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中國科技發展研究報告 | 作者 |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 |
| 定價 | 68.00元 | 齣版社 | 科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030271747 | 齣版日期 | 2010-04-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大16開 | 商品重量 | 0.540Kg |
| 內容簡介 | |
| 本報告的主題是金融危機、技術創新與産業升級。報告圍繞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的起源及創新的關係作瞭深入的分析。報告解剖瞭美國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並對我國及地方如何應對這場危機作瞭分析。然後,報告結閤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現實,就如何進行危機後的技術創新能力建設與産業升級提齣瞭看法和政策建議。 此外,報告還對一年以來的若乾熱點問題進行瞭分析,包括戰略新興産業的發展、跨國公司如何應對金融危機、集成電路産業的創新能力建設、創新文化建設等。 本報告可供各級領導乾部、有關決策部門、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以及大專院校的師生參考。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序 前言 篇 科技發展熱點與常規分析 章 培育後危機時代的産業競爭力 1.1 提高産業競爭力的希望和亮點 1.2 傳統産業的調整升級 1.3 培育未來的新興産業 1.4 提高産業競爭力的革命性力量是科技生産力 第二章 金融危機前後研發全球化態勢及其對中國的啓示 2.1 引言與背景 2.2 金融危機前後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變化態勢 2.3 金融危機下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態勢及其影響 2.4 研發全球化的新形勢對中國的啓示與政策建議 第三章 危機後的産業升級與産業振興:以集成電路産業為例 3.1 導言 3.2 中國集成電路産業的發展曆史與目前形勢 3.3 産業的危機形勢與企業的應對 3.4 20世紀80—90年代美國半導體産業應對危機,實現創新與升級的啓示 3.5 中國集成電路産業應對危機的建議 3.6 結論 第四章 全球化條件下中國光伏産業的追趕與創新 4.1 引言 4.2 中國光伏産業發展狀況分析 4.3 應用新興産業追趕模型對中國光伏産業追趕的分析 第五章 關於創新文化及其培育的幾點思考 5.1 文化與創新文化 5.2 創新文化的構成要素 5.3 關於創新文化培育 第六章 中國博士後製度與高層次創新人纔培養 6.1 1996~2005年博士後發展基本情況 6.2 調查的基本情況 6.3 博士後人纔的基本狀況 6.4 博士後階段創新能力提升調查 6.5 博士後科研成果及參與課題情況 6.6 結論與啓示 6.7 政策建議 第七章 世界製造中心與技術創新中心變遷的曆史分析 7.1 英國:個世界製造中心與技術創新中心(1760—1870年) 7.2 德國:第二個世界製造中心與技術創新中心(1870~1913年) 7.3 美國:第三個世界製造中心與技術創新中心(1870年至今) 7.4 日本:第四個世界製造中心與技術創新中心(1960~1990年) 第二篇 金融危機、世界工廠與世界創新中心 第—章 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原因 1.1 國際金融危機的演變過程 1.2 經濟視角下爆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分析 1.3 結語 第二章 技術創新與經濟長周期 2.1 經濟周期的含義及劃分 2.2 技術創新周期與經濟長周期的關係 2.3 技術創新影響經濟周期的作用機製 2.4 科技進步與真實經濟周期理論 2.5 結語 第三章 科技創新視角下的美國金融危機分析 3.1 美國科技創新與經濟周期變化 3.2 ICT創新、美國“新經濟”與經濟周期 3.3 創新趨緩是導緻經濟收縮和醞釀金融危機風險深層次原因之一 3.4 小結 第四章 主要經濟體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及對中國科技創新的啓示 4.1 主要經濟體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采取的措施 4.2 主要經濟體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措施的特點 4.3 美國的國傢創新戰略:促進可持續增長和提供優良的工作機會 4.4 發達國傢創新投資政策調整對中國的啓示 第五章 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創新中心 5.1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 5.2 世界創新中心演變的規律分析 5.3 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和創新中心的條件和機遇 第六章 危機前後中國的自主創新之路 6.1 自主創新:中國走嚮創新型國傢和世界創新中心的戰略 6.2 在自主創新政策中的作用 6.3 金融危機後的創新政策 6.4 結論 第七章 東部地區應對金融危機的産業政策調整分析 7.1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區域差異 7.2 金融危機對東部産業影響的具體分析 7.3 東部地區應對金融危機的産業政策 7.4 政策的總體思路與實施效果 第八章 西部地區應對金融危機的産業政策調整分析 8.1 金融危機對西部産業發展的總體影響 8.2 金融危機對西部産業的具體影響分析 8.3 西部地區應對金融危機的産業政策 第九章 中國成為世界創新中心的建議 9.1 應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積極作用 9.2 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發揮科技創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積極作用 9.3 調整齣口結構,促進産業升級 9.4 適度發揮市場清潔功能,促進技術水平提升和結構調整 9.5 組織和支持研發新興戰略性技術,搶占未來競爭製高點 9.6 大幅度加強基礎研究 9.7 通過製度創新,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利益激勵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敘事結構相當紮實,邏輯鏈條非常清晰,從國傢層麵的戰略部署,逐層遞進到具體的技術領域發展態ட்ட勢,再到對區域創新的橫嚮比較,整個框架搭建得如同精密的鍾錶結構。我之前讀過一些同類型的研究,常常在不同章節間感到跳躍和脫節,但這份報告似乎有意識地在各個模塊之間建立起瞭明確的關聯性。比如,它將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放在瞭全球供應鏈重塑的大背景下來討論,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國內的補貼政策。這種係統性的思維,使得報告的結論更具說服力。當然,我也注意到某些新興技術領域(比如生物計算)的分析篇幅相對較短,這可能反映瞭數據獲取的難度,或者說,這部分內容可能需要未來的更新來進一步充實。總而言之,對於需要快速建立對中國科技發展全景圖的政策製定者或行業觀察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可靠的、結構化的知識框架。它不是一本讀完就丟的書,更像是一份可以隨時翻閱的“狀態指南”。
評分讀完前幾章的緒論部分,我感覺作者團隊在宏觀視野的把控上非常老練。他們沒有陷入那種自嗨式的贊美或過於悲觀的批判,而是采取瞭一種冷靜的、近乎“體檢報告”的口吻來審視整個科技生態。尤其是在對“人纔高地”建設的分析部分,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地比較人纔引進數量,而是深入探討瞭人纔“留得住、用得好”的土壤環境問題。我個人對這部分解讀深有共鳴,因為科技進步的本質是個體智慧的匯聚與激發,僵化的考核製度和層層疊疊的行政乾預,纔是扼殺創新的隱形殺手。我期待後續章節能拿齣更具穿透力的案例研究,比如對比一下不同省市在吸引和留住頂尖科學傢方麵的差異化策略,以及這些策略背後的深層邏輯。如果報告能提供一些微觀層麵的“最佳實踐”樣本,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在政策的細微之處,是如何導嚮最終的效率或低效的,那這本書的閱讀價值就會實現質的飛躍。那種充滿乾貨的分析,遠比空泛的口號更有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質感,封麵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閤燙金的字體,一看就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通俗讀物,而是沉甸甸的學術研究成果。我剛拿到手的時候,那種紙張散發齣來的油墨香氣,讓人立刻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之前涉獵過一些關於國傢戰略層麵的宏觀分析,但大多側重於經濟指標的羅列,缺乏對科技創新體係內部運行機製的深入剖析。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基礎研究投入與應用轉化之間瓶頸的探討,特彆是對於那些長期、高風險項目的政策支持模式,這纔是決定一個國傢科技“硬實力”的關鍵所在。我特彆關注報告中對跨部門協作效率的評估,因為在實際操作中,科研管理體製的碎片化往往比技術本身的難度更讓人頭疼。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基於數據的、可操作性的體製改革建議,那它的價值就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真正能指導實踐瞭。我對引用的文獻和數據來源的嚴謹性也持保留觀察態度,畢竟這類報告的生命力在於其客觀性和前瞻性。希望它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當前中國科技發展中的一些結構性難題。
評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評估“卡脖子”技術時,沒有采用那種煽動性的語言,而是非常剋製地列齣瞭關鍵技術環節的成熟度麯綫和國際依存度數據。這種基於數據的冷靜分析,反而比情緒化的錶達更能讓人感到震撼。它清晰地勾勒齣瞭中國在核心零部件、高端製造設備以及基礎軟件等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的真實差距。我個人認為,認清差距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而這本書做得非常到位。我希望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能看到更細緻的“破局”路徑設計,不僅僅是宏觀的資金投入,更希望看到針對特定技術生態的培育方案。例如,如何通過政府采購、標準製定等市場化手段,扶持國內尚未成熟的供應商進入供應鏈體係,逐步實現替代。這本書成功地營造瞭一種“既不恐慌,也不自滿”的專業氛圍,非常適閤那些需要在信息噪音中尋找真實信號的專業人士閱讀。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講,這本書的排版和圖錶設計水準很高,這對於理解復雜的數據模型和趨勢預測至關重要。很多報告為瞭追求篇幅,會把圖錶做得密密麻麻,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報告在信息密度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那些用清晰的色塊和坐標軸展示的年度研發投入産齣效率對比圖,一下子就把復雜的問題可視化瞭。我特彆喜歡它對“科技倫理與社會治理”這一塊的關注,這往往是硬核科技報告容易忽略的軟性約束。在全球數據安全和人工智能治理日益成為焦點的大背景下,報告對相關風險的預判和對法律框架的建設建議,展現瞭作者團隊的遠見卓識。它提醒我們,科技的發展不應是失控的野馬,必須被置於審慎的社會規範之下。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難得的、將技術硬實力與製度軟實力並重考察的視角,是近年來我讀到的最有深度的行業觀察報告之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