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走進中國的世界遺産
定價:29.00元
售價:20.3元,便宜8.7元,摺扣70
作者:李靜,劉皓,王宏偉
齣版社:山東友誼
齣版日期:2006-04-01
ISBN:97878064286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這本《走進中國的世界遺産》將中國目前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31處自然與文化遺産和4處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科學分類和閤理安排,並精心組織編輯而成。全書內容翔實、知識豐富,重點突齣、主次分明,圖文並茂、雅俗共賞,全麵深入地展現瞭中國世界遺産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二者的結閤之美。為瞭方便讀者,每處遺産的正文中,還穿插瞭具有指導性和實用性的旅遊指南。
中國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是祖國錦綉山河的縮影,國土景觀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國傢文明形象的標誌和驕傲,讓我們共同走近她,關心她,愛護她,使她更加美麗,更加迷人,把這過去留給我們的珍貴禮物盡可能完美地獻給未來。
目錄
自然遺産
武陵源——擴大的盆景 縮小的世界
九寨溝——美麗的童話世界
黃龍——韆層碧水 人間瑤池
三江並流——世界罕見奇觀
文化遺産
長城——人類曆史上的軍事工程
明清皇宮——古代帝王宮殿建築伯瑰寶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誼華的地下宮殿
敦煌莫高窟——佛教藝術的寶庫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中國猿人之傢
布達拉宮——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中國皇傢園林藝術的典範
麯阜孔廟、孔府、孔林——韆年禮樂歸東魯 萬古衣冠拜素王
武當山古建築群——道教建築與自然風光的完美結閤
麗江古城——神仙遺忘在人間的城郭
平遙古城——明清建築藝術的曆史博物館
蘇州古典園林——萬裏湖山入名園
頤和園——皇傢園林藝術博物館
天壇——中國精美的皇傢壇廟建築群
大足石刻——集“三教”造像之大成的石刻之鄉
青城山一都江堰——幽甲天下的教洞天和鎮川之寶、富蜀之源
龍門石窟——輝煌的洞窟藝術
明清皇傢陵寢——中國皇傢喪葬藝術的傑作
安徽古村落——中國畫裏鄉村 桃花源裏人傢
雲岡石窟——石刻藝術的傑齣代錶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浮齣曆史長河的燦爛文明經典
澳門曆史城區——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建築藝術
自然與文化雙遺産
泰山——五嶽獨尊
黃山——天下奇山
峨嵋山及樂山大佛——佛國仙山與世界大佛
武夷山——奇秀甲天下 清幽絕世間
世界文化景觀
廬山——雄奇秀險的宗教薈萃之地
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産
昆麯——百戲之祖
古琴——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東方音樂明珠
濛古族長調民歌——我國與外國聯閤申報並通過的項目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坦白說,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輕鬆的旅遊指南,但這本書的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想,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觀”的哲學探討。作者擅長設置精妙的對比,比如將秦漢的磅礴氣勢與宋代文人的清雅內斂並置,讓讀者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審美趣味中穿梭。這種強烈的對比,不是為瞭批判或贊美,而是為瞭展現中華文明在麵對“永恒”這一命題時,所展現齣的驚人的適應性和多樣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某一處古代防禦工事時,他沒有停留在軍事層麵的分析,而是深入探討瞭築牆者們的“安全焦慮”和“社群構建”的心理需求,將建築行為提升到瞭人類生存本能的高度。這種將物質遺存與深層心理學相結閤的解讀方式,讓原本冰冷的磚石材料煥發齣人性的溫度。它迫使我跳齣“看風景”的心態,轉而思考:我們為什麼要建造?我們建造的究竟是什麼?
評分這部作品給我的震撼,是那種從心底裏升騰起來的,關於一個古老文明如何與現代世界對話的深刻反思。它並非那種教科書式的、羅列著年代和帝王的沉悶敘事,反而是通過一係列極其細膩的側寫,將我們帶入到那些曆史遺跡所散發齣的獨特“氣場”之中。作者的筆觸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考古學傢,他挖掘的不僅是地下的文物,更是埋藏在中國人集體潛意識裏的集體記憶和信仰體係。我尤其欣賞他描述那些宏偉建築群時所采用的意象——那些石塊、木梁,仿佛都在無聲地訴說著“天人閤一”的哲學理念。他沒有直接闡述這個概念有多麼高深,而是讓你在閱讀時,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比如,他對某處山水畫捲般園林的描繪,幾乎讓我能聞到空氣中濕潤的泥土和鬆針的味道。這種將曆史的厚重感與感官的細膩體驗完美結閤的能力,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瞭一種沉浸式的文化朝聖。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珍視的很多生活美學,其根源都深植於這些被時間精心雕琢的角落。
評分我通常對曆史題材的書籍保持一種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它們會落入“浪漫化”的窠臼,把曆史美化得不食人間煙火。但這部作品的精彩之處在於,它極其坦誠地揭示瞭這些輝煌背後的“代價”與“掙紮”。它沒有迴避那些被權力更迭和自然災害所帶來的斷裂和痛苦。作者用非常剋製的筆墨,勾勒齣不同時期普通勞動者在建造這些偉大奇跡時所付齣的艱辛,那種將個人意誌消融在集體宏大敘事中的無奈與奉獻,讀來令人動容。這種不迴避矛盾、不粉飾曆史的批判性視角,使得整部作品的立意更為堅實可靠。它不再僅僅是贊美,而是一種深刻的理解——理解這些遺産是如何在無數次的破壞與重建中,頑強地“活”到瞭今天。這本書教會我,真正的敬畏,是建立在對曆史的全部認知之上的,包括它的光榮與陰影。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極其富有畫麵感和音樂性,簡直就是一場文字的交響樂。作者的遣詞造句,常常帶著一種古典詩詞的韻律,讀起來有一種天然的愉悅感,仿佛是透過一層打磨光滑的琥珀在觀察曆史。尤其是在描述那些自然與人工景觀融閤得天衣無縫的地方時,文字的流動性達到瞭極緻。他描繪的景象是如此鮮活,讓人感覺自己正站在那個曆史的現場,甚至能感受到光綫摺射在古老飛簷上的角度。更難得的是,這種華麗並不流於空洞,它總是精確地服務於錶達核心觀點。例如,在描述某一處古代祭祀場所時,他用瞭大量關於“迴聲”和“寂靜”的描寫,成功地營造齣一種神聖的、令人敬畏的氛圍,讓你明白,在那個時代,人與“神”的溝通渠道是何等具體而莊嚴。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對美的最高緻敬。
評分讀完全書,我感覺自己完成瞭一次橫跨數韆年的精神漫遊,但這種漫遊並不是走馬觀花,而是帶著強烈的“在場感”。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對於“地方性知識”的尊重與呈現。它沒有試圖用一個宏大的、西方的曆史框架來套用中國的復雜現實,而是非常謙遜地蹲下身子,去聆聽那些偏遠角落裏,那些手藝人、老農、甚至寺廟僧侶口中流傳下來的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往往是官方史書裏一筆帶過,卻蘊含著最鮮活的生命力。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某個偏遠古鎮的描寫,作者筆下的小鎮似乎擁有自己的呼吸和心跳,那裏的每一塊青石闆都記錄著商賈的喧囂和離彆的淚水。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遺産”二字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看得見的物質存在,更是流動的、不斷被詮釋的文化血脈。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傢鄉那些被忽略的角落,思考“記憶的重量”究竟該如何被傳承下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