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经典:孟子典藏(彩图版)

传世经典:孟子典藏(彩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韬 著
图书标签:
  • 孟子
  • 先秦
  • 儒家
  • 经典
  • 国学
  • 文化
  • 历史
  • 彩图
  • 传世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16037
商品编码:29728276356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传世经典:孟子典藏(彩图版)

定价:69.00元

作者:方韬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50216037

字数:

页码:44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62kg

编辑推荐


全彩四色印刷精装版《孟子精华》,带您感悟儒者的良心——孟子的大丈夫心路。人心的善,人生的浩然之气,反观内心的思维,大丈夫的气度,这是孟子带给现代人的别样智慧。久已湮没的智慧光芒在这里绽放,激情滂湃的人生体验在这里激荡,通俗的解读是要告诉现代人一个真实的孟子。孟子的精华,就是带给现代人难以遏制的进取力,一如既往的正能量。

内容提要


《传世经典:孟子典藏(彩图版)》是“传世经典”中的一种,本书以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朱熹的《孟子集注》和清代焦循《孟子正义》为蓝本,博采众长,汇编诸家注释编撰而成。在集注的基础上,对原文再加以注释、翻译和解读并重。其中注释以简约浅白为主,不作学理考究。译文尽可能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追求自然流畅、通顺可读。解读是本书的亮点,注重挖掘《孟子》一书在当代的人文价值,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生发出对当前世界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指向。

目录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作者介绍


文摘


梁惠王上
  现在通行的《孟子》或许是由东汉学者赵岐所编订。他在设定标题时非常随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涵义。本篇所论分为七章,主要是孟子游说各国君主时的对话,集中讨论了执政者所应具有的品格和智慧。孟子详细说明了自己以“仁义”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以及这一理念得以展开的治国方略,而其淑世情怀也熔铸其中,非常令人感动。
  孟子见梁惠王。
  赵岐曰:孟子适梁,魏惠王礼请,孟子见之。
  朱熹曰:梁惠王,魏侯茔也。都大梁,僭称王,谥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梁。”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赵岐曰:曰,辞也。叟,长老之称,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之魏,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此亦将有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朱熹曰:叟,长老之称。王所谓利,盖富国强兵之类。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赵岐曰:孟子知王欲以富国强兵为利,故曰:王何以利为名乎?亦有仁义之道可以为名。以利为名,则有不利之患矣。因为王陈之。
  朱熹曰: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又乃详言之。后多做此。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赵岐曰:征,取也。从王至庶人,故言上下交争,各欲利其身,必至于篡弑,则国危矣。《论语》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故不欲使王以利为名也。又言交为俱也。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赵岐曰:万乘,兵车万乘,谓天子也。千乘,诸侯也。夷羿之弑夏后,是以千乘取其万乘者也。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赵岐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百乘之家,谓大国之卿,食采邑,有兵车百乘之赋者也,若齐崔、卫甯、晋六卿等,是以其终亦皆弑君,此以百乘取千乘也。上千乘当言国,而言家者,诸侯以国为家,亦以避万乘称,故称家。君臣上下之辞。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赵岐曰:周制:君十卿禄。君食万钟,臣食千钟,亦多,故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赵岐曰:苟,诚也。诚令大臣皆后仁义而先自利,则不篡夺君位,不足自餍饱其欲矣。
  朱熹曰:此言求利之害,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国危,谓将有弒夺之祸。乘,车数也。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弒,下杀上也。餍,足也。言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若又以义为后而以利为先,则不弒其君而尽夺之,其心未肯以为足也。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赵岐曰:仁者亲亲,义者尊尊。人无行仁而遗弃其亲也,无行义而忽后其君长。
  朱熹曰:此言仁义未尝不利,以明上文亦有仁义而已之意也。遗,犹弃也。后,不急也。言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赵岐曰:孟子复申此者,重嗟叹其祸。此章指言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
  程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朱熹曰:此章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徇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缪。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前400~前319),魏武侯的儿子。“惠”是他的谥号。公元前364年,他将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北),所以又被称为梁惠王。
  ②叟:对老年人的尊称。
  ③亦:句首助词,无义。下文“亦有仁义而已矣”中的“亦”则是“但”的意思。
  ④交征:互相夺取。
  ⑤弑:在古代,居于下位的人居于上位的人,称作“弑”。
  ⑥乘:一辆由四匹马拉动的兵车。
  ⑦餍:满足。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想必会使我的国家有所获利?”孟子回答说:“大王为何一开口,就定然要谈到利益呢?我所主张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大王说:‘怎样能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说:‘怎样能使我的家族获利?’士子与普通民众说:‘怎样能使我本人获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谋取利益,国家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请大王试着回想一下春秋以来的历史)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度里,君主的,肯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家族;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度里,君主的,肯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家族。在万乘之中分得千乘,在千乘之中分得百乘,这些家族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的了。但是,倘若将仁义置于脑后而把利益放在前头,那么他们不夺取是不会满足的。(相反)未曾有注重‘仁’的人遗弃他的父母,也未曾有注重‘义’的人怠慢他的君主。因此,大王所应提倡的只能是仁义,为什么要谈利益呢?”
  解读
  面对急功近利、穷兵黩武的梁惠王,孟子却以“仁义”相告,难怪许多人批评他“迂远而阔于事情”,但是仔细思索,不难发现,孟子的思考是清晰而深刻的。何谓仁义?所谓“仁”,就是爱养民众的政治理念;所谓“义”,就是循理治事的社会职责。倘若抛开二者,追求所谓的利益,那么在孟子看来,梁惠王不仅不足以实现他心目中的王图霸业,而且将使他的国家分崩离析。
  首先,对于利益的盲目追逐往往会适得其反。君主或者追求开疆拓土,或者追求长生不老,或者追求的享受,并为此横征暴敛,通过压榨民众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然而,追求利益的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君主的臣民又何尝没有理由去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呢?在这时,民众极力逃避兵役与赋税,官僚极力贪污腐化,还有谁去理会国家的存亡?更何况,倘若对欲望不加限制,那么它就是无穷的。不因既得利益而满足的世家大族,终会走上弑君篡位的道路。
  再者,讲求仁义在实质上会带来利益。假若君主提倡仁义,并以此教化百姓,那么民众必然会奉养自己的父母,捍卫自己的国家,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当每个成员都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时,社会的和谐、国家的昌盛就有了实现的可能,进而这些成员也可从中获得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在这时,作为国家的,君主的功业又怎能说不呢?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赵岐曰:沼,池也。王好广苑囿,大池沼,与孟子游观,乃顾视之众多,其心以为娱乐,夸咤孟子曰:贤者亦乐此乎。
  朱熹曰:沼,池也。鸿,雁之大者。麋,鹿之大者。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赵岐曰:惟有贤者然后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赵岐曰:《诗?大雅?灵台》之篇也。言文王始初经营规度此台,众民并来治作之,而不与之相期日限,自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赵岐曰:言文王不督促使之。亟,疾也。众民自来赴,若子来为父使之也。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赵岐曰:麀鹿,牝鹿也。言文王在囿中,麀鹿怀妊,安其所而伏不惊动也。兽肥饱则濯濯,鸟肥饱则鹤鹤而泽好而已。
  王在灵沼,于鱼跃。’
  赵岐曰:文王在池沼,鱼乃跳跃喜乐,言其德及鸟兽鱼鳖也。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赵岐曰:孟子为王诵此诗,因曰文王虽以民力筑台凿池,民由欢乐之,谓其台、沼若神灵之所为,欲使其多以养文王者也。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赵岐曰:偕,俱也。言古之贤君,与民同乐,故能得其乐。
  朱熹曰:《诗?大雅?灵台》之篇。经,量度也。灵台,文王台名也。营,谋为也。攻,治也。不日,不终日也。亟,速也,言文王戒以勿亟也。子来,如子来趋父事也。灵囿、灵沼,台下有囿,囿中有沼也。麀,牝鹿也。伏,安其所,不惊动也。濯濯,肥泽貌。鹤鹤,洁白貌。于,叹美辞。牣,满也。此引《诗》而释之,以明“贤者而后乐此”之意。孟子言文王虽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
  赵岐曰:《汤誓》,《尚书》篇名也。时,是也。是日,乙卯日也。害,大也。言桀为无道,百姓皆欲与汤共伐之,汤临士众誓,言是日桀当大丧亡,我与女俱往亡之。
  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赵岐曰:孟子说《诗》《书》之义,以感喻王,言民皆欲与汤共亡桀,虽有台池,何能独乐之哉!复申明上言“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此章指言圣王之德,与民共乐,恩及鸟兽,则忻戴其上,大平化兴。无道之君,众怨神怒,则国灭祀绝,不得保守其所乐也。
  朱熹曰:此引《书》而释之,以明“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之意也。《汤誓》,《商书》篇名。时,是也。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时亡乎?若亡则我宁与之俱亡。”盖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以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其乐也。
  注释
  ①《诗》:此处引自《诗经》的《大雅?灵台》,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德行的诗歌。灵台的旧址在今陕西户县。
  ②:雌鹿。
  ③濯濯:肥硕的样子。
  ④鹤鹤:洁白的样子。
  ⑤于:句首助词,无义。牣:满。
  ⑥《汤誓》:《尚书》篇名,商汤讨伐夏桀的誓师檄文。
  ⑦时:这。害:通“曷”,何时。女:通“汝”,你。夏桀曾自诩为太阳,民众对他的怨恨也连累到太阳。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在池塘边上一边顾盼着飞雁与驯鹿,一边对孟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也以此为乐么?”孟子回答说:“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以此为乐,而那些德行卑劣的人即便拥有这些,也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周文王与夏桀的事迹恰好可以说明这一点)《诗经?灵台》篇说:‘开始规划筑灵台,经营设计善安排。百姓出力共兴建,没花几天成功快。开始规划莫着急,百姓如子都会来。君王在那大园林,母鹿懒懒伏树荫。母鹿肥壮毛皮好,白鸟羽翼真洁净。君王在那大池沼,啊呀满池鱼窜蹦。’文王虽然也是借助百姓的力量来兴建高台与池塘,但百姓却非常喜悦,他们将高台命名为‘灵台’,将池塘命名为‘灵池’,为其中拥有驯鹿、鱼鳖而欢欣不已。古代的君子与民同乐,因此在心理上有极大的满足。(夏桀的情形却与之不同)《尚书?汤誓》说:‘这太阳何时陨落啊,我愿与你同归于尽。’既然百姓已经希望与他同归于尽了,那么夏桀即便拥有亭台楼阁、珍禽异兽,难道还能独自享受么?”
  解读
  同样是高台、池塘,同样是飞禽走兽,德行高尚的人可以从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而德行卑劣的人却不能,原因在于是否与民同乐。在修筑灵台、灵沼时,百姓之所以踊跃参与,既是出于对文王的爱戴,也是因为他们将从中获取快乐。竣工之后,灵台即是百姓的牧场,灵沼即是百姓的池塘。文王既因为百姓的爱戴而感怀,也因为百姓可以从中获益而欣喜,面对美景,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观赏而不会受到悲伤、忧虑等情感的扰乱。
  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使得民众的田地荒芜,父母妻子离散,虽然自诩为太阳,百姓却希望与他同归于尽。商汤的军队正在讨伐,自己的军队已经溃败,国都即将成为废墟,社稷即将倾倒,自己不知将被怎样处置,眼前的亭台楼阁、珍禽异兽不知将归属于谁,在这时,他虽然希望寻求快乐,却只能愁眉紧锁,虽然想要忘记烦恼,却只能听任烦恼袭上心头。
  孟子希望当政者向文王学习,但是听从他劝告的,却没有多少人。即便是现在,也有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除了能够帮助官员获取“面子”外,百无一用,恰与孟子口中“夏桀”的台、沼相似,怎能不叫人为之感叹?
  ……

序言



传世经典:孟子典藏(彩图版) 一、 导言:千年回响,智慧之光 在中国思想史的长河中,孟子无疑是璀璨夺目的星辰之一。他承继孔子之道,发扬光大,以其雄辩的口才、深刻的洞见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构筑起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石。千百年来,“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犹如智慧的甘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塑造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价值观念。 《传世经典:孟子典藏(彩图版)》并非对孟子思想的简单罗列,而是力求以一种更为贴近读者、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精髓。本书精选孟子学说的核心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结合生动形象的彩图,将孟子深邃的哲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和历史脉络之中,旨在让读者在领略古代智慧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启迪,应用于当下的生活与思考。 本书的编辑宗旨在于“传世”,即希望将孟子那跨越时空的思想力量,以最完整、最生动的形式传递给每一个热爱经典、追求智慧的现代人。我们相信,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在于其永恒的价值和普适的力量。孟子的思想,正是这样一种能够穿越时空、触及心灵的伟大力量。 二、 孟子其人:战国风云中的仁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生于战国七雄争霸、社会动荡的时代,亲历了政治的黑暗与民生的疾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孟子怀揣着对理想社会的憧憬,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试图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哲学推行于天下。 他曾师从子思(孔子之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又敢于超越,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批判精神,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孟子的一生,是为理想奔走呼号的一生,是为仁政理想不懈奋斗的一生。他虽然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但其思想的传播,却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他的辩才无碍,能言善辩,常常在与君王的对话中,用逻辑和道理击退对手,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的言论,既有充满感染力的道义感召,也有严谨的逻辑推理,无不体现出他对人类理性与道德的深刻信念。 《传世经典:孟子典藏(彩图版)》将通过精选的史料和丰富的图文,勾勒出孟子生平的关键节点,展现他作为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所展现出的独特风采。读者将有机会“亲身”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感受孟子在那风雨飘摇中的坚定与执着。 三、 核心思想:人性之善与仁政理想 孟子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性善论”和“仁政”两大基石。 性善论:人心之初,皆有善端 “性善论”是孟子最著名也最具争议的学说之一。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善”的本性。这种善性并非外在强加,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倾向。他以“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四端”,认为这四种情感是人生来就具备的,如同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看见幼童将要坠井,都会生出惊恐之情,这便是恻隐之心。 孟子认为,之所以社会上会出现恶行,并非因为人性本恶,而是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和“不得其养”所致。就像竹子虽然会生长成弯曲的形状,但其本性仍然是直的,只是因为被不当的外力压迫和扭曲。因此,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良好的社会制度来“养”人之善,使其得以充分发展。 本书将通过生动的图例和深入的解析,阐释“性善论”的内在逻辑,并探讨其在教育、育儿、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现实意义。我们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应相信人性的美好,并以此为基础去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仁政:王者之道,民本为先 基于“性善论”,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君王,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人民的利益置于国家乃至君主之上,这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无疑是一种颠覆性的思想。 孟子认为,实现仁政的关键在于“政令通达,民富足”。他主张统治者应减轻赋税,鼓励生产,关心民生,提供良好的教育,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富足的生活。他还提出了“仁者无敌”的观点,认为只有真正施行仁政的君王,才能赢得民心,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本书将详细解读孟子关于仁政的具体主张,包括其对井田制的设想、对“王道”与“霸道”的区分、以及其对统治者道德修养的要求。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呈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理解,真正的政治,并非权力的斗争,而是对人民的责任和担当。 四、 经典篇章:智慧的闪光 《传世经典:孟子典藏(彩图版)》将精心选取孟子著作中的经典篇章,并配以详尽的解读。这些篇章不仅是孟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 《梁惠王章》:为仁政的开端 《梁惠王章》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是孟子阐述仁政思想的开篇之作。孟子通过对梁惠王“何以异于齐景公”的诘问,揭示了梁惠王“抑民而不足”,只知战争而不知民生疾苦的局限性,并提出“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指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告子上》:辩析性善与后天 《告子上》是孟子进一步阐述性善论的篇章。他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比喻,论证了人们在追求更高的价值时,会舍弃较低的价值。他又以“非鱼之乐,人皆有之”来辩析,说明人有喜怒哀乐的情感,是因为其本性。 《离娄章》:直面现实的勇气 《离娄章》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以其振聋发聩的力量,成为后世革命者的精神旗帜。孟子直面君主制的局限性,敢于指出君主的责任与义务,其勇气和智慧令人敬佩。 《公孙丑章》:理想人格的塑造 《公孙丑章》中,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论述,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他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善行和道德修养来培养。这种精神力量,能够使人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境界。 本书将逐一解读这些经典篇章,辅以精心设计的彩图,如古代的场景复原、人物画像、思想图谱等,使枯燥的文字变得鲜活生动,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孟子思想的魅力。 五、 彩图之妙:视觉化的智慧 《传世经典:孟子典藏(彩图版)》的一大特色在于其精心设计的彩图。这些彩图并非简单的插图,而是经过深入研究和精心策划,力图用视觉化的语言,辅助读者理解孟子深邃的思想。 场景复原,还原历史:例如,在解读“仁政”时,我们会配以描绘古代农耕场景、市井生活、以及君臣对话的精美画作,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孟子所期望的富足和谐的社会景象。 思想图谱,梳理脉络:对于复杂的思想体系,我们将通过精心设计的图表,如思维导图、逻辑关系图等,清晰地梳理孟子思想的内在联系,帮助读者抓住核心要义。 人物画像,感受风采:通过对孟子及其同时代人物的艺术化描绘,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使读者能够对这些历史人物产生更直观的认识和情感连接。 意境渲染,引发共鸣:一些篇章,如对“浩然之气”的论述,我们将通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画面,渲染出那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些彩图的选择和制作,都将遵循严谨的历史考证和艺术审美原则,力求既准确传达孟子思想的精髓,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智识体验。 六、 结语:古为今用,智为我用 《传世经典:孟子典藏(彩图版)》的目的,并非仅仅是文献的整理和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倡导一种“古为今用,智为我用”的学习态度。孟子的思想,并非束之高阁的古籍,而是历久弥新的生活智慧。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无论是个人品德的修养,还是社会秩序的构建,抑或是对人生的意义的追寻,孟子的思想都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他的“性善论”,提醒我们要相信人性的美好,用善意去对待他人;他的“仁政”思想,启示我们关注民生,承担社会责任;他的“浩然之气”,鼓励我们塑造高尚的人格,追求精神的独立。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 深刻理解孟子的核心思想,将其内化为个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辨析是非,明辨道理。 汲取人生智慧,应用于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和选择。 增强文化自信,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持久生命力。 《传世经典:孟子典藏(彩图版)》是您走进孟子智慧世界的一扇窗,也是您汲取中华经典养分的一方源泉。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书,倾听千年回响,感受智慧之光,让孟子的思想,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典藏版的制作水平,绝对称得上是“良心之作”。从纸张的韧性到书脊的牢固程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应有的尊重。阅读体验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对原文的尊重与现代阐释的结合。我关注到,书中对于一些历代注家观点的引用和对比分析非常到位,使得读者可以从多维度去理解同一句话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同解读,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令人赞赏。它不仅仅是介绍一种哲学,更是在展示一种思想的生命力。书中对“性善论”的层层递进的论证,逻辑链条清晰无比,让人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推演和验证。我将它放在床头,每晚睡前都会翻阅几页,那些关于民本思想和个体自由的讨论,总能在我纷乱的思绪中找到一个清晰的锚点。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琐事的宏大视角,让人心胸开阔。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很少涉猎这类被归为“严肃”范畴的典籍,大多是抱着碰碰运气的态度买下这本《传世经典:孟子典藏》。结果却是大大的惊喜!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聪明,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过度迎合市场而流于肤浅。它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特别是它所收录的那些历史典故和人物轶事,被讲述得绘声绘色,读起来简直像在听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浩然之气”的探讨,它将抽象的道德力量具象化,让人明白如何培养内在的勇气和担当。彩图部分不仅仅是装饰,它们巧妙地穿插在文本的关键节点,帮助读者可视化那些复杂的思想概念。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人性化,字号适中,留白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对于那些想入门但又害怕被晦涩文字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敲门砖。

评分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封面设计典雅大气,彩图的运用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家。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的解读深入浅出,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义理阐述得清晰透彻,让人豁然开朗。书中对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的梳理也非常到位,使得理解人物思想有了更坚实的依托。比如,书中对于“仁政”思想的剖析,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其超前的进步性。我尤其欣赏它在保持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视角进行阐释,使得传统智慧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思考,书中的许多论断至今看来依然振聋发聩,尤其是在探讨人性、道德和治理国家的大问题上,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那细腻的插图不仅美观,更起到了很好的辅助理解作用,让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

拿到这套书时,首先被它的装帧工艺折服了。纸张的质感极佳,印刷色彩饱满又不刺眼,特别是那些精美的彩图,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仿佛能将人瞬间带回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我原本以为阅读古代经典会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它不仅仅是文本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文化之旅。叙事流畅,逻辑清晰,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与现代读者“对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搭建起沟通古代智慧的桥梁。书中对某些关键段落的注释和解析极其详尽,避免了许多初学者常有的误解。我花了大量时间沉浸其中,对其中关于个体修养和群体道德构建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本“教案”,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次合上书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宁静而充实的暖流,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滋养。这是一次非常愉悦且富有成效的阅读体验。

评分

坦率地说,市面上同类型的古典解读版本汗牛充栋,我挑选这本书是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但阅读之后,我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情境化”的强调。作者非常注重将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放置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解释了它们诞生的必然性,从而避免了将古代思想进行“时空错置”的误读。彩图的使用,并非简单地配图,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视觉辅助,比如对古代礼仪、服饰的还原,对于理解文本中的行为规范至关重要。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叙述语言极其富有感染力,读起来毫不拖沓,反而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它成功地将一位古代圣贤的形象立体化、丰满化,不再是教科书中刻板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的对话者。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我已经推荐给身边几位喜欢历史的朋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