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网络反恐大策略:如何应对网络恐怖主义 | 作者 | 盘冠员 章德彪 |
| 定价 | 98.00元 | 出版社 | 时事出版社 |
| ISBN | 9787519500511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盘冠员,男,中国人民大学网络犯罪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著作:《*公安派出所民警工作手册》(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图解立案证据定罪量刑标准与法律适用(4册)》(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全新执法办案重点难点细节问题操作实务(4册)》(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图表速查立案追诉标准与定罪量刑证据规范(6册)》(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 --------------------------- 章德彪,男,现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从事政治理论和国际问题的教学科研工作。 |
| 目录 | |
| 章�M�络恐怖主义的定义/第二章�M�络恐怖主义的主体/ |
| 编辑推荐 | |
| 本书系*本全面系统介绍网络恐怖主义原理、现状、趋势、问题及其实务对策的专业性著作。全书系统全面、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可读性和实用性较强,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
| 文摘 | |
| 序言 | |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仿佛站在了全球信息战的制高点俯瞰全局。它没有将重点放在某一个具体的黑客组织或某一次著名的网络攻击事件的细节复盘上,而是着力于构建一个能够应对“未知威胁”的通用框架。它关于“弹性恢复能力”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它强调的不是如何做到永不被攻击,而是如何在攻击发生后,能够迅速恢复核心功能,并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是一种非常务实且成熟的安全观。在国际法层面,作者对现行国际法在网络空间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性分析,并提出了适应数字时代特性的新原则构想。整本书读下来,给人一种“大而不散,精而深远”的感觉,它要求读者跳出日常的琐碎技术问题,去思考如何重塑我们数字世界的治理结构,以迎接一个不可避免的网络化冲突时代。它无疑是网络安全和国际关系领域近年来不可多得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风险地图”。我之前总感觉网络恐怖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难以捉摸的幽灵,但读完后,我发现作者已经将这些潜在的攻击路径和威胁载体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类和预判。比如,书中对“深度伪造技术在虚假信息战中的战略应用”这一块的论述,精准地预测了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的认知战新阶段,并提前部署了相应的反制策略框架。这种先知先觉的分析能力,让我对未来几年网络安全的挑战有了更清晰的心理准备。此外,本书在探讨技术应对时,保持了一种审慎的态度,没有盲目推崇任何单一技术为万能解药,而是强调了技术、法律、社会心理干预三者协同作用的重要性。我特别喜欢它对“信息茧房”和“极端化内容传播算法”之间相互作用的剖析,这让我意识到,对付网络恐怖主义,首先要解决的是信息生态环境的健康问题,这远比单纯的网络渗透测试要复杂得多。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它探讨的那些宏观层面的应对策略,完全跳脱了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那种碎片化的网络安全新闻。我一直觉得,面对网络恐怖主义这种复杂的全球性威胁,仅仅依靠技术层面的修补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显然也持有同样的观点。它深入剖析了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冲突如何渗透到数字领域,并催生出新的威胁形态。作者对于国际合作机制的建构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在信息共享和联合情报分析方面,提出了许多极具操作性的框架建议,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其中关于“数字主权与全球协作的张力”这一章节,它毫不回避地指出了各国在利益权衡下,如何在统一战线和自身利益间摇摆,这种对现实政治的清醒认知,让这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力量感。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打补丁的技术手册,而是一部引导政策制定者和战略思考者提升格局的案头书。读完后,我对网络安全不再仅仅停留在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这一切。这种思维上的跃迁,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价值。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非常扎实的研究功底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它没有被那些花哨的黑客故事或耸人听闻的标题党所吸引,而是沉下心来,从历史的脉络和演变的逻辑来梳理网络恐怖主义的“生命周期”。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网络威胁特征,比如早期的宣传散播,到中期的基础设施破坏尝试,再到如今的身份窃取与金融渗透,作者都提供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我尤其欣赏它在方法论上的细致区分,比如它如何将“国家支持的网络间谍活动”与“意识形态驱动的网络极端主义活动”进行清晰的界定和区分,这对理解不同行为主体的动机至关重要。在法律和伦理的探讨上,这本书也展现了极大的深度,探讨了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过程中,如何平衡公民隐私权与国家安全需求的边界,这部分内容在当前数据监控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紧迫和现实。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网络安全领域“为什么会这样”而非仅仅“怎么做”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好的研究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尽管主题严肃且专业性强,但它成功地避免了枯燥的学术腔调。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概念用生动的比喻和清晰的结构图呈现出来,使得即便是对信息战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义。我感觉作者的笔触是带着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在书写,仿佛在催促我们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其中关于“预防性防御架构”的章节,简直就是一份行动指南,它详细描述了从基础网络卫生到建立全社会韧性(Societal Resilience)的渐进步骤。例如,它强调了教育系统在识别早期激进化迹象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私营部门在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中的不可替代性。这种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与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相结合的理念,构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防御体系。读到后面,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组织应对力量”的顿悟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安全治理的想象空间。它不仅仅是理论探讨,更是对现有体制的一种高效能的优化建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