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 异体成语词典

通用 异体成语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肇本,段益民 撰 著
图书标签:
  • 成语
  • 异体字
  • 词典
  • 语言学
  • 汉语
  • 工具书
  • 参考书
  • 字汇
  • 文化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9787506810531
商品编码:297293980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通用 异体成语词典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许肇本,段益民 撰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3-01

ISBN:9787506810531

字数:360000

页码:4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界一为在一组同源、同(近)义的成语中,使用频率高的为通用成语,其他为异体成语。本书共收常用的通用·异体成语1045组。每组以通用成语列止。异体成语不另列参见条目,以省篇幅。 每组成语中,通用成语效前面,用“一般只收通用成语的用例,但有时也收异体成语的用例。例句大都选自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这类例句都标明出处。但个别成语的用例也可能作者自撰,这类例句不标明出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编纂的《神州风物志:名胜古迹与地方风俗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对中华大地广袤疆域内,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独特的地方风俗以及鲜为人知的民间技艺的深度考察与详尽记录。全书以地理板块为经,以人文风貌为纬,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鲜活、多维度的“活着的中国”。我们摒弃了宏观的历史叙事,转而聚焦于微观的、可感知的地域文化切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幅超越教科书的、充满烟火气的神州风物图景。 第一卷:北国风烟——关东雪域与塞外雄关 第一章:黑土深处的记忆之痕 本章详细考察了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最具地域代表性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遗存。重点关注了长白山天池的形成神话与生态演变,以及中俄边境线上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贸易通道遗迹。我们深入到林场工人、朝鲜族民歌艺人以及在“冻土”上寻求生计的世代居民中,记录了他们对抗严寒、传承生活的独特方式。其中,对哈尔滨中央大街的百年德式建筑群落的建筑风格溯源与现存状态的考量,构成了对近代东北城市化进程的侧写。此外,对满族萨满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与变迁,进行了田野调查式的呈现。 第二章:长城内外:烽烟与牧歌的交织 本卷移步至内蒙古与河北北部。我们没有停留在对万里长城宏大工程的赞美上,而是细致描绘了长城沿线因地制宜的防御工事结构,以及在不同朝代,守边将士的日常食谱与文书往来。重点探讨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摩擦、融合与相互影响。对巴彦淖尔地区特有的“嘎查”(村落)管理制度、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季节性转场路线及其蕴含的生态智慧,进行了详尽的图文记录。特别收录了关于传统蒙古族服饰纹样中蕴含的“苏鲁德”符号的文化解读。 第二卷:江淮沃土——文脉传承与水乡烟雨 第三章:吴越古地:诗词背后的日常营生 本章聚焦于江苏与浙江的富庶之地。我们不再赘述那些广为人知的园林名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江南水乡的“水利工程哲学”。考察了苏州、杭州等地复杂的河道系统如何支撑了精细农业和丝绸、制瓷等手工业的发展。深入研究了徽商群体在商业扩张中如何将其故乡的建筑风格(如马头墙)移植到遥远的他乡,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对绍兴黄酒的酿造技艺、所用原料的地域性差异,以及其在当地礼俗中的功能性角色,进行了科学与民俗相结合的剖析。 第四章:楚汉遗风:礼制与江湖的共生 本章转向湖北与安徽部分区域。重点考察了长江中游的船帮文化,这些水上居民的生活习俗、独特的行话系统以及他们对水文变化的预判能力。安徽的民间戏曲——如徽剧、黄梅戏在乡村集会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承载了当地的道德教化与娱乐功能,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我们还对长江三峡地区因水利工程变迁而面临失传的采石、打铁技艺进行了抢救性记录。 第三卷:岭南秘境——海洋贸易与山地部落 第五章:粤闽海岸:海洋的馈赠与异域的影响 本卷关注中国南方的沿海省份。对广东、福建的“番仔楼”(受南洋风格影响的建筑)进行了建筑学上的辨析,揭示了早期海外贸易对本土社会结构的重塑。深入研究了福建的“请水”仪式与潮汕地区的“功夫茶”礼仪,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实则蕴含着严格的社会等级与人际交往规范。对客家文化中“围屋”的防御体系与家族凝聚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空间分析。 第六章:云贵高原:多彩的民族图谱 本章集中于云南和贵州的复杂地理与多元民族环境。本书摒弃了对少数民族服饰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分析了不同民族在特定山地环境下,为获取稀缺资源(如盐、铁)而发展出的独特交通工具(如溜索、独木桥)的工程学原理。对苗族蜡染、彝族漆绘等手工艺,进行了从原材料采集到成品完成的完整工艺流程追踪,并探讨了这些技艺在市场化冲击下的传承困境。 第四卷:西域瑰宝——丝路回响与大漠孤烟 第七章:河西走廊:丝路上的文明交汇点 本章回溯至甘肃、新疆地区。重点关注了古代丝绸之路上,水源保护与管理体系的智慧,包括坎儿井(地下渠道)的结构设计与维护传统,并对比了不同绿洲城市对水资源的分配机制。对莫高窟、麦积山等石窟艺术的考察,侧重于不同时期传入的外来艺术风格与本土工匠的融合创新,尤其对壁画颜料的地域来源进行了化学层面的探讨。 第八章:西域风情:绿洲的坚韧与游牧的自由 本章聚焦于新疆的民俗与生计。详细描述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一种综合音乐、舞蹈、叙事于一体的表演形式)的结构与传承谱系。对天山南北的巴扎(集市)的组织形式、商品流向与货币交易习惯进行了细致的社会学观察,揭示了其在古代和现代商品经济中的枢纽作用。书中还特别记录了少数游牧部落在现代定居政策下的生活状态变化,以及他们对传统畜牧方法的坚守。 结语:流动的中国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呈现一个由无数地方性、特异性文化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流动中国”。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深度,往往潜藏于最不起眼的乡土角落和最日常的民间活动之中。读者将通过本书,体验到一场跨越地理和时间的文化漫游。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学习者,我最看重的是工具书的“可信度”和“包容性”。这本书在这两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首先,其引文的精准度极高,几乎没有发现转录错误,这在动辄引用数百条例证的工具书中是极为难得的。其次,它对“异体”的界定非常宽泛而审慎。它收录的不仅是形近而音义相同的异体,还囊括了部分因地域、时代、甚至不同书写习惯导致的微小形变。例如,对于一些笔画繁复的古字,它会并列列出楷化后的简化写法和保留传统笔形的复杂写法,并清晰标注了各自适用的语境。这种“有容乃大”的态度,使得它在面对那些模糊地带时,依然能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参考框架,避免了因过于苛求“标准”而遗漏真实历史用法的偏颇。这对于还原古人真实的阅读和书写状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从工具书的“耐用性”角度来评价,这本词典的表现无疑是顶级的。首先是装订工艺,我用力翻动了几百次,书脊依然紧实,没有出现松散或掉页的迹象,这对于需要高频率使用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其次是纸张的抗氧化性,在相对潮湿的环境下存放,边缘没有出现明显的卷曲或脆化。更重要的是,它在内容上的“生命力”。语言是活的,异体字的收录标准也必然会随着新材料的发掘而调整。我观察到,在某些关键条目旁,作者留下了一些“有待商榷”或“待考”的批注,这表明编纂者保持了一种开放的态度,预留了未来增补和修订的空间。这使得这本书即便在未来数十年后,依然能够保持其作为权威参考工具的地位,而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历史记录。它的设计哲学是面向未来的学术研究,而非仅仅服务于当下的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坦白说,非常朴素,封面用的是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米白色纸张,配上深棕色的宋体字标题,乍一看,跟大学图书馆里那些年代久远的工具书没什么区别。我拿到它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塞了多少真材实料。翻开扉页,那种微微泛黄的纸张气息混合着油墨味,立刻把我拉回了某种古老的学术氛围中。目录的编排清晰明了,虽然页数众多,但索引做得相当到位,这对于查阅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内文的排版采用了双栏对开的设计,字体选择非常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版面空间。我注意到,在一些生僻的异体字旁边,作者还特意用小号字体做了简要的字源标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度,让我对后续的检索体验充满了期待。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件严谨的学术工具,而非轻松的阅读读物,它的价值体现在其内容的深度和查阅的便捷性上,而不是华丽的外表。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老实说,并不是线性的,它更像是一个信息迷宫的入口。我通常不会把它当作小说那样从头读到尾,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高密度知识点的“触发器”。例如,我昨天查阅一个生僻的“靺”字的异体,结果被书中提及的另一组“靺”与“趿”的词源关联所吸引,继而花了两个小时去追溯皮革类名词在古代汉语中的演变路径。这本书的妙处在于,每一个词条都像是一个隐藏的岔路口,引导你深入到语言历史的更深层结构中去。它不像某些工具书那样冷冰冰地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即如何通过对比异体字形,反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书写规范的变迁。对于有探究精神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使用价值”远高于它的“阅读价值”。

评分

我一开始抱着试探性的心态,随机翻到了“‘魑魅’与‘魑魅’的辨析”那一页。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给出了两种写法的标准解释,而是深入剖析了两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侧重。比如,作者详细考证了“魑”字在先秦文献和唐宋笔记中的演变,指出早期文献中两者几乎通用,但在明清小说兴起后,某个异体开始被固定指向特定的含义。更妙的是,它还引用了数个权威词典和地方志作为佐证,形成了一个有力的论证链条。这种深度挖掘,远超我预期的“异体字罗列”,它提供的是一个动态的、带有时间轴的语言学视角。很多我以为是单纯印刷错误的字形,在这本书里竟然找到了它们曾经的“合法身份”,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汉语词汇灵活性的认知,感觉每翻一页都在进行一次小型的语言考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