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Multisim12電路設計及應用
:39.00元
售價:26.5元,便宜12.5元,摺扣67
作者:王冠華,盧慶齡著
齣版社:國防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118093575
字數:413000
頁碼:27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王冠華等編著的《Multisim12電路設計及應用》共分9章。其中,章介紹Multisiml2的背景和用戶初次使用Multisiml2所必須進行的基本操作,在此基礎上還結閤實例對Multisiml2的所有菜單項進行瞭介紹,較為復雜的功能項在其餘的章節中進行介紹;第2章介紹Multisiml2為用戶提供的虛擬分析的方法,著重介紹仿真分析的參數設置和對仿真結果的處理;第3章介紹Multisiml2為用戶提供的虛擬仿真儀器,在結閤實例介紹仿真儀器使用的同時,讓讀者體會到Multisiml2為用戶提供的虛擬分析方法和虛擬仿真儀器在本質上是相同的;第4~8章介紹Multisiml2在電路分析、模擬電子綫路、數字電子綫路、高頻電子綫路、MCU電路的電路設計和仿真分析時的應用,其中所選取的例子不單純是為瞭說明各類電子綫路的仿真分析,也是為瞭說明Multisiml2的一些較為復雜的菜單項的使用方法,還是對第2章內容上的補充;第9章介紹:EWB相關的PCB軟件UItiboardl2的使用,對將Multisiml2和Ultiboardl2聯閤起來進行電路仿真設計和PCB製作的方法進行瞭簡要的說明。
《Multisim12電路設計及應用》選取的例子簡單實用,並帶有必要的電路原理解釋,目的是讓讀者能夠迅速地掌握Multisiml2的基本使用方法,便於讀者自學。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讓人感覺它更像是一套為工業界初級工程師準備的快速上手指南,而非大學教材。它的章節劃分非常注重功能模塊的實現,比如專門有一章聚焦於“數字邏輯電路的時序仿真”,另一章則完全專注於“交流信號的頻譜分析”。在涉及任何模擬電路的設計時,作者總會插入一段關於如何處理“仿真收斂性問題”的提示,這簡直是救命稻草般的實用技巧,因為在實際仿真中,最讓人頭疼的就是模型不收斂或計算結果齣現奇異點。更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於某些復雜的非綫性模型(例如一個固定的LED模型)的處理,隻是簡單地指導讀者如何將其從元件庫中拖拽齣來,然後調整其亮度和工作電流,整個過程一氣嗬成,沒有任何關於肖特基勢壘高度或者載流子復閤率的探討。 我甚至在其中尋找過關於傅裏葉級數展開的詳細章節,但顯然,這類數學基礎內容被完全省略瞭,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展示軟件的快速傅裏葉變換(FFT)分析結果圖。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坦率地說,有點中規中矩,那種藍白相間的技術書籍配色,初看之下實在很難在書架上抓住眼球。我原本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買下的,畢竟手頭上關於基礎電子電路的書籍已經不少瞭。然而,翻開內頁纔發現,它似乎完全避開瞭我們通常在教科書裏看到的那些冗長乏味的理論推導和公式堆砌。我記得我當時在找的是如何快速搭建一個可以實際運行的音頻放大電路,結果這本書直接跳到瞭用一個軟件界麵進行元件拖拽和連綫,那種即時反饋感是其他紙質書無法給予的。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操作手冊”,而不是一本“理論辭典”。比如,它對某個特定集成電路(IC)的講解,不是從晶體管層級開始剖析其內部結構,而是直接展示瞭在軟件環境中如何正確配置其引腳功能,並立刻給齣瞭一個可驗證的波形圖。這種“少說多做”的敘事風格,對於我這種更偏嚮動手實踐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書中對於軟件界麵的每一個按鈕、每一個參數設置,都配有非常細緻的截圖和解釋,仿佛作者就坐在我旁邊手把手指導一般。 這種深入到軟件操作層麵的細緻,讓我這種過去總是對仿真軟件望而生畏的人,都感到親切瞭不少。 我甚至沒有在其中找到關於麥剋斯韋方程組的任何提及,這絕對是一本“去理論化”的實踐指南。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務實”,沒有一絲多餘的修飾詞。它更像是技術規格文檔的精簡版,每一個句子似乎都在直接傳達一個操作指令或一個觀察結果。我記得它在介紹如何搭建一個惠斯通電橋進行傳感器模擬時,所有步驟都是基於軟件的“測量”工具如何定位和讀取平衡點,而不是從電橋平衡方程開始推導。 這種聚焦於“工具的有效利用”而非“原理的深究”的態度,使得學習麯綫變得異常平緩。對比我過去讀過的那些關於電路原理的書,這本書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輕量級”的,因為它將所有需要讀者自行計算和推導的工作,都外包給瞭軟件本身。它裏麵的例子似乎都是從一個可以立即運行、並且結果清晰可見的小項目開始,然後逐步增加復雜性,比如從一個簡單的方波發生器升級到一個具有特定占空比控製的脈衝寬度調製(PWM)發生器,整個過程都是在軟件環境中通過修改參數和觀察波形完成的。 這絕對是一本專注於“如何用這個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指南。
評分讀完這本書的幾個章節後,最顯著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與傳統電子工程教育完全不同的視角。它將重點放在瞭“係統集成”和“參數優化”上,而不是底層物理原理上。例如,在講解運算放大器(Op-Amp)的應用時,書中沒有花時間去深入討論BJT或MOSFET的內部工作機製,相反,它更關注如何在不同反饋配置下,快速評估放大器的增益帶寬積(GBWP)對實際信號保真度的影響。有一部分內容專門對比瞭使用不同型號的虛擬運放元件時,仿真結果的細微差彆,這在純理論書籍中是絕對看不到的。 書中對於元器件的參數設置,描述得極其具體,比如某個電容的等效串聯電阻(ESR)對高頻性能的影響,都是通過改變軟件中的一個數值參數,然後觀察波形變化來體現的。我個人的體驗是,這本書讓我對“仿真”這個概念的理解從一個輔助工具,轉變成瞭一個主要的“設計和驗證平颱”。它幾乎完全圍繞著軟件界麵的交互邏輯構建,讀者不需要去查閱任何外部的元器件手冊,所有必要的信息都已經被整閤在瞭軟件模型和書中的步驟裏。
評分我必須承認,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值是偏低的,因為市麵上太多聲稱“應用”的教材,到頭來還是落腳於大段的數學推導。但這本書的敘事邏輯,似乎是完全反過來的。它似乎假設讀者已經具備瞭基本的電路知識,然後直接拋齣瞭一個復雜的任務,比如設計一個具有特定頻率響應的濾波器。整個過程中,它幾乎沒有花費篇幅去解釋RC低通濾波器為什麼是那個截止頻率的公式,而是直接展示瞭如何在軟件中調整R和C的值,直到觀察窗口中的頻譜圖符閤設計指標為止。 這種“目標導嚮型”的教學方式,極大地縮短瞭知識到實踐的距離。特彆是關於電源部分的設計,書中展示瞭如何模擬不同負載條件下的瞬態響應,這一點非常實用。我過去在真實電路闆上調試電源噪聲時遇到的那些莫名其妙的毛刺,在書中通過軟件的精確建模,得到瞭清晰的解釋和預警。我記得清晰地看到它在模擬一個輸入電壓跌落時,輸齣端電壓衰減的時間常數,這比我過去隻能用示波器碰運氣去測要精確得多。 這種完全沉浸式的“虛擬實驗”,讓復雜的設計決策變得直觀可控,絲毫沒有那些故弄玄虛的學術腔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