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七录辑证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任莉莉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325608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22kg
《七录》乃南朝梁阮孝绪所编目录书,著录当时所存于世的图书,但已失传,作者根据断章残句,多方搜集,辑录《七录》之原文,以还其本来面目。
序一
前言
七录序目笺注
七录辑证
经典录内篇一
易部一
尚书部一
诗部
礼部
乐部
春秋部
论语部
孝经部
小学部
记传录内篇二
国史部
注历部
旧事部
……
子兵录内篇三
文集录内篇四
术伎录内篇五
佛法录外篇一
仙道录外篇二
附录一梁书·处士傅
附录二南史·隐逸傅
附录三前人有关《七录》的辑本
附录四阮孝绪佚书三种提要
参考文献
后记
说实话,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部枯燥的学术专著,毕竟标题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学院派的严肃劲儿。但读了没几页,我就被作者那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叙事方式给吸引住了。他似乎拥有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随手就能从毫不相干的领域里拽出一段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论证某一文人思想的形成时,他竟然引用了当时某一地方戏曲的唱词作为旁证,这种跨界的联想和论证方式,实在太新颖、太有启发性了。全书的行文流畅得不像是一本考据严谨的典籍,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者在壁炉旁对你娓娓道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温度。我特别喜欢那种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学术的敬畏和对真理的执着,他不是为了炫技而罗列材料,而是真的想把每一个细节都挖掘到极致,这种钻研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也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坦诚和审慎。在处理那些历史记载模糊、尚无定论的议题时,作者从不急于给出斩钉截铁的结论,而是非常诚恳地列出所有可供参考的证据链,分析其优缺点,然后谦逊地提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并且明确指出自己推测的局限性。这种“可知不可知”的边界感把握得极好,它尊重了历史的复杂性,也维护了学术研究的诚实。这种处理态度,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无比的安心和信赖。它不像有些作品,为了追求戏剧效果或迎合某种流行观点而刻意夸大或扭曲事实。相反,它提供了一种稳健、可靠的知识基石,让你在对未知进行探索时,始终有可靠的参照物。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夯实,对学习和研究事物都多了一份敬畏和耐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别致,那种泛着旧时光气息的纹理,让人一拿上手就觉得它承载着某种厚重的历史感。我本来是对这种比较古典的装帧不太感冒的,但内页的排版却出乎我的意料。字里行间处理得非常精细,尤其是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看得出作者在搜集资料和编纂校勘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章关于古代某种律法变迁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制衡的微妙关系,那段论述逻辑缜密,层层递进,仿佛将你拉入那个时代,亲眼见证历史的洪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仔细回味那些关键的论断,甚至会拿出其他几本相关领域的书籍进行交叉印证,这种阅读的互动感非常强烈,让人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探寻者。尤其是一些比较晦涩的古籍解读,作者的注释清晰明了,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学术严谨性,又照顾到了非专业读者的理解需求,这种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足见其深厚的学养和为读者着想的匠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在雕琢一块璞玉,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斟酌。它的文字密度极高,但奇怪的是,却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这种“密度”不是来自于堆砌生僻的术语,而是源于作者对概念的精确把握和对语境的精准控制。当你读到一些描述性的段落时,那种画面感会立刻涌现出来,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例如,在描述某个历史事件的背景时,作者描绘的场景,哪怕是极其细微的氛围渲染,都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这种文字的力量感,不是那种张扬的、外放的热情,而是一种内敛的、深沉的、具有穿透力的力量,它不动声色地改变着你对既有历史叙事的看法。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语言的精确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多浮光掠影的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它没有采用传统的那种线性推进的论述模式,而是像一张巨大的网,各个章节之间看似独立,实则暗流涌动,彼此呼应。初看时可能会觉得有些跳跃,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建立内在的联系。但当你真正沉浸进去,理解了作者构建的那个知识体系后,就会发现这种非线性的组织方式,反而更贴合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尤其是那些通过对比、反证、甚至引入现代思维模型来解析古代现象的章节,视角非常独特,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套思维训练手册,它教给我的不仅仅是某个领域的知识,更是一种处理复杂信息、搭建逻辑框架的方法论。阅读完一个核心论点后,我常常会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内容范畴,它拓展了我的认知边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