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基于分层多域的应急通信系统监控技术
:48.00元
售价:33.6元,便宜14.4元,折扣70
作者:张德育,冯永新,张德慧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118088199
字数:164000
页码:17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222kg
《基于分层多域的应急通信系统监控技术》以应急通信系统为背景,首先在分析其特点及现有监控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分层多域监控体系结构,该结构具有扩展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能够减小网络时延,提高系统吞吐率。并在此体系结构中采用了基于ART2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域举算法,提高了域举的稳定性,减少了域举带来的网络开销,对系统的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初读这个书名,我联想到的就是如何将复杂的分布式系统进行有效的可视化管理。应急通信系统一旦建立,其拓扑结构和节点数量往往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救援队伍的移动和临时基站的架设,网络边界也在不断重塑。因此,一个优秀的监控系统必须能够实时反映这种动态性。我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如何设计一个直观、高效的监控界面,它需要能够在一张地图上,清晰地展示出“分层”架构下各个关键节点的健康状态,并能快速下钻到任一特定“域”的具体设备性能数据。这种从宏观鸟瞰到微观诊断的能力,对于现场指挥人员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告警的级别划分和处理流程的描述也应当十分详尽。如何区分是可自行恢复的瞬时波动,还是需要立即人工干预的严重故障,这其中的决策逻辑必须清晰明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系列业界最佳实践的流程图和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高效的监控反馈环,缩短从故障发生到修复的平均时间(MTTR)。
评分作为一个对网络安全和系统韧性非常关注的读者,这本书的题目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推测,在“监控技术”这个环节上,它必定花费了大量篇幅来阐述如何实时、全面地掌握整个应急通信网络的健康状况。在应急状态下,信息就是生命,任何一个环节的性能下降或被恶意攻击,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书中对监控指标的选择、数据采集的频率、以及异常行为的检测机制想必有着精妙的论述。我尤其想了解的是,如何针对“分层”结构设计出差异化的监控侧重点——底层关注信号质量和链路状态,而高层则可能更侧重服务可用性和用户体验。书中是否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比如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潜在的系统瓶颈或安全威胁,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御的转变?如果能提供一套成熟的、可落地的监控平台架构图和关键性能指标(KPI)体系,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它应该能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既能穿透表象,又能深入核心的“透视眼”,确保应急指挥系统在任何压力下都能获得准确可靠的通信保障。
评分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技术前沿和应用深度并重的。我预感,它对于如何处理大规模、高密度数据流下的监控挑战有着独到的见解。在灾难现场,海量的传感器数据、用户连接请求和系统内部状态信息会瞬间涌现,这对传统的集中式监控架构构成了严峻的考验。因此,书中很可能探讨了去中心化或边缘计算的监控策略,即将部分数据处理和初步分析任务下沉到各个“域”的边缘节点,以减轻中心服务器的压力,并提高响应速度。特别是针对“应急”这一特殊场景,如何设计一套兼顾数据隐私和系统透明度的监控框架,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这本书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的应急演练数据,展示在不同网络拥塞度和信息负载下的监控系统的性能表现和优化措施,那无疑将是一部极具参考价值的专业著作。它不仅仅是描述技术,更是在论证一套在极端条件下保障通信链路可靠性的方法论。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非常专业,像是为那些深入研究通信工程、特别是涉及复杂网络架构和应急响应领域的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一定是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既能覆盖不同层级(比如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又能适应不同地理或业务域(例如城市、乡村、灾区等)的应急通信系统。这样的系统,其复杂性不言而喻,需要在确保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的资源调度和故障管理。我期待书中能详细剖析“分层”的具体含义,比如不同网络层级如何协同工作,数据如何在这些层级间无缝传递,尤其是在带宽受限或基础设施受损的极端环境下。另外,“多域”概念的引入,意味着必须解决跨域通信的兼容性、漫游和数据一致性问题,这对于制定统一的监控标准和告警机制至关重要。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前沿的算法或架构设计范例,比如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DN)或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灵活部署策略,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应该是一本指导实践的宝典,能够帮助工程师们预见并解决在真实应急场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散发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但同时又指向了极其迫切的现实需求——应急通信。我猜测,这本书深入探讨的“监控技术”绝非简单的Ping通检测,而是一个涉及复杂状态空间分析的系统工程。我想象中,书中会有一章专门讨论异构网络环境下的数据融合问题。在应急通信中,我们可能同时使用卫星通信、4G/5G回传、Wi-Fi Mesh甚至低功耗广域网(LPWAN)等多种技术构成的“多域”网络。如何用统一的语言和模型来描述和监控这些本质上差异巨大的技术栈,并确保它们之间资源的协同调度,是监控技术面临的巨大挑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统一的建模语言或者一套跨越不同域和层次的逻辑视图,那将是极大的突破。同时,在系统恢复阶段,如何通过监控数据反推最优的重建路径和资源分配策略,让通信能力尽快恢复到预设的基线水平,也是我非常期待看到深入分析的重点。这套技术必须具备高度的自适应性和鲁棒性,才能真正匹配“应急”二字的内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