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 作者 |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030271747 | 出版日期 | 2010-04-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大16开 | 商品重量 | 0.540Kg |
| 内容简介 | |
| 本报告的主题是金融危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报告围绕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起源及创新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报告解剖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并对我国及地方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作了分析。然后,报告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实,就如何进行危机后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与产业升级提出了看法和政策建议。 此外,报告还对一年以来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跨国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 本报告可供各级领导干部、有关决策部门、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序 前言 篇 科技发展热点与常规分析 章 培育后危机时代的产业竞争力 1.1 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希望和亮点 1.2 传统产业的调整升级 1.3 培育未来的新兴产业 1.4 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革命性力量是科技生产力 第二章 金融危机前后研发全球化态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2.1 引言与背景 2.2 金融危机前后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变化态势 2.3 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态势及其影响 2.4 研发全球化的新形势对中国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第三章 危机后的产业升级与产业振兴: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 3.1 导言 3.2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目前形势 3.3 产业的危机形势与企业的应对 3.4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半导体产业应对危机,实现创新与升级的启示 3.5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应对危机的建议 3.6 结论 第四章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光伏产业的追赶与创新 4.1 引言 4.2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4.3 应用新兴产业追赶模型对中国光伏产业追赶的分析 第五章 关于创新文化及其培育的几点思考 5.1 文化与创新文化 5.2 创新文化的构成要素 5.3 关于创新文化培育 第六章 中国博士后制度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6.1 1996~2005年博士后发展基本情况 6.2 调查的基本情况 6.3 博士后人才的基本状况 6.4 博士后阶段创新能力提升调查 6.5 博士后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情况 6.6 结论与启示 6.7 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变迁的历史分析 7.1 英国: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1760—1870年) 7.2 德国:第二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1870~1913年) 7.3 美国:第三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1870年至今) 7.4 日本:第四个世界制造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1960~1990年) 第二篇 金融危机、世界工厂与世界创新中心 第—章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1.1 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 1.2 经济视角下爆发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1.3 结语 第二章 技术创新与经济长周期 2.1 经济周期的含义及划分 2.2 技术创新周期与经济长周期的关系 2.3 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周期的作用机制 2.4 科技进步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2.5 结语 第三章 科技创新视角下的美国金融危机分析 3.1 美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周期变化 3.2 ICT创新、美国“新经济”与经济周期 3.3 创新趋缓是导致经济收缩和酝酿金融危机风险深层次原因之一 3.4 小结 第四章 主要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启示 4.1 主要经济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 4.2 主要经济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措施的特点 4.3 美国的国家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 4.4 发达国家创新投资政策调整对中国的启示 第五章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创新中心 5.1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 5.2 世界创新中心演变的规律分析 5.3 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的条件和机遇 第六章 危机前后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 6.1 自主创新: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和世界创新中心的战略 6.2 在自主创新政策中的作用 6.3 金融危机后的创新政策 6.4 结论 第七章 东部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产业政策调整分析 7.1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区域差异 7.2 金融危机对东部产业影响的具体分析 7.3 东部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产业政策 7.4 政策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效果 第八章 西部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产业政策调整分析 8.1 金融危机对西部产业发展的总体影响 8.2 金融危机对西部产业的具体影响分析 8.3 西部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产业政策 第九章 中国成为世界创新中心的建议 9.1 应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 9.2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 9.3 调整出口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9.4 适度发挥市场清洁功能,促进技术水平提升和结构调整 9.5 组织和支持研发新兴战略性技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9.6 大幅度加强基础研究 9.7 通过制度创新,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利益激励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相当扎实,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逐层递进到具体的技术领域发展态ட்ட势,再到对区域创新的横向比较,整个框架搭建得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我之前读过一些同类型的研究,常常在不同章节间感到跳跃和脱节,但这份报告似乎有意识地在各个模块之间建立起了明确的关联性。比如,它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放在了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大背景下来讨论,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国内的补贴政策。这种系统性的思维,使得报告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当然,我也注意到某些新兴技术领域(比如生物计算)的分析篇幅相对较短,这可能反映了数据获取的难度,或者说,这部分内容可能需要未来的更新来进一步充实。总而言之,对于需要快速建立对中国科技发展全景图的政策制定者或行业观察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它不是一本读完就丢的书,更像是一份可以随时翻阅的“状态指南”。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讲,这本书的排版和图表设计水准很高,这对于理解复杂的数据模型和趋势预测至关重要。很多报告为了追求篇幅,会把图表做得密密麻麻,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报告在信息密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那些用清晰的色块和坐标轴展示的年度研发投入产出效率对比图,一下子就把复杂的问题可视化了。我特别喜欢它对“科技伦理与社会治理”这一块的关注,这往往是硬核科技报告容易忽略的软性约束。在全球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治理日益成为焦点的大背景下,报告对相关风险的预判和对法律框架的建设建议,展现了作者团队的远见卓识。它提醒我们,科技的发展不应是失控的野马,必须被置于审慎的社会规范之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将技术硬实力与制度软实力并重考察的视角,是近年来我读到的最有深度的行业观察报告之一。
评分读完前几章的绪论部分,我感觉作者团队在宏观视野的把控上非常老练。他们没有陷入那种自嗨式的赞美或过于悲观的批判,而是采取了一种冷静的、近乎“体检报告”的口吻来审视整个科技生态。尤其是在对“人才高地”建设的分析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地比较人才引进数量,而是深入探讨了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的土壤环境问题。我个人对这部分解读深有共鸣,因为科技进步的本质是个体智慧的汇聚与激发,僵化的考核制度和层层叠叠的行政干预,才是扼杀创新的隐形杀手。我期待后续章节能拿出更具穿透力的案例研究,比如对比一下不同省市在吸引和留住顶尖科学家方面的差异化策略,以及这些策略背后的深层逻辑。如果报告能提供一些微观层面的“最佳实践”样本,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在政策的细微之处,是如何导向最终的效率或低效的,那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就会实现质的飞跃。那种充满干货的分析,远比空泛的口号更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质感,封面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合烫金的字体,一看就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通俗读物,而是沉甸甸的学术研究成果。我刚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散发出来的油墨香气,让人立刻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之前涉猎过一些关于国家战略层面的宏观分析,但大多侧重于经济指标的罗列,缺乏对科技创新体系内部运行机制的深入剖析。我希望能从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基础研究投入与应用转化之间瓶颈的探讨,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高风险项目的政策支持模式,这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科技“硬实力”的关键所在。我特别关注报告中对跨部门协作效率的评估,因为在实际操作中,科研管理体制的碎片化往往比技术本身的难度更让人头疼。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基于数据的、可操作性的体制改革建议,那它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能指导实践了。我对引用的文献和数据来源的严谨性也持保留观察态度,毕竟这类报告的生命力在于其客观性和前瞻性。希望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当前中国科技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难题。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评估“卡脖子”技术时,没有采用那种煽动性的语言,而是非常克制地列出了关键技术环节的成熟度曲线和国际依存度数据。这种基于数据的冷静分析,反而比情绪化的表达更能让人感到震撼。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在核心零部件、高端制造设备以及基础软件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真实差距。我个人认为,认清差距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这本书做得非常到位。我希望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能看到更细致的“破局”路径设计,不仅仅是宏观的资金投入,更希望看到针对特定技术生态的培育方案。例如,如何通过政府采购、标准制定等市场化手段,扶持国内尚未成熟的供应商进入供应链体系,逐步实现替代。这本书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不恐慌,也不自满”的专业氛围,非常适合那些需要在信息噪音中寻找真实信号的专业人士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