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书论汇编:二:一:历朝书谱汇编 9787534058776

历朝书论汇编:二:一:历朝书谱汇编 978753405877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倪涛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谱
  • 历代
  • 汇编
  • 艺术
  • 中国传统文化
  • 文化艺术
  • 鉴赏
  • 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8776
商品编码:29715567942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历朝书论汇编:二:一:历朝书谱汇编 作者 倪涛
定价 310.00元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34058776 出版日期 2017-10-01
字数 页码 496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六艺之一录》是清代学者倪涛所编纂的一部大型古代书论文献汇编,全书共420卷,内容涉及了金石、碑版以及存世书迹等著錄,历代书论文献的整理等,对于今天书法研究颇有帮助。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历朝书谱汇编 《历朝书谱汇编》是一部集结历代书法理论、法帖评析、书学源流、名家传记及书艺心得的鸿篇巨制。本书以时间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中国书法自萌芽至繁盛的各个时期,汇聚了不同朝代、不同流派的书家之论述,堪称一部包罗万象的书学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上下两卷,精选各代重要书论,旁征博引,辨析精微,力求呈现书法艺术最真实、最全面的历史面貌。 上卷:书论精粹与法帖鉴赏 上卷侧重于历代书法理论的精要摘录与重要法帖的深度解读。 书论溯源与流派辨析: 本卷开篇即追溯中国书法的起源,从汉魏时期对书体演变的初步认识,到唐代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对书法“尚德”、“尚法”的理论阐释,再到宋代苏轼、黄庭坚“尚意”的书学主张,直至明清时期对帖学、碑学的争论与融合。每一时期重要的书学思想,如“二王”的书法美学、唐代对书写笔法、结构、章法的细致分析、宋代对书法的个性化表达与时代精神的强调、明代集帖之风的兴起与理论反思,以及清代碑学勃兴对篆隶的重新发掘,都进行了详尽的收录和阐述。本书选取了历代书法理论家、书家、文人的代表性论述,如东晋卫夫人《笔阵图》中对执笔、用笔的指导,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对早期书家及其风格的评价,唐代张怀瓘《书断》中对书体、书家的品评,孙过庭《书谱》中对书道要义的精辟论述,以及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等唐代书论大家的作品。 宋代,苏轼《论书》中关于“我书我写,即可成书”的“尚意”哲学,黄庭坚《论书》对笔势、墨韵的强调,米芾《珊瑚帖》等笔记中对书画品鉴的独特见解,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元代赵孟頫《兰亭十三跋》中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反复品鉴,以及其自身的书法理论,也占据重要篇幅。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的书论,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关于“临写”与“创作”关系的探讨,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刘墉、王文治、刘熙载等人的书论,如刘熙载《艺概》中对书法“中和”之美的阐释,梁启超对碑学的推崇,以及对篆隶书法独特审美价值的发掘,都予以呈现。 经典法帖的深度鉴赏: 除了理论,本书对历代公认的经典法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鉴赏。例如,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法、结体、章法、神韵等方面的多角度解读,汇集了历代书家、鉴赏家对其不同时期的评价与理解,揭示了其“天下第一行书”的独特魅力。对颜真卿《祭侄文稿》中雄浑奔放、情真意切的书写风格,欧阳公《书谱》严谨法度与跌宕起伏的结构,怀素《草书千字文》的狂放不羁与连绵回转,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瘦劲挺拔,以及赵孟頫《胆巴碑》的圆润秀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本书的鉴赏部分不仅停留在对字形、笔画的描摹,更侧重于挖掘法帖背后蕴含的书写精神、时代背景以及书家个人的情感与思想。对于每一件法帖,都力求追溯其流传过程、版本差异(如有),并引用历代名家对其进行的点评,如宋代米芾对王羲之的“得晋人风骨”,明代董其昌对颜真卿“筋骨”的赞誉,清代碑学大家对汉碑的重视等。通过对这些经典法帖的解读,读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历代书学理论的实践意义,以及不同时代书法风格演变的脉络。 下卷:书学源流、名家传记与实践经验 下卷则将视角进一步拓宽,涵盖了书学历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书家的生平及其书学成就,以及历代书家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书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本卷详细梳理了中国书学体系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从先秦的文字起源,到秦汉的统一书体,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书法自觉,唐宋的书法高峰,以及明清的书法转型,每一阶段的书法发展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潮紧密相连。例如,汉代隶书的成熟与魏晋行草的飞扬,是时代精神在书写形式上的体现;宋代“尚意”书风的兴起,与宋代理学对个体精神的强调有着内在联系;清代碑学的兴盛,则与乾嘉学派对金石文字的考证热潮息息相关。本书通过对这些历史背景的介绍,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名家传记与风格研究: 本卷收录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及其书法成就。从“书圣”王羲之、颜筋柳骨的代表颜真卿、柳公权,到“三宋”(苏轼、宋徽宗、宋克)、“二沈”(沈度、沈粲)、“三唐”(唐寅、唐代楷书大家)等,以及明清时期如文徵明、董其昌、王铎、傅山、刘墉、邓石如、吴昌硕等,均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传记部分不仅记录了他们的生平经历、师承关系,更侧重于分析其书法风格的形成原因、艺术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例如,对于王羲之,本书将从其家世渊源、师从背景,到其“学钟繇而变之”的创作过程,以及其作品如《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等如何体现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神韵。对于颜真卿,则会着重讲述其“二王”书风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其楷书如《多宝塔碑》、《颜勤礼碑》所展现出的雄强、端严之美,和行书《祭侄文稿》、《争座位帖》中所流露出的激情与力量。对于董其昌,除了其书法造诣,还会深入探讨其“墨分五色”的用墨之法,以及其对“古法”的推崇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实践经验与技法探讨: 本卷还汇集了历代书家在书法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技法心得。这部分内容对于学习书法者而言,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例如,关于用笔,从执笔的姿势、运笔的快慢、轻重,到提按顿挫、转折使转的技巧,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关于用墨,则涉及墨的浓淡枯湿、润燥燥渴,以及如何通过墨的变化来丰富书法的层次感和表现力。关于结体,则探讨了字的重心、疏密、开合、欹正等原则,以及如何做到“形随意转,意在笔先”。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历代书家关于临池的体会,如“临帖如不能,学其形,则近;不学其形,则远”、“临帖贵有我”,以及如何通过“读帖”来体悟古人的用笔、用墨、结体之妙。对于不同书体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如楷书的“执笔稳,用笔准,结体严”,行书的“流畅自然,行笔如流水”,草书的“笔势连绵,气贯一线”,篆隶的“古朴浑厚,雄健苍劲”,都进行了相应的论述。这些实践性的指导,将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书法技法,提升创作水平。 总结 《历朝书谱汇编》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态度、精湛的选材,为我们构建了一幅中国书法艺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本书不仅是书法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更是每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钟情于翰墨丹青者的得力助手。它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与古往今来的书法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而深入理解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通过研读此书,读者不仅能增长书学知识,更能陶冶情操,提升审美,在点画横斜、龙蛇盘旋中,体悟中国文字之美,感受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历朝书论汇编:二:一:历朝书谱汇编》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典雅厚重的气质所吸引。纸张的选择颇为考究,触感温润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印刷的墨色浓淡适宜,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阅读那些年代久远的文献摘录,也能感受到排版者的用心良苦。尤其是封面那繁复却不失古韵的纹饰,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书中内容的深度。装帧不仅仅是保护内容,更是一种文化的仪式感,它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对经典的致敬。翻开书页,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更是为整个阅读体验增添了一抹怀旧的色彩。可以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载体形式的尊重。如此精美的外在,自然让人对内页的学术价值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匹配这上乘的制作工艺。

评分

初次翻阅此书的目录和篇章结构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编纂者强烈的系统性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它并非简单地将历代论述堆砌,而是似乎经过了精心的梳理和层级的划分,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极大地减轻了读者在面对海量史料时的迷茫感。我特别欣赏它在不同历史时期论述之间的过渡处理,这种衔接自然流畅,使得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把握书法理论演进的脉络,避免了孤立地看待某一阶段理论的片面性。这种精心构建的框架,无疑是研究者和爱好者进入中国书法理论殿堂的绝佳向导。它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地图,让读者能够循着古人的足迹,系统地追踪书论思想的演变轨迹,这种组织能力,着实令人称道。

评分

从阅读体验来看,此书的注释和校勘工作做得相当细致入微,这是保障学术严谨性的基石。我发现,对于一些存疑的版本差异或者难以辨识的古籍用语,编者都给予了详尽的说明或脚注,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想要深入探究原始文本的读者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音。它不像某些汇编那样,只是简单地抄录,而是付出了大量的考据心血。阅读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可以完全集中于理论本身,而不必担忧信息失真或版本混乱的问题。这份扎实的学术功底,确保了我们所汲取到的知识是可靠且经过检验的,这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整理工作中,是极其难能可贵且令人信赖的品质。

评分

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本书所营造出的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感。当我读到唐代对魏晋风骨的推崇,又看到宋人对法度与意趣的权衡时,我清晰地感知到中国文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对“美”与“道”的永恒追求。这套书谱的汇编,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历代书家在面对时代变迁时,如何坚守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它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是一部中国艺术精神史的侧面写照。读完一卷,我不仅对具体的书写技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对中国文人那种“以书言志”的胸襟和气度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这种精神上的滋养远超工具书的范畴。

评分

书中对一些关键的书法大家的理论阐述,展现出一种既尊重原貌又适度现代解读的平衡姿态。阅读那些关于“笔法”、“结构”乃至“气韵”的论述时,我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声音,他们对造字与书写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尤其是一些被后世视为圭臬的论断,书中通过引述不同时期的注解或反驳,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对话空间。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鼓励读者不盲目接受,而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的智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结论。这种深入文本的挖掘和多角度的呈现,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古代术语,变得可以被当代读者理解和吸收,是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的典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