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单车上路
定价:29.80元
作者:刘文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07534771
字数:180000
页码:3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href=#>'book../01.12.htmref=book-01-A'>更多自助、旅游随笔,新书、热书、畅销书,点击进入:
毫不夸张的书,这是一次近乎玩命的旅行
出发时不知道具体路线,也没有地图。
我是穷人,走的时候只有300美元现金和额度为500美元的信用卡
但是,我有的只是想看世界的热情和离开家的决心。
※没有一颗心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想要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
※这不是背包旅行,这是一次血脉贲张的冒险
※九个月骑行7000公里
※踏遍11个国家
※穿越东南亚,困顿非洲大陆
※走吧,一起开始环游世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尚旅游》栏目,《玩家旅游》《户外》等杂志争相报道
※旅游卫视《行者》节目《不想骑了》主人公刘文的演绎单车旅行的传奇故事。
内容提要
我的旅行不是在空调大巴上,而是骑车在荒野,在乡村。我在越南遭遇过流氓,在印度打工赚过钱,在埃塞俄比亚受到过好心人资助,在肯尼亚差点儿死在沙漠里,还在坦桑尼亚遇到狮子,在马拉维得疟疾险些丧命,后终于到了终点南非,还被当地人用枪抵着脑袋。当然路上也有激动人心的时刻,我看到了壮丽自然景色:从柬埔寨的雨林到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从宽广的恒河到美丽的马拉维湖……我也流连于恢宏的印度古代遗迹和非洲的人类文化遗产。我走村窜户,就像古典探险家那样受到当地人的款待和帮助,也由于文化差异而闹出过笑话。这是一次自我反省、尝试改变自我的旅行。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文,1972年生,“绿洲音乐网”创始人,行者,摄影爱好者,自由撰稿人。以2000年骑行去拉萨为契机,2003年开始独自出国骑行,现足迹已遍布亚洲、非洲、欧洲,预计五年内踏足美洲。曾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尚玩家》栏目、《玩家旅游》杂志的采访,旅游卫视《行者》节目曾做过十集专题《不想骑了》报道其骑行事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极其温暖且治愈的,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坐在摇椅上,用他沙哑而充满智慧的声音,缓缓道来那些关于生活的小确幸与大智慧。作者的笔触是极其柔和的,他似乎对世间万物都怀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尊重,无论是路边的一株野草,还是街角的小贩的吆喝声,都被他赋予了生命和温度。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那种不落俗套的理解与包容,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细水长流的相互扶持。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呼吸,把城市里那些焦躁的空气全部排出体外,换进来的是泥土和阳光混合的清新气息。故事的结构松散却不松懈,像是一串串散落的珍珠,虽然没有明确的线索串联,但当你把它们捡起来,串联起来时,会发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温馨的人间烟火图景。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生活感”,它没有试图构建一个史诗般的叙事,而是脚踏实地地描绘“活着”这件事本身的美好与不易。它就像一碗热腾腾的白粥,朴实无华,但却是最滋养人心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像极了夏日午后慵懒的微风,轻轻拂过记忆的门廊,却又在不经意间掀起了尘封已久的情感波澜。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得如同老木匠手里的刻刀,每一笔都精准地勾勒出角色的内心挣扎与外在世界的冷峻。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氛围的细腻捕捉,那些对光影、气味乃至细微声响的描摹,仿佛能穿透纸页,将读者直接置于故事发生的那个特定时空。故事的主线虽然看似平铺直叙,但其内核却蕴含着对人生选择与宿命的深刻探讨。我仿佛能透过那些铅字,看到主人公在岔路口徘徊时的那种无助与坚韧交织的复杂神情。它没有那种刻意为之的戏剧冲突,一切都自然而然地流淌,如同山涧清泉,初时平静,细品之下,才发现水底礁石的嶙峋与深邃。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绪常常被拉回到自己过往的某个瞬间,那种似曾相识的共鸣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段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自我对话的契机。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没有把话说尽,而是把空间留给了读者去填充属于自己的情感底色,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山水。
评分从文学技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实验。作者似乎完全抛弃了传统叙事的规范,构建了一个破碎的、碎片化的世界观,需要读者主动去拼凑和重建意义。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跳跃的,甚至是错位的,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解谜”的乐趣。我不得不承认,在最初的几十页里,我感到有些迷失,仿佛走进了一个迷宫,找不到出口。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独特的节奏和语言的密度,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张力。那些看似随机的对话和场景切换,实则隐藏着精妙的对应和反讽。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近乎炫技的程度,他热衷于使用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结构,使得文本本身就具有一种冷峻的、精英化的美感。这本书更像是一件需要细细品鉴的艺术品,而非供人快速消遣的读物。它适合在安静的午后,配上一杯浓缩咖啡,强迫自己的思维进入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它挑战了阅读的舒适区,但对于那些寻求深度智力刺激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其史诗般的宏大格局和对历史进程的独特反思。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体命运的故事,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民族志,作者试图通过几代人的兴衰荣辱,来折射出更宏大、更具有宿命感的历史必然性。叙事视角在极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极其私密的个人日记体之间频繁切换,这种强烈的对比制造了一种令人震撼的史诗感。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引用和细节的考据,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这些冰冷的事实,成功地融入了富有张力的情感叙事之中,使得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教条,而是鲜活的、带有血泪的记忆。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记忆的构建与篡改”的讨论,这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基调是沉重的、悲悯的,它探讨了文明的兴衰、传统的消逝,以及个体在历史面前的渺小与挣扎。它不是一本能让人读完后立刻感到轻松愉悦的书,但它留下的思考的余韵,会像陈年的老酒一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持续发酵,令人回味悠长。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场漫长而又艰苦的精神徒步。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微之处有着近乎苛刻的洞察力,他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表象的温情,直指核心的脆弱与矛盾。叙事手法上,他频繁地运用了意识流的技巧,使得时间感变得模糊而富有弹性,上一秒还在现实的泥泞中跋涉,下一秒就跃入了虚无缥缈的梦境边缘。这种跳跃感,对于追求线性情节的读者来说可能会略显晦涩,但对我而言,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与享受,它迫使我必须全神贯注,去捕捉那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隐喻和象征。书中对于社会阶层和权力结构的反思,是极其尖锐和深刻的,他没有用宏大的理论去批判,而是通过那些小人物的卑微命运,将这种冰冷的社会肌理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那种无力感,那种被时代洪流裹挟,却找不到方向的集体焦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冷峻、克制,如同冬天里被霜打过的枯枝,没有多余的修饰,却充满了坚硬的生命力。它不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要求读者直面现实的残酷,这也许就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