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时分双工 CDMA 移动通信技术
: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王文博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1-03-01
ISBN:9787563504930
字数:242000
页码:1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介绍了时分双工码分多址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和应用,阐述了TDD CDMA移动通信物理层的关键技术、TDD C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分析和性能仿真、在非对称业务下的动态信道分配算法以及TDD CDMA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IMT-2000系统中的应用等。
说实话,我更关注的是该技术在频谱效率方面的极限突破。这本书在探讨频率复用因子和扇区规划时,清晰地阐述了CDMA系统如何通过提高扩频增益来有效隔离不同小区的用户,从而实现比FDMA/TDMA更高的频谱利用率。作者没有回避CDMA的固有缺陷,例如近远效应(Near-Far Effect)对系统性能的巨大影响。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分析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功率控制的复杂性。特别是对反向链路功率控制回路的动态调整,不仅描述了开环和闭环控制的机制,还深入分析了当用户快速移动或遭遇深度衰落时,功率控制环路可能出现的振荡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基于模糊逻辑的阻尼策略来提高控制的平滑性。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为什么CDMA网络需要极其精密的功率管理,以及如何通过算法来维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主要目的是想深入研究一下关于切换(Handover)机制的优化策略,因为我们当前项目中遇到的延迟问题似乎与现有的切换算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在第三编关于“软切换”和“硬切换”的章节中,着墨不少于软切换的软组合(Soft Combining)技术。它没有停留在描述性的介绍,而是详尽地推导了软组合增益的理论上限,并分析了在不同信道衰落模型下,采用不同合并算法(比如最大比合并、等增益合并)对系统接收灵敏度的实际影响。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专门辟出一章讨论了基于导频强度和帧间干扰度(Fading Margin)的动态切换门限设计。作者给出了一个基于卡尔曼滤波预测的切换时机建议模型,这个模型考虑了多径传播对导频信号稳定性的影响,这比我之前阅读的任何资料都要贴近实际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对于想在移动性管理方面做深入研究的工程师来说,这一章绝对是金矿。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系统做得相当出色,这一点对于一个需要频繁查阅和比对资料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发现很多晦涩的术语,比如“塞浦路斯序列的自相关性”或者“低相关性对多址干扰抑制的贡献”,在首次出现时,作者都会在页脚或者侧边栏提供简短却精准的注释,这样就避免了频繁翻回附录或索引的麻烦。另外,书中的例题设置非常巧妙,它们往往不是那种脱离实际的纯数学推导,而是紧密围绕着实际的系统参数展开,比如当基站发射功率限制在20W,用户终端接收灵敏度为-110dBm时,最大支持的移动速度是多少等。通过这些带着实际单位的计算,读者能立刻体会到理论参数对实际网络部署的约束力。这种学以致用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实用价值,让人感觉手里拿的不是理论宝典,而是操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对我解决一个长期困扰我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那就是CDMA系统在高速移动场景下的性能衰退问题。传统的观点倾向于认为,多普勒频移是主因,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更细致的观点:在高移动速率下,信道冲激响应的变化速度加快,导致扩频码的自相关性和互相关性特征被“洗掉”了一部分,从而削弱了扩频增益。书中通过对多普勒扩展率和码片速率的联合分析,构建了一个多普勒效应影响下的误码率(BER)评估模型。这个模型考虑了多径和高速移动叠加的影响。更具启发性的是,作者在探讨未来升级路径时,简要提及了宽带CDMA(W-CDMA)的一些预研方向,特别是如何利用更快的扩频速率来对抗快速变化的信道环境。这种“立足当前,展望未来”的叙述方式,让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显得非常完整和具有前瞻性,读完后感觉对整个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都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挺吸引人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一些科技感的线条,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讲硬核技术的。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毕竟“时分双工”和“CDMA”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听起来就有点劝退。但是翻开目录后,惊喜地发现它对基础概念的铺陈非常到位,从最基本的数字信号处理原理讲起,逐步过渡到扩频技术的核心,逻辑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特别是作者在解释“码字”的伪随机特性时,用了很多生动的类比,即便是初次接触通信领域的朋友,也能很快抓住重点。书中对不同扩频序列的性能对比分析得极为深入,用图表展示了它们在抗干扰和多址接入能力上的差异,这一点对于理解CDMA系统容量的瓶颈在哪里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而是把技术背后的工程实现和理论基础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完第一部分,我对整个系统架构的理解就清晰多了,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次从底层芯片到空中接口的完整设计流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