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PIC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彭树生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1210613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本套教材在国家规划教材的基础上,按照“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进行全面更新,以适应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并特别注意教材的可读性和可用性,为任课教师提供各种教学服务(包括教学电子课件、教学指导材料、习题解答和实验指导等)。
本书以美国Microchip公司的PIC16F87X系列单片机为主线,详细介绍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端口的扩展技术。全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PIC16F87X系列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寄存器及存储器模块、模块功能、指令系统及汇编程序设计、端口功能扩展、定时器/计数器及CCP的应用技术、A/D转换和D/A转换的扩展技术、LED/LCD显示的扩展技术及键盘的扩展技术等。内容系统全面,每章配有思考题。
本书内容丰富而实用,通俗易懂,书中列举并分析了大量的应用实例,可作为高校相关专业专科、本科或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科研和生产技术人员的培训用书或参考用书。
章 绪论
1.1 单片机的发展
1.2 单片机的类别
1.3 PIC系列单片机的种类与特点
第2章 PIC16F87X系列单片机
2.1 概述
2.2 内部功能及时序
2.2.1 内部组成
2.2.2 时序图和指令周期
2.2.3 指令流
2.3 引脚功能
2.3.1 电源引脚和地引脚
2.3.2 振荡器输入/输出引脚
2.3.3 主复位信号引脚
2.3.4 端口/功能引脚
2.4 存储器组织
2.4.1 程序存储器
2.4.2 数据存储器
2.5 数据E2PROM和闪存组织
2.5.1 寄存器EECON1和EECON
2.5.2 E2PROM数据存储器的读/写操作
2.5.3 Flash程序存储器的读/写操作
2.5.4 写校验与写保护
2.6 振荡电路
2.6.1 振荡方式
2.6.2 晶体振荡器/陶瓷振荡器
2.6.3 外部晶体振荡器电路
2.6.4 RC振荡电路
2.7 复位电路与复位状态
2.8 I/O端口
2.8.1 端口A和它的方向寄存器
2.8.2 端口B和它的方向寄存器
2.8.3 端口C和它的方向寄存器
2.8.4 端口D和它的方向寄存器
2.8.5 端口E和它的方向寄存器
2.8.6 并行从动端口
2.9 中断组织
2.9.1 中断源
2.9.2 中断的控制
2.9.3 中断现场的保护
2.10 看门狗电路
2.11 低功耗设置(休眠模式)
2.11.1 进入休眠(SLEEP)省电方式
2.11.2 CPU从休眠状态唤醒
2.11.3 中断唤醒状态
2.12 在线串行编程与调试功能
2.12.1 在线调试
2.12.2 在线串行编程
思考题
第3章 PIC16F87X系列单片机模块功能
3.1 定时器/计数器组织
3.1.1 定时器/计数器0(TIMER0)
3.1.2 定时器/计数器1(TIMER1)
3.1.3 定时器/计数器2(TIMER2)
3.2 CCP(捕捉/比较/PWM)组织
3.2.1 捕捉(Capture)工作方式
3.2.2 比较(Compare)工作方式
3.2.3 脉宽调制(PWM)工作方式
3.3 A/D转换模块
3.3.1 概述
3.3.2 A/D采集要求
3.3.3 A/D转换时钟选择
3.3.4 模拟输入引脚设置
3.3.5 正常A/D转换
3.3.6 睡眠A/D转换
3.3.7 复位对A/D转换的影响
3.3.8 A/D精度和误差
3.4 MSSP模块
3.4.1 概述
3.4.2 SPI工作方式
3.4.3 I2C工作方式
3.5 USART模块
3.5.1 概述
3.5.2 USART波特率发生器(BRG)
3.5.3 USART异步工作方式
3.5.4 USART同步主控模式
3.5.5 USART同步从动模式
思考题
第4章 PIC系列单片机指令系统与程序设计
4.1 PIC系列单片机指令系统的分类及说明
4.1.1 指令系统分类
4.1.2 指令描述符号说明
4.1.3 指令速查表
4.2 指令功能
4.2.1 面向字节的文件寄存器操作类指令
4.2.2 面向位的文件寄存器操作类指令
4.2.3 面向立即数和控制操作类指令
4.3 汇编语言程序的基本格式
4.3.1 标号
4.3.2 操作码
4.3.3 操作数
4.3.4 注释
4.3.5 常用的伪指令
4.4 汇编语言程序结构化设计
4.4.1 顺序结构
4.4.2 循环结构
4.4.3 分支结构
4.5 程序设计范例
4.5.1 程序清单及说明
4.5.2 汇编与调试
思考题
第5章 PIC16F87X系列单片机端口功能与扩展
5.1 概述
5.2 I/O的功能与应用
5.2.1 端口A的功能与应用
5.2.2 端口B的功能与应用
5.2.3 端口C的功能与应用
5.2.4 端口D的功能与应用
5.2.5 端口E的功能与应用
5.3 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5.3.1 概述
5.3.2 并行总线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5.3.3 I2C总线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5.3.4 SPI总线数据存储器的扩展
5.4 异步串行通信接口的扩展
5.4.1 概述
5.4.2 RS—232—C标准
5.4.3 硬件实现方法与电路
5.4.4 通信程序的设计
5.5 外中断功能
5.5.1 PIC单片机中断的“级”
5.5.2 RB0/INT外中断
5.5.3 端口B状态变化的中断
思考题
第6章 PIC单片机定时器/计数器与CCP的应用
6.1 概述
6.2 定时器/计数器的控制与应用
6.2.1 定时器/计数器TIMER
6.2.2 定时器/计数器TIMER
6.2.3 定时器/计数器TIMER
6.3 CCP的应用
6.3.1 输入捕捉工作模式的应用
6.3.2 输出比较工作模式的应用
6.3.3 PWM工作模式的应用
思考题
第7章 PIC单片机的A/D和D/A技术
7.1 概述
7.2 A/D转换技术
7.2.1 片上A/D转换技术
7.2.2 片外A/D转换的扩展
7.3 D/A转换技术
7.3.1 串行总线D/A转换扩展
7.3.2 并行总线D/A转换扩展
思考题
第8章 PIC单片机的显示技术与键盘扩展
8.1 概述
8.2 LED的驱动与显示
8.2.1 LED的驱动
8.2.2 LED数码管的驱动与显示
8.2.3 多位LED数码管的驱动与显示
8.2.4 LED点阵的驱动与显示
8.3 LCD的驱动与显示
8.3.1 段式LCD的驱动
8.3.2 点阵LCD的驱动
8.4 键盘的扩展
8.4.1 独立键盘的扩展
8.4.2 键盘阵的扩展
8.5 LED显示与键盘的复合扩展
8.5.1 MAX6955的功能与特性
8.5.2 MAX6955的控制
8.5.3 应用扩展电路
思考题
附录A PIC16F877的头文件
参考文献
从内容涵盖的广度来看,这本书确实野心勃勃,试图囊括从最基础的I/O操作到复杂的通信协议栈。这种试图“大而全”的努力值得肯定,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显著的问题:深度上的平均化。当涉及到诸如SPI、I2C这类主流的串行通信接口时,书中给出的驱动代码片段总是显得有些简略和通用化,似乎是为了适配各种PIC型号而采取的保守策略。我尝试将书中提供的基础SPI读写代码移植到一个特定的项目环境时,遇到了大量的时序问题,这涉及到芯片的片选信号时序和时钟极性设置的微小差异,而这些细节在书中仅仅是一笔带过,或者被归入了“读者自查”的范畴。这让我感觉,如果我手上的芯片手册和这本书的描述略有出入,那么我将陷入漫长的调试黑洞。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对“PIC”这个平台概念的整体介绍,而不是专注于某一具体系列(比如PIC16F或PIC18F)的深度优化,对于需要快速解决特定硬件难题的工程师来说,这种面面俱到的叙述方式,反而降低了其作为“技术利器”的效能。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技术书籍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构建问题解决框架的过程。在这本关于PIC原理的书籍中,我发现作者在讲解错误处理和异常机制时,显得相对保守和理想化。书中展示的那些“完美运行”的程序流程,很少涉及到在真实工业环境中几乎必然发生的外部干扰、电源瞬变或者存储器溢出的情况。例如,当讲解到EEPROM写入操作时,书中强调了擦除和写入的顺序,但对于写入失败后如何通过读取校验来确认数据完整性,或者在写入过程中意外断电后系统状态的恢复机制,这些“防御性编程”的关键环节,却被一带而过。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使得理论讲解显得干净利落,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读者应对复杂工程挑战的能力。一本优秀的实践导向的技术书籍,应当教会读者如何“预测失败”并构建健壮的系统,而不仅仅是展示“成功运行”的代码路径。这本书的这种侧重,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份严格的学术论述,而非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留下的“防坑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坦白说,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在如今这个高清屏幕和矢量图主导的时代,书中那些略显粗糙的电路原理图和时序图,给我的阅读体验打了不少折扣。很多关键的信号波形图,特别是关于异步通信(如UART)的起始位和停止位时序,由于分辨率的限制,那些微妙的高低电平转换边界显得模糊不清,这对于初学者辨识波特率和采样点的设置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引用的开发环境和编译器版本似乎也有些滞后。当我尝试用最新版本的IDE来编译书中提供的那些看似基础的示例代码时,频繁地遇到了兼容性警告和一些已经被弃用的函数调用错误。这迫使我花费大量精力去“翻译”这些过时的代码片段,而不是直接应用于我现有的、维护更现代的嵌入式系统。技术书籍,特别是涉及到软件和硬件结合的领域,时效性至关重要,如果工具链的落后成为阅读障碍,那么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自然会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个历史文献而非当下的操作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毋庸置疑,它对于存储器结构、指令集架构的剖析达到了教科书级别,那种严谨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值得称赞。特别是讲解到那些底层硬件寄存器的位操作时,作者的文字精准得像手术刀一样,直指核心。但是,这种极致的精准性似乎是以牺牲实用性和趣味性为代价的。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硬件初始化流程,感觉自己更像是在背诵一本古老的硬件规范,而不是学习一门可以创造实际产品的技术。举个例子,书中对于ADC模块的讲解,虽然详尽地列出了每一个控制寄存器的位定义及其作用,却鲜有关于如何根据不同的传感器特性(比如光敏电阻的线性度问题,或者热敏电阻的非线性补偿)来优化采样率和精度的实战讨论。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电源管理、低功耗设计在实际项目中是如何权衡取舍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陈述上。这种缺乏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倾向,使得这本书在激发读者的动手热情方面略显不足,它更适合作为考研的理论复习资料,而非工程师案头的快速查询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工业美学的典范,那种深沉的藏蓝配上清晰的白色字体,透露出一种技术权威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内含的硬核知识量。我抱着极大的期待打开了它,希望能在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寄存器定义中找到通往微控制器世界的钥匙。然而,当我翻阅到关于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章节时,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过于跳跃,仿佛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深厚的嵌入式背景知识。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那些关于任务调度、信号量和消息队列的讲解,就像是直接把一本高级算法分析的书籍放在我面前,虽然理论上很完备,但缺乏足够的、手把手的代码示例来辅助理解其在实际的8051内核上的具体实现差异。特别是当涉及到中断服务程序的编写时,那种“你懂的”的表达方式,让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去查阅其他更基础的资料来填补认知上的空缺。整本书的排版虽然工整,但在关键概念的强调上略显不足,很多重要的公式和参数设置如果没有自己动手抄写一遍,很容易在后续的阅读中被遗忘,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带着我一步步搭建复杂系统的向导,而不是一本精炼的参考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