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 | 作者 | 任伟民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8502627 | 出版日期 | 2016-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任伟民编写的《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主要集中了作者近几年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的成果。**章论述了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发现以及涉及的一些科学问题;第2章简单综述了用于该聚合反应催化剂的发展历程;第3章论述了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的开发及用于二氧化碳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反应情况;第4章阐述了单一组分三价钴配合物催化该聚合反应的机理及其延伸;第5章介绍了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的制备;第6章介绍了基于提出的聚合机理,高活性热稳定性三价钴等内容。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1 CO2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发现及科学问题 1.1 CO2与环氧烷烃的交替共聚反应 1.2 反应涉及的化学问题 1.3 可能的反应机理 2 CO2与环氧烷烃共聚的催化剂发展历程 2.1 非均相催化剂 2.2 均相催化剂 2.2.1 铝配合物催化剂 2.2.2 锌配合物催化剂 2.2.3 铬配合物催化剂 2.2.4 稀土配合物催化剂 2.3 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O2与环氧烷烃交替共聚反应的研究进展 2.3.1 三价钴配合物单独作为催化剂 2.3.2 三价钴配合物/季铵盐或大位阻有机碱双组分催化体系 2.3.3 单分子双功能SalenCo(Ⅲ)X配合物催化剂 3 单一组分三价钴催化剂的开发及其催化行为 3.1 单一组分三价钴催化剂的合成 3.1.1 配体和配合物合成路线的选择 3.1.2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2 配合物Ia—Ic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3.2.1 配合物Ia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3.2.2 轴向配体的亲核性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3.2.3 反应压力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3.2.4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三价钴配合物催化C02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机理的研究 4.1 用于催化CO。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钴配合物合成 4.1.1 配合物Ⅱ合成 4.1.2 配合物Ⅲ合成 4.1.3 配合物Ⅳ合成 4.2 配合物Ia或Ib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机理 4.2.1 共聚反应的电喷雾质谱和红外吸收光谱跟踪实验 4.2.2 Ia与PO反应的电喷雾质谱跟踪实验 4.2.3 原位红外光谱研究C02插入烷氧金属键实验 4.2.4 配合物Ⅱ一Ⅳ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4.2.5 配合物Ia催化CO2与CHO的共聚反应 4.2.6 配合物Ia或工b催化CO2与环氧烷烃的共聚反应机理 4.3 Salenco(Ⅲ)x/亲核性助催化剂双组分体系催化CO2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机理 4.4 本章小结 5 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5.1 PPC一6一PCHC一6一PPC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5.1.1 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的制备过程 5.1.2 聚碳酸酯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5.2 PPC一6一PCHC一6一PPC嵌段共聚物的热力学性能分析 5.3 PPC一6一PCHC一6一PPC嵌段共聚物的热力学性能调控 5.4 本章小结 6 高活性、热稳定双功能三价钴催化剂的设计 6.1 配合物Ⅵ一Ⅷ的合成 6.1.1 配合物Ⅵ的合成 6.1.2 配合物Ⅶ的合成 6.1.3 配合物Ⅷ的合成 6.2 配合物Ⅵ一Ⅷ催化CO2与PO的共聚反应 6.2.1 配合物Ⅵ一Ⅷ催化C()2和PO的共聚反应结果 6.2.2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6.3 配合物Ⅵ一Ⅷ催化CO2与CHO的共聚反应 6.3.1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6.3.2 反应压力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6.4 CO2/端位环氧烷烃/CHO的三元共聚反应 6.4.1 配合物Ⅷ催化CO2/PO/CHO的三元共聚反应 6.4.2 其他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热力学性能 6.4.3 CO2/PO/CHO三元共聚反应的区域化学 6.5 本章小结 7 手性钴配合物催化co2与外消旋Po不对称、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共聚反应 7.1 配合物Ⅸ一Ⅻ合成 7.1.1 (S)-联-2-萘酚衍生物的合成 7.1.2 含TBD水杨醛的合成 7.1.3 手性配体LⅨ一IⅫ的合成- 7.1.4 手性配合物Ⅸ一Ⅻ的合成 7.2 配合物Ⅸ一Ⅻ催化C02与PO的不对称共聚反应 7.2.1 催化剂结构对共聚反应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7.2.2 反应温度对共聚反应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初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我主要被它那引人入胜的绪论部分所吸引。作者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开篇,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宏观的“碳捕集与资源化”背景,与微观的“特定金属有机骨架在聚合反应中的潜力”进行了富有逻辑的衔接。我清晰地记得其中一段描述,对比了早期传统催化剂的局限性,那种仿佛在为你描绘一幅技术进步的宏伟画卷的感觉,让人不禁想立刻深入了解背后的化学原理。书中对实验流程的描述,简直是手把手教学的典范。它不仅给出了反应物的摩尔比和温度控制,更深入探讨了溶剂效应和气氛纯度对产物分子量分布的敏感影响。这对于实际操作的科研人员来说,是无价的经验总结,远比冰冷的公式更有指导意义。我甚至根据书中的建议,微调了我实验室里一个长期停滞不前的实验参数,结果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更优的收率,这直接证明了作者在实践经验上的深厚积累。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满足于描述“是什么”,更深入剖析了“为什么”。其中关于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与底物活化机制的论述,采用了最新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佐证,内容之扎实,足以让有志于理论化学研究的读者大呼过瘾。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位阻效应和配体场理论在解释钴配合物催化选择性上的应用部分。作者以一种极其清晰的方式,将抽象的量子力学概念,转化为对实际反应路径的直观理解。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暂停,对照着自己学习过的晶体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进行反思和印证。这种强烈的互动感,是许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它迫使你不仅要被动接受知识,更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去,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和理论分析能力。
评分从出版时间来看,这本书收录的研究成果是相当前沿的,它仿佛是捕捉了近几年领域内最重要的几次突破性进展的集合。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列表,也展现了作者紧跟学术前沿的努力,许多近期的顶级期刊论文都被囊括其中,这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超一般的综述性刊物。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讨论现有方法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时,态度非常开放和审慎,既肯定了既有成就,又不回避存在的科学难题,甚至提出了几个极具挑战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这些“未解之谜”极大地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热情。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份详尽的知识库,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时指引方向,在你停滞不前时激发斗志。它在学术意义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远眺未来的视角。
评分这本精装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上烫金的标题,散发出一种低调而又充满学术气息的质感。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学术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那一排排的专业著作中,它独特的排版和厚重的手感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拿到手里掂了掂,就知道分量十足,这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快餐读物。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文字的印刷清晰锐利,图表的线条更是精准到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从书籍的整体制作工艺来看,出版方显然是下了真功夫的,这对于一本专注于前沿化学研究的专著来说至关重要。毕竟,如此精密的实验数据和复杂的反应机理,需要最优质的载体来承载和传递。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严谨,比如索引部分的处理得非常详尽,查阅特定反应条件或者催化剂结构时,能够迅速定位,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研究效率。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本身就暗示了内容深度的非凡。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组织逻辑性非常强,仿佛一条精心铺设的轨道,引导读者从基础概念平稳过渡到复杂的前沿研究。从最初的合成方法学,到逐步深入到反应动力学分析,再到最后对聚合物微观结构表征的讨论,层层递进,绝无跳跃感。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章节间建立的联系。例如,在讨论特定配体修饰如何影响催化剂稳定性的那章,作者会毫不含糊地引用前面章节中关于热力学稳定性的数据作为支撑,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闭环。这种结构设计,对于初次涉足该领域的研究生而言,简直是最好的导航系统,它确保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了碎片化学习的弊端。读完一个大的模块后,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体验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