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动作心理学
定价:39.80元
作者:李杨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020633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微动作心理学》一书,就是通过动作来了解心理的一本书,它不仅告诉我们一些下意识动作、习惯性动作所暗示的心理活动,还告诉我们当人紧张时、动摇时、内心消极时、出现心理戒备时身体会有哪些小动作,更告诉我们如何观察并利用一举一动来掌控他人的心理,达成自己所愿。
目录
章 内心有想法,身体就会有动作
肢体语言是润物无声的表达_2
身体不会“口是心非”_5
心有所想,身有所动_8
肌肉的反应比思维的反应更快_10
事物触动情感,情感引发动作_12
身体动作也会影响内心情感_14
潜意识不会听从“指挥”_16
第二章 下意识动作透露出的心理
将腿伸向你,是在向你示好_20
下意识捂嘴摸鼻,心中常有不安与焦虑_22
咀嚼和吞咽动作所传达的信息_24
欲盖弥彰时手脚动作会下意识地增加_26
咽口水清嗓子,不是紧张就是撒谎_28
十指交叉,无形的控制力_30
无意识表情,让心底一览无余_32
第三章 习惯性动作动透露出的心理
爱用手捂嘴,内心多少有点自卑_36
朝上盯着别人的人,心中往往压抑着怒火_38
习惯性皱眉的人,需要感性诉求_40
走路时往下瞅的人凡事精打细算_42
习惯耷拉上眼皮的人,多圆滑而不张扬_44
缓慢踌躇地走路,是缺乏进取心的表现_46
常摆“塔尖式手势”,内心高度自信_48
第四章 表里不一,身体语言泄露谎言
言行不一,肢体揭露内心_52
眼神躲闪,多是心虚_54
瞳孔先放大再恢复,是企图掩盖真相_56
说话声音高而缺乏变化时往往在撒谎_58
扭头可能是说谎时的防卫动作_60
不正面回应,常是心虚的表现_62
第五章 内心紧张时,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脚踝相扣,内心紧张的透露_66
不时拨弄头发,说明心中不安_68
握紧拳头是心理学上的武装姿势_70
双脚滑来滑去泄露紧张情绪_72
一说话就清嗓子,往往说明他很紧张_74
摆弄打火机开关,不是掩盖紧张就是内心急躁_76
第六章 判断自信与优越感,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自信满满时常做肘部支撑动作_80
头枕双手,一切尽在掌握_82
碰触点越往上,越喜欢占有优势地位_84
头靠椅背,双腿叉开,舍我其谁_85
竖立的大拇指,往往表示自视甚高_88
把双手放在臀部两侧,表明信心十足_90
发短信喜欢使用表情符号的人多不自信_92
第七章 认可还是否定,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不停点头往往不是赞同_96
笑不露齿是在礼貌地拒绝_98
频频点头是应付式的答应_101
从眼镜上方看人,是拒绝交流的表现_103
扬起的眉毛,代表怀疑的心理_105
双手托腮,心事重重_107
做出稍息姿势时,说明他想结束谈话_109
第八章 坚定还是动摇,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摸纽扣摸袖口的动作有了,事也就成了_112
视线开始游离,说明内心出现不安_114
自我拥抱,自我安慰_116
拍案而起与手势下劈体现威慑力_118
收到账单就付款的人拿得起放得下_120
站立式身体角度反映出的内心世界_122
第九章 消极还是积极,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手摸下巴的心理表现_126
鼻孔扩张说明情绪高涨_129
兴奋时瞳孔扩张,低落时瞳孔收缩_131
低头耸肩,有自我保护的意味_133
翘起脚尖,内心高兴的表现_135
朝下吐烟圈,说明有心事_137
蜷曲身体睡觉的人压力重重_140
第十章 意识和喜好,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延长眨眼时间,往往是讨厌的心理暗示_144
握手时盯人,常常带有挑衅心理_146
以指尖轻敲桌子,说明他有话要讲_149
摩拳擦掌的多种情绪与态度_151
手放在酒杯中央的人,往往是和事佬_153
走路连蹦带跳,透出来的是侠义心肠_155
文质彬彬走路的人不会轻易动怒_157
吃东西闷不作声,是内向害羞的表现_159
第十一章 喜欢还是防备,看这些肢体小动作
握手时将手掌翻转是在制造强势心理_162
自我抚摸往往是内心没有安全感_164
腰挺得直,背绷得紧,说明警觉度高_166
拖着脚步的人需要你付出关心_168
骑跨椅子折射抵触情绪_170
不敢直视你,往往是喜欢你_172
紧握双手,往往是有挫败感_173
第十二章 一发二妆三服装,微动作透视人心
突然改变发型的人往往刚经历过不快_176
爱化浓妆的女人渴望引人注目_178
爱穿相似款式鞋子的人,不爱冒险_182
以不同的服装示人折射不同的关切点_184
珍惜鞋子的男人心理往往很保守_187
第十三章 察颜观貌,于细微之处看人识心
读懂表情,摸清心思_190
爱站别人边上照相的人往往缺少主见_192
翻来覆去摆弄空酒杯,内心多虚荣_194
老调重弹,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_197
以声识心,音调音量透露内心_199
掏钱摊钱方式,反映内心世界_202
爱往人群里钻的人,内心渴望被关注_205
不停换座位,说明很挑剔_207
总是在人前讲电话的人常常是自我主义_209
买东西犹豫不决,内心也多优柔寡断_212
喜欢坐门口位置,性格多急躁_214
第十四章 言为心声,闻言听音辨心理
“我脾气不太好”:自恋的外在表示_218
“年轻真好啊”:口服心不服_220
讲话夸大其词:内心渴望与人交谈_222
“小张真能干”:隐隐的敌意_224
“算了,别再提了”:欲盖弥彰_226
“给您倒点水”:内心尴尬要解围_228
“我不会说客套话”:虚伪很会拍马屁_230
“本来是想”:自尊心很强_232
先强调不利条件,往往是在意別人的看法_234
“对啊”:通常是圆滑_236
“能去就去”:薄情小气者居多_238
第十五章 观姿阅行,捕捉小动作玩转社交圈
面带微笑的人,是想拉近和你的距离_242
冷漠的斜视意味深长_244
从不说别人坏话的人,多不可信_247
同步行为,模仿拉近心理距离_249
递接名片的动作讲究_251
一股脑说话的人,值得信赖与交往_253
配合他人的身体状态事半功倍_255
拥抱动作里的真心与假意_257
与对方的呼吸节奏保持同步_259
作者介绍
李杨,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硕士学历。曾广发涉猎阅读了弗洛伊德、荣格、卡伦·霍尼等人的心理学着作,对于心理学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始终认为心理学不仅是课堂上的学问,而且是一门具有非常广阔的实践应用科,致力于将心理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文摘
肢体语言是润物无声的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梅拉宾曾提出“7%-38%-55%定律”:当人们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时候,会使用到三个主要的沟通元素——用词、声调,还有肢体语言。所谓的“7%-38%-55%定律”,指的就是这三项元素在沟通中所担任的影响比重。用词占7%,声调占38%,肢体语言占比重,是55%。从这个定律中,我们至少可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面对面的沟通中,说话内容是不重要的,身体语言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美国行为学家斯泰恩将非言语沟通中的显称为身体语言,亦称体语。主要包括眼神、手势、语调、触摸、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类显。肢体语言虽然无声,但具有鲜明而准确的含义,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譬如,星期天,忙碌了一上午的妻子吃完午饭后刚睡着,丈夫轻轻打开窗户准备让正在楼下玩耍的女儿回家做作业。为了不吵醒妻子,丈夫没有大声呼喊女儿,而是朝她招了招手。女儿看见爸爸的手势后,顿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便迅速朝家走来。这时,丈夫抬手一看表,不到一点半,心想还可以让女儿再玩一会儿,于是,丈夫又向正朝家走来的女儿挥挥手。女儿看见爸爸的这个手势后,稍微一想,便又调转头,兴高采烈地和伙伴们玩去了。整个过程丈夫没有说一个字,仅凭手的两个简单动作,便和女儿完成了两次沟通。
同理,大街上的交通警察指挥来来往往的汽车和行人,靠的也是这种无言的体语。而一些目的性很强的动作,则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为的信号。譬如,书店里,某一个人踮着脚去拿书架上的一本书,我们知道,他想看看这本书。尽管他已把脚踮得很高,但还是够不着。这时,他旁边身材较高的营业员注意到了他的这个动作,于是,从架上拿了那本书递给了这位顾客。营业员是怎么知晓这位顾客心理的呢?因为顾客踮脚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难以被人忽视的窘境:“我需要帮助!”
不同于有声语言的蕴藉性和委婉性,我们身体所表达的话语是鲜明而准确的,尽管这一点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肢体语言一旦和有声语言相结合,能准确传达话语者内心思想和情感的往往不是有声语言而是体语。如,一位年轻女孩告诉她的心理医生,她很爱她的男朋友,与此同时却又下意识地摇着头,从而否定了她的话语表达。可见,要想真正了解交谈对象的话语意思,在认真倾听其述说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解读对方的体语。他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在传达着他的真实想法。
“在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推理的,那样,只能是误入歧途。”这是文学经典形象福尔摩斯侦探的名言。福尔摩斯是柯南·道尔笔下的神探,他的神奇之处在于他可以凭借指甲、外套的袖子、脚上的靴子、膝盖处的褶皱、食指和拇指上的老茧,以及面部表情和种种行为判断人的内心活动。
“假如在得到所有这些信息的情况下,竟然还是无法对这些信息的主人做出准确的判断,我认为,这一定是天方夜谭。”福尔摩斯如是说。为什么他有如此大的信心呢?因为他十分清楚人的身体语言密码所拥有的巨大力量。犯罪嫌疑人可以制造出种种口头上的谎言,却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身体语言。不经意中他们就会把内心的秘密泄露在一个眼神,或者一个看似没有深意的手势里。与一般人相比,福尔摩斯的优势就在于他能够通过人的身体语言来分辨他是否在说谎,同时从这些不说谎的信号里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
告别了福尔摩斯,我们再来看看卓别林。卓别林是无声电影时代的电影演员,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大银幕经典形象。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我们就会回忆起那个穿着破烂的燕尾服,迈着八字步的形象。与今天音画俱全、推崇技术的电影相比,卓别林的电影受时代和技术的限制,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但是,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卓别林对故事的讲述,我们还是能看到一个个结构精巧、感人至深的故事。那么,你不会感到惊奇吗?他是凭借什么在无声的世界里把这些故事完整地叙述出来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既简洁又内涵丰富,那就是身体语言。卓别林就是使用丰富的身体语言把人物的感情、想法、经历一一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观众没有感觉缺省,也不会觉得唐突,而是被他的一举一动所吸引,所感动。演员的身体语言是无声电影的灵魂。
从福尔摩斯到卓别林,我们一再提及一个词——身体语言。而我们总是过分重视口头内容表达,而忽略了身体语言的能量之大。福尔摩斯与卓别林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在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时,即使不说话,我们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探索他内心的秘密,对方同样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了解到我们的真实想法。所以,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究身体语言的密码吧!那些曾经被你忽视的非语言信息才是读懂对方心思的可靠的资源。
……
序言
翻开书的第一页,一股油墨的清香伴随着纸张特有的触感扑面而来,这是一种久违的、属于实体书的仪式感。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希望能够快速进入书中的世界。这本书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不只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的厚重感。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系统地、全面地介绍“微动作心理学”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各种微动作的科学原理,例如,为什么某些肌肉的抽搐会与特定的情绪相关联?神经科学的研究又是如何支撑这些理论的?我设想书中会提供大量的图示和表格,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同时,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方法,让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比如,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微动作来判断对方是否真心喜欢自己?或者,在面试时,如何通过控制自己的微动作,给面试官留下积极的印象?这本书的出版方是煤炭工业出版社,这让我有些意外,但同时我也对这种跨界的内容呈现充满期待,或许它能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微动作,例如,在紧张的采矿环境中,工人们的微动作如何反映他们的情绪状态和潜在危险。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适中,包装也很精美,第一印象就非常好。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我们日常行为的细微之处的学问。关于“微动作心理学”,我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美好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理解微动作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和判断。我设想书中会涵盖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但又不会过于学术化,而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期待能够学习到如何识别不同情绪下的微动作,例如,一个人感到尴尬时,会不自觉地触摸自己的鼻子吗?或者,当一个人撒谎时,瞳孔的放大和缩小是否具有预示性?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我的人际关系,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在与家人沟通时,如何通过观察他们的微动作,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甚至,我希望它能在我个人成长方面有所启发,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在言行举止上更加得体和自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配色沉稳大气,字体清晰,整体给人一种专业且值得深入研究的感觉。拿到手后,立刻就被其厚度所吸引,这预示着内容必然十分丰富。我一直对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细微之处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社交场合,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往往比言语更能揭示一个人的真实想法。想象一下,在一次重要的谈判中,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就能洞察对方的心理博弈;或者在一次约会中,通过解读对方不易察觉的表情,就能把握情感的走向。这本书的题目“微动作心理学”恰好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认识人类复杂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我设想书中会包含大量生动的案例分析,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层层剥茧,揭示那些隐藏在微小动作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一个人在说谎时,究竟会有哪些不自觉的生理反应?一个自信满满的人,又会流露出哪些与众不同的微表情?我相信,一旦掌握了这些“读心术”,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有效的沟通。
评分拿到这本《微动作心理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简约而不失专业,给人一种沉静思考的氛围。我一直对人类心理学的细微之处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它们往往比直白的言语更能揭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深入探索微动作的奥秘。我期待书中能够系统地讲解各种微动作的类型,并结合大量的真实案例来解释它们所代表的心理含义。例如,一个人在思考时,眼神的飘忽不定可能意味着什么?在感到不安时,不自觉地摆弄手指又暗示着着什么?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通过解读这些“无声的语言”,更准确地洞察他人的情绪、意图甚至真实想法。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比如,在与同事沟通时,如何通过观察对方的微动作来判断对方对某个提议的真实态度;或者在与家人交流时,如何通过留意他们的细微反应,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情感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色彩搭配沉静而专业,散发出一种引人探索的神秘感。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背后机制充满好奇,尤其是在社交互动中,那些转瞬即逝的微表情和细微的肢体变化,往往隐藏着比语言更丰富的信息。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人体密码解读手册”,为我揭示这些不易察觉的信号。我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微动作与特定心理状态之间的关联,比如,某个眼神的短暂闪烁可能预示着内心的犹豫,而肩膀的轻微耸动又可能代表着一种无意识的防御姿态。我希望能学习到如何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分析这些细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帮助我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例如,在商务谈判中,如何通过解读对手的微动作来掌握谈判的主动权?或者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如何通过留意他人的细微反应,来建立更真诚、更有效的沟通?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一定能带来深刻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