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电子产品工艺(第2版)
:19.60元
售价:13.3元,便宜6.3元,折扣67
作者:龙立钦,范泽良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2-01
ISBN:97871210541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本书是电子类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课教材,内容包括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焊接工艺,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表面组装技术,电子产品调试工艺等。并利用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机进行装调实例介绍。
本书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着重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强调内容实用性、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内容叙述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内容编排力求简洁明快、形式新颖、目标明确。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本书还配有电子教学参考资料包(包括教学指南、电子教案和习题答案),详
章 电子材料
1.1 导电材料
1.1.1 导电材料的特性
1.1.2 高电导材料
1.1.3 高电阻材料
1.1.4 导线
1.1.5 焊接材料
1.1.6 敷铜板
1.2 绝缘材料
1.2.1 绝缘材料的特性
1.2.2 有机绝缘材料
1.2.3 无机绝缘材料
1.3 磁性材料
1.3.1 磁性材料的特性
1.3.2 软磁材料
1.3.3 硬磁材料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 电子元器件
2.1 电阻器
2.1.1 固定电阻器
2.1.2 可变电阻器
2.1.3 敏感电阻器
2.2 电容器
2.2.1 固定电容器
2.2.2 可变电容器
2.3 电感器
2.3.1 电感线圈
2.3.2 变压器
2.4 半导体器件
2.4.1 半导体器件的命名方法
2.4.2 半导体二极管
2.4.3 半导体三极管
2.4.4 集成电路
2.5 表面组装元器件
2.5.1 表面组装元器件的特点
2.5.2 无源元件(SMC)
2.5.3 有源器件(SMD)
2.6 其他常用器件
2.6.1 压电器件
2.6.2 电声器件
本章小结
习题2
实训项目:电子元器件的检测
第3章 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
3.1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基础
3.1.1 印制电路的基本概念
3.1.2 印制焊盘
3.1.3 印制导线
3.2 印制电路的设计
3.2.1 PCB设计流程
3.2.2 PCB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2.3 计算机辅助设计介绍
3.3 印制电路板的制作工艺
3.3.1 印制电路板原版底图的制作
3.3.2 印制电路板的印制
3.3.3 印制电路板的蚀刻与加工
3.3.4 印制电路板质量检验
3.4 印制电路板的手工制作、
3.4.1 涂漆法
3.4.2 贴图法
3.4.3 刀刻法
3.4.4 感光法
3.4.5 热转印法
本章小结
习题3
实训项目:印制电路板的手工制作
第4章 焊接技术
4.1 焊接基础知识
4.1.1 焊接的分类及特点
4.1.2 焊接机理
4.1.3 锡焊的必要条件
4.2 手工焊接技术
4.2.1 焊接工具
4.2.2 手工焊接方法
4.2.3 无锡焊接方法
4.3 自动焊接技术
……
第5章 装配准备工艺
第6章 电子产品装配工艺
第7章 表面组装技术(SMT)
第8章 电子产品调试工艺
第9章 X-118型超外差式收音机装调实例
参考文献
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第二版”这个标签的好奇,想看看它能比第一版提升多少。结果发现,这次升级的幅度简直是颠覆性的,它明显融入了过去五年内整个电子工业的重大技术飞跃。特别是关于下一代封装技术(如扇出型晶圆级封装FO-WLP和系统级封装SiP)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在其他教材中往往是严重滞后的。本书的作者显然与产业链上下游保持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对新兴材料如超薄覆铜板(Thin Laminates)和高频低损耗材料(Low-Dk/Df Materials)在实际制造中遇到的热固化、孔金属化等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提供了实际的工艺调整方案。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新兴技术时,并没有忘记回顾和对比传统工艺的局限性,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帮助我理解新技术出现的“必然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十年电子产品制造趋势的一次权威预判。对于希望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专业人士,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投资。
评分坦白说,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读大部头技术专著的人,我更偏爱那种直接给出“SOP”或“Checklist”的实用手册。因此,我对《电子产品工艺(第2版)》最初是抱持着一种怀疑态度的,觉得它可能过于学术化,不接地气。然而,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失误得非常离谱。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了材料科学、设备工程和最终的产品质量控制。它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充满工程妥协的实际问题。举个例子,书中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来讨论“可制造性设计(DFM)”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博弈,它用近乎辩论的形式,展示了在不同成本约束下,工程师需要在哪些关键节点做出取舍,比如是选择成本较高的低CTE基板以换取更高的热循环寿命,还是接受略微增加的翘曲风险以满足快速交付的需求。这种对现实工程困境的深刻洞察和多维度分析,是其他许多只谈论“最佳实践”的书籍所不具备的。它不是教你做一道菜的菜谱,而是教你如何根据现有食材和厨房条件,创造出最好吃的菜肴的烹饪哲学。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军工电子产品研发的工程师,我们对工艺稳定性和可追溯性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市面上很多民用电子书对这方面的论述往往流于表面,只谈论如何提高良率,却鲜少触及批次间差异控制的深层原因。翻开《电子产品工艺(第2版》的关于过程参数监控的部分,我立刻感到了一种熟悉的专业感。它不仅详细描述了SPC(统计过程控制)在不同工序的应用,还引入了基于物联网(IoT)的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架构,这在工艺书中实属罕见。书中对关键工艺窗口(KPW)的确定和漂移容忍度的设定进行了严谨的数学建模,这对于需要进行严格的鉴定和评审的行业来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部门已经开始尝试将书中所述的“多变量耦合分析模型”应用到我们下一代高密度互连板(HDI)的层间粘合强度控制上,初步效果令人鼓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将看似玄乎的“经验”转化为可量化、可复现的工程科学。
评分这本《电子产品工艺(第2版)》的横空出世,简直是电子制造领域的一剂强心针!我作为一名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对市面上各种技术手册和参考书的质量可以说是心知肚明。很多所谓的“新版”,不过是把前一版里一些过时的信息稍作修改,换个封面就想糊弄过去。然而,这本书完全不是那种货色。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光是讲解PCB制造过程中的微孔钻孔技术,就用了整整三章,从传统的机械钻孔到最新的激光深孔钻孔工艺,每一种的优缺点、参数控制的敏感性都分析得丝丝入扣,甚至连不同介质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残渣问题和清洗方案都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数据支持。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SMT贴装中的锡膏印刷环节,作者竟然引入了基于机器视觉的印刷缺陷实时反馈系统优化模型,这绝对是前沿中的前沿,而不是那种停留在教科书层面的老旧知识。这本书的图表制作精良,专业术语的解释清晰到位,即便是初入行的新人也能快速抓住核心概念,而资深专家也能从中挖掘出可以立刻应用到生产线优化中的宝贵经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集成了多年行业智慧的知识库,强烈推荐给所有在电子制造一线奋斗的同仁们!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厚重”——这里的厚重不仅仅指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指其知识体系的扎实与全面。我原本以为,在快速迭代的电子行业里,任何一本“工艺”书籍都很难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总会有一些新的材料或新的标准突然冒出来,让旧书显得力不从心。但《电子产品工艺(第2版)》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讲解基本原理时,那种深入骨髓的逻辑推导和对物理化学基础的回归,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在讨论可靠性测试部分,它没有简单罗列MIL-STD或IPC标准,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解释“为什么”这些测试方法被设计成现在的样子,这些测试背后的失效模式和加速因子是如何建立的。这使得读者在面对新的、尚未被标准化的产品类型时,也能凭借书中提供的基本逻辑框架,自己设计出合理的验证方案。更难得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和索引做得极为人性化,即使内容庞杂,需要快速查找特定工艺参数时,也能迅速定位,这一点对于争分夺秒的研发部门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