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宣南文脉:一个街道主任眼中的城市性格
:28.00元
售价:19.0元,便宜9.0元,折扣67
作者:白杰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2-01
ISBN:9787504455727
字数:
页码:34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宣南到处是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几乎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文化的印记,这里是富有历史感的地方。今广安门内街道辖境是清代宣南的核心区域。《宣南文脉:一个街道主任眼中的城市性格》以这一区域为研究空间,时间跨越三千多载,而重点落在宣南文化,全面揭示和闸发了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既是一部有价值的历史学研究成查,又运用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城市性格的社角对文化本源进行了探究。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将区域行政管理者与学者的双重身份融为一体,使这本学术成果具有了更为直观的现实意义。以一个街道辖境为核心区域,从历史学、社会学角度探求宣南文化的发民菜脉络,是一个全新的视角,而全书通篇所贯穿的人文精神,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更是重大。
白杰同志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毕业生,他在研究生时代的就治学严谨。我至今对他当年风度翩翩、意气风发的学子形象记忆深刻;十年间,他虽从事行政工作,但笔耕不辍,文章涉及历史、经济、社会等多领域;毕业十年后,他的首部专著问世,实在是可喜可贺。
以白杰同志工作的广安门内街道为重要组成的宣南地区,文化历史积淀非常深厚,全国数一数二,所以对宣南文化研究很有意义。
目录
戴逸 序
引言 城市性格及其微观化的街道性格
章 与北京城市历史同长的广安门闪街道
一、3050年前的北京建城之地
二、从里坊到街道的建置沿革
三、“三横两纵”的唐辽古街
四、见证历史的街巷胡同
广安门内街道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 折射市井精神生活的众多庙宇
一、庙宇的形成与演进
二、八十五座不同崇奉庙宇
三、广安门内街道历代庙宇一览表
广安门内街道历代庙宇分布图
第三章 荟萃八方文化精髓的各省会馆
一、会馆的兴盛与衰亡
二、九十五座各省会馆(及附产)
三、广安门内街道各省会馆(及附产)一览表
广安门内街道各省会馆(及附产)分布图
第四章 集聚各地文化精英的名人宅邸故居
一、时尚的名人及其居住地
二、五十七座历朝名人宅邸及故居
三、广安门内街道历朝名人宅邸及故居一览表
广安门内街道历朝名人宅邸及故居分布图
第五章 记录时代发展脚步的区域经济
一、历史上的传统工商业
二、解放后的发展足迹
三、城市功能体系中的区域经济
第六章 从私学、义学到教育事业的全面提升
一、历史上的私学 、义学
……
第七章 从私诊、药房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八章 堪称“之”的辖境一绝
第九章 与辖境有关的历史问题考证
结语 文化视角与非文化视角中的空竹与空竹现象
附录一 影响广安门内街道的历史事件
附录二 六十五首歌咏广安门内街道的清代诗作
附录三 三十位时代的模范人物选介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白杰,男,1970年5月生,北京人,满族。
199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中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3年受北京市人民委派,在美国蒙特雷国际事务高等研究院作世界贸易组织研究访问学者。2004年考取上海大学文学院社会学博士研究生。
曾任共青团中央委员、共青团北京市宣武区委书记,现任北京市宣武区委委员、北京市宣武区人民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主任。
先后发表《清末政坛中的肃亲王善耆》、《跨国公司的北京化与北京的国际化》等十余篇论文,参与编著《井冈山志》、《天桥往事录》、《
与香港百年》等书,主持编纂《永远的青春年华——宣武青年运动文史资料辑》,主编《人文宣武·现代青年》(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文摘
序言
评价三 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是它所展现的那种“韧性”。在现代城市高歌猛进的浪潮中,总有些东西在悄然消逝,但作者似乎捕捉到了那些顽强抵抗时间洪流的痕迹。他的文字里没有过多的抱怨或感伤,更多的是一种对现状的冷静接纳和对传统的尊重。我能感受到他文字背后的那份深沉的爱,这份爱不是盲目的赞美,而是带着批判性的、深入骨髓的理解。他没有将城市简化为一堆钢筋水泥的集合,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人际关系、历史积淀和未来期许的多种力量在相互作用。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整本书的思想深度远超同类作品。对于关心城市变迁和文化传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口。
评分评价二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新颖。它不像传统的地方志那样按部就班,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散点透视的写法。读到后面,我才发现,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其实都是作者精心布置的伏笔,最后汇集成一个完整的画面。这种手法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翻开一页,都像是在城市迷宫里寻找下一个线索。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富有画面感,他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场景的氛围,那种韵味,不是刻意模仿就能达到的,而是长期浸润于斯才能形成的本能。他对于城市空间和时间流逝的捕捉,尤其令人称道,那种“昨日重现”的错觉,让人感叹时光的无情和记忆的顽固。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具体的地方,提升到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符号的高度,让人读完后,脑海中会不断回荡着那些场景。
评分评价四 坦率地说,初看时,我担心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官僚文告”式的记录,但很快我就打消了这个疑虑。作者的叙事节奏非常老练,他懂得何时该慢下来细细描摹,何时又该加快步伐推动情节。他成功地将一个行政层面的视角,转化为了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学表达。这种转换的难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显得矫揉造作。然而,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难得的真诚。他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城市治理中的无奈与挣扎,这种坦诚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和厚度。他笔下的“治理者”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行走在基层、体察民情的观察者。这种视角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立体,仿佛我们正跟随他一起,在城市的脉络中穿行。
评分评价一 这部作品,它像一首老城的歌谣,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磅礴的史诗感,而是专注于那些细碎的、日常的片段。读着,仿佛能闻到清晨街角油条的香气,听到邻里间那些家长里短的谈笑声。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他捕捉到了城市肌理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纹理,那些隐藏在霓虹灯背后的烟火气。我特别欣赏他观察事物的那种“距离感”——既是身在其中,又能抽离出来审视,这种平衡感让文字既有温度又不失深度。他笔下的人物,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守与妥协,都构成了城市性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近距离的观察,让人对“城市”这个概念有了更具象、更亲切的理解。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地理志,而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城市心灵史。
评分评价五 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一点,在于它对“地方感”的重建。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日益加剧的时代,许多城市似乎都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变得千篇一律。然而,通过作者的精妙描述,我仿佛重新找到了那种失落已久的地方认同感。他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与现实场景编织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仅是在看故事,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记忆和身份的对话。文风上,它呈现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交织感,既有传统书面语的严谨,又不乏口语化的生动。这使得它既能被严肃的文化评论所接纳,也能被普通市民所喜爱。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在快速发展中的自我认知和内心挣扎,是一部难得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速写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