李
  7 大玫瑰李
  8 但丁李
  9 大石早生李
  10 伏李
  11 芙蓉李
  12 甘李
  13 海城蘋果李
  14 黑寶石李
  15 黑琥珀李
  16 紅心李
  17 黃蠟李
  18 錦西鞦李
  19 九颱晚李
  20 理查德早生李
  21 龍園鞦李
  22 魯耶兒李
……
第五章 杏主要種質資源
參考文獻
中文名稱索引
漢語拼音索引

作者介紹

任士福河北農業大學農村發展學院、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森林培育碩士生導師,三級教授。兼任中國農學會農業産業化分會、中國農學會農業科技園區分會理事,河北省林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農學通報》、《農學學報》、《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編委,河北省質量管理專傢等。長期以來,一直緻力於李杏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傢科技部,農業部、河北省科技廳、河北省林業廳、河北省教育廳,河北省農開辦等課題10多項。作為主研人審定李品種6個,杏品種1個;“李生物學基礎和高效配套技術體係研究與示範推廣”2005年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奬,“基於科學發展觀的河北林業科技創新係統研究”2008年獲河北省山區創業三等奬,“仁用杏霜凍害綜閤防禦關鍵技術”2012年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奬。在《林業科學》《園藝學報》《生態學報》《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等刊物發錶論文50多篇。培養碩士生10名,取得瞭係統性研究成果。汪民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1年2月畢業於河北林業專科學校林業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林業技術和管理工作,曾擔任國有林場副場長、場長,河北省林木種苗管理站副站長,現任河北省林木種苗管理站站長,兼河北省林學會林木育種專業委員會主任、河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秘書長和河北省林木種苗協會會長。1998年以來,緻力於河北省的林木良種建設,主持製定瞭《河北省林木種苗發展規劃》,編製瞭《河北省林木良種繁育體係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並認真組織實施。目前,已經建設涵蓋河北省主要造林樹種的林木良種基地40多處。主持製定瞭《河北省林木品種審定辦法》,組織審(認)定林木良種142個。2006~2008年主持完成瞭河北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基本查清瞭河北省的主要造林樹種(品種)、新引進新選育樹種(品種)、古樹名木和野生樹種資源狀況,初選優良單株和優係800多個,研究開發瞭《河北省林木種質資源管理信息係統》軟件。

文摘


序言



桃李芬芳,杏韻綿長:一窺中國果樹遺傳多樣性的瑰寶 中國,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僅孕育瞭燦爛的文明,更是無數珍貴植物物種的起源地和重要基因庫。在琳琅滿目的果樹寶藏中,桃與李,以及它們形態各異、風味獨特的親緣,即杏,無疑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不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支撐我國乃至全球果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遺傳資源。然而,對於這些豐富多彩的中國桃、李、杏種質資源,公眾的認知程度卻相對有限。即使在專業領域,係統的梳理、深入的挖掘和科學的評估也麵臨著挑戰。 本書,並非直接描繪《中國李杏種質資源》這本書的具體內容,而是旨在為讀者打開一扇瞭解中國桃、李、杏種質資源價值的窗口,勾勒齣其背後蘊含的豐富信息、研究意義以及未來展望。我們將從多個維度,細緻地探尋這些寶貴資源的獨特魅力與深遠影響。 一、源遠流長:曆史的迴響與地理的饋贈 桃(Prunus persica)與李(Prunus salicina、Prunus cerasifera等)的馴化曆史在中國可以追溯到數韆年前。《詩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描繪,早已道齣瞭桃在古人心中的美好形象。而李,雖不及桃那般詩意盎然,卻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水果之一,其發展曆程同樣悠久。杏(Prunus armeniaca)的起源地更是撲朔迷離,中國西部的某些地區被認為是其可能的發源地之一,與絲綢之路的開闢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中國幅員遼闊,地貌多樣,氣候條件復雜多變,從東北的寒冷地帶到西南的高原山區,從東部的濱海平原到西北的乾旱地區,都為不同桃、李、杏種質的形成和演化提供瞭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些地理環境的差異,催生瞭形態、風味、抗性等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種。例如,在南方濕潤地區,可能孕育齣果實較大、汁液豐富的桃和李;而在北方乾旱地區,則可能齣現耐旱、適應性強的杏品種。這種地理上的分布與多樣性,是中國桃、李、杏種質資源豐富性的重要基礎。 二、物種紛呈:分類學的探索與遺傳的多樣性 桃、李、杏,雖然同屬薔薇科李屬(Prunus),但各自擁有獨立的物種特性和廣泛的栽培品種。在中國,李屬植物的種類繁多,除瞭常見的栽培桃、李、杏,還有許多野生近緣種,如野桃、刺李、毛葉杏等。這些野生種不僅是重要的基因來源,也是研究桃、李、杏起源和進化的寶貴材料。 本書將從科學分類的角度,梳理中國桃、李、杏種質資源的分類係統,介紹不同物種的形態特徵、地理分布和生態習性。更重要的是,它將深入探討這些種質資源在遺傳層麵的多樣性。通過分子標記技術、基因組學研究等現代生物學手段,我們可以揭示不同品種之間的親緣關係,鑒定關鍵基因的變異,從而理解其遺傳基礎。這種遺傳多樣性是中國果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為選育新品種、改良現有品種提供瞭豐富的基因寶庫。例如,可能存在耐寒、抗病、高産、果實品質優良等特定性狀的基因,這些基因的發現和利用,對推動中國桃、李、杏産業的現代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三、品種薈萃:地域特色與風味萬象 數韆年的栽培曆史,加上各地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栽培實踐,造就瞭中國桃、李、杏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栽培品種。從口感的細膩軟糯到爽脆多汁,從果肉的白色、黃色到粉紅,從風味的清甜到微酸帶香,從果實的形狀、大小到成熟期,都呈現齣令人驚嘆的多樣性。 在中國,桃的品種數不勝數,例如,作為早熟品種的“春蜜”,以其成熟早、口感甜脆而聞名;而“晚油桃”則以其果實大、風味濃鬱成為晚熟品種的代錶。李的品種同樣豐富,有圓潤飽滿的“黑寶石”,也有酸甜可口的“紅布林”。杏的品種更是各有韆鞦,從北方常見的“東北杏”,到南方適應性強的品種,它們的風味和用途也各有側重,有的適閤鮮食,有的則適閤加工。 本書將盡可能全麵地展示這些珍貴的品種資源,不僅僅是羅列名稱,而是深入挖掘每個品種背後的故事——它們的起源、主要的栽培區域、獨特的品質特徵、適宜的用途以及栽培管理要點。通過對這些具體品種的介紹,讀者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中國桃、李、杏種質資源的豐富度和文化內涵。 四、價值揭示:育種創新與産業升級的驅動力 中國桃、李、杏種質資源的重要性,體現在其對現代育種工作的巨大貢獻。育種傢們正是從這些豐富的自然寶庫中汲取靈感和素材,通過雜交育種、誘變育種等手段,不斷創選齣新的優良品種。例如,為瞭培育抗病性強的品種,育種傢可能會從具有抗病基因的野生近緣種中獲取優良基因;為瞭改良果實品質,則會利用具有特定風味和營養成分的栽培品種。 本書將詳細闡述種質資源在育種中的具體應用,例如: 抗性育種: 針對當前桃、李、杏普遍麵臨的病蟲害問題,發掘具有抗褐腐病、瘡痂病、蚜蟲等抗性的種質資源,為選育抗性品種提供親本材料。 品質改良: 重點關注具有優良風味(如高糖度、適宜的酸甜比)、豐富營養成分(如花青素、維生素)、良好硬度、易於采後處理等特徵的種質,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適應性與抗逆性: 挖掘在極端氣候條件下(如耐寒、耐旱、耐鹽堿)錶現優異的種質,以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擴大適種區域。 特色品種的挖掘與利用: 關注那些具有獨特顔色、形狀、風味或加工特性的地方品種,研究其經濟價值和市場潛力,並進行係統性的開發。 通過對這些種質資源的係統研究和利用,能夠極大地推動中國桃、李、杏産業的升級換代,提升産品的市場競爭力,為農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五、保護與發展:傳承的責任與未來的展望 麵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嚴峻挑戰,保護這些珍貴的中國桃、李、杏種質資源,不僅是傳承中華農耕文明的責任,更是為未來果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的關鍵。種質資源的保護,意味著要建立係統性的收集、保存、鑒定和評價體係。這包括: 就地保護: 在原産地或主要栽培區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野生種及其生境。 遷地保護: 在基因庫、種質資源圃中,對珍稀、瀕危的品種進行係統性收集、保存和繁殖,建立長期穩定的圃藏。 信息共享與交流: 建立健全種質資源信息數據庫,促進國內外在種質資源研究、利用和保護方麵的交流與閤作。 本書將探討當前種質資源保護的現狀、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它將呼籲社會各界關注這一領域,共同為保護這些寶貴的遺傳財富而努力。同時,本書也將展望中國桃、李、杏種質資源未來的發展前景,例如,如何更好地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如基因組編輯、錶觀遺傳學等,來加速育種進程;如何挖掘這些資源在功能性食品、醫藥領域的潛在應用;以及如何將文化傳承與産業發展相結閤,讓“中國李杏”的品牌更加響亮。 總而言之,本書所探討的“中國李杏種質資源”,絕非僅僅是幾個果樹的名稱,而是承載著悠久曆史、蘊藏著豐富遺傳信息、代錶著地方特色、驅動著産業創新的寶貴財富。它是一部寫在中國土地上的自然史詩,一幅描繪著風味萬象的農耕畫捲,一份支撐著未來農業發展的基因寶藏。通過深入瞭解和科學利用,我們可以讓桃李杏的芬芳更加馥鬱,讓它們的韻味更加綿長,為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和全球果業的繁榮做齣更大的貢獻。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李杏種質資源》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不過光是看目錄和封麵的設計,就覺得是一部非常有分量的著作。我一直對咱們國傢豐富多樣的水果品種很感興趣,特彆是那些承載著地方特色和曆史傳承的。想象一下,翻開書頁,那些關於李子和杏子的古老故事、它們在不同地域的生長習性,以及它們獨特的口感和風味,都會慢慢在我腦海中展開。我特彆期待能從中瞭解到一些我從未聽過的、甚至是瀕臨消失的品種,它們可能就藏在某個鮮為人知的角落,默默地守護著基因的寶藏。這本書或許會是一張地圖,指引我發現那些隱藏在山野之間的美味,也可能是一本百科全書,讓我深刻理解這些水果是如何在我們這片土地上紮根、繁衍,並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的。它不僅僅是關於植物本身,更是關於地理、氣候、曆史以及人文的交織。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平凡的李子和杏子,背後究竟蘊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和價值。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我們國傢寶貴農業遺産的一次重要梳理和呈現,我對此充滿期待。

評分

我是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中國李杏種質資源》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我希望能窺見李子和杏子在中國曆史長河中扮演的角色。我想知道,在古代文人的詩詞歌賦中,那些描繪李杏的句子,究竟指的是哪些品種?在民間傳說和節日習俗裏,李杏又承載著怎樣的寓意和象徵?我特彆好奇,那些流傳至今的關於李杏的美食製作方法,是否能在這本書中找到根源?這本書或許會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比如某個品種的李子是如何因某個曆史事件而聞名,或者某個地區的杏子是如何與當地的民俗活動緊密結閤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喚醒我對那些被遺忘的味蕾記憶的追溯,也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我們的文化中,李子和杏子能夠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植物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我們祖先的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的書。

評分

作為一名對果樹種植頗有研究的業餘愛好者,我對《中國李杏種質資源》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體現在其科學性和實用性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介紹各種李杏品種的形態特徵、抗病蟲害能力、適應性以及栽培管理要點。例如,對於某個品種的李子,我希望能瞭解到它的最佳授粉方式、對土壤和水分的要求、以及不同季節的修剪重點。同樣,對於杏子,我也想知道哪些品種更適閤在我的地區種植,它們的果實成熟期是什麼時候,以及如何纔能獲得更優良的産量和品質。此外,書中關於種質資源多樣性的論述,也可能為我提供一些選育新品種的思路,或者為我提供一些保存珍稀地方品種的有效方法。我不是那種隻滿足於品嘗水果的讀者,我更想深入瞭解它們“生長”的邏輯,理解它們“活著”的哲學。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詳細的圖譜和數據,那將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能夠讓我更快地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種植經驗。

評分

我是一名熱愛旅行,並且熱衷於品嘗各地特色美食的探索者。《中國李杏種質資源》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份美味的指南,引領我深入中國各地,去發現那些隱藏在田野間、山坡上的獨特風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描繪齣,不同地區李子和杏子各自的獨特之處,它們的顔色、形狀、口感、甜度、酸度,甚至香氣,都可能因為地域的差異而大不相同。我期待書中能介紹一些我從未聽說過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李杏品種,並且能夠提供它們最地道的品嘗方式和相關的飲食文化。例如,某地特産的李子,可能因為其獨特的製作工藝而變成一道令人垂涎的甜點,或者某個品種的杏子,在當地的釀酒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本書就像一張藏寶圖,指引我去尋找那些獨一無二的味覺體驗,去感受中國土地上孕育齣的,那份淳樸而又豐富的自然饋贈。

評分

我是一個長期關注農業科技發展,並且對食物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有著深刻思考的讀者。《中國李杏種質資源》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是一份重要的參考資料。我希望能從中瞭解到,中國李杏種質資源的現狀,包括其多樣性、分布情況以及麵臨的挑戰。這本書或許會揭示一些關於基因保護、抗逆性育種以及綠色種植技術方麵的前沿研究成果。我尤其關心,如何通過充分利用和保護這些寶貴的種質資源,來提高李杏的産量和品質,降低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從而保障食品的安全和健康。此外,書中對於不同品種的抗病蟲害能力和環境適應性的介紹,也可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病蟲害威脅提供重要的思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指導科研人員和種植者,如何更好地發掘和利用這些本土種質資源,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