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路与电子技术(第4版)(十一五)
定价:39.80元
作者:张虹
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124064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张虹主编的《电路与电子技术(第4版)》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突出本课程的性质,即“电路电子技术方面的入门性技术基础课”,其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电路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提要
张虹主编的《电路与电子技术(第4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全书共3篇。篇为电路分析,主要内容有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基本分析方法、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第二篇为模拟电子技术,主要内容有常用半导体器件介绍、放大电路基础、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及其应用,第三篇为数字电子技术,主要内容有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数/模和模/数转换电路、硬件描述语言VHDL简介。《电路与电子技术(第4版)》体系结构合理,知识衔接紧密,语言通俗易懂,例题经典,习题丰富,联系实际,突出应用。为了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本书后提供了部分习题答案,并配套出版了《电路与电子技术学习辅导及实践指导(第4版)》以供读者参考。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电子、通信和自动控制等专业本专科教材,适合作为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自学考试用书和电子技术工程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篇 电路分析章 电路基本概念 1.1 电路理论基础 1.1.1 电路理论及其发展 1.1.2 电路和电路模型 1.1.3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 1.2 电路基本物理量 1.2.1 电流 1.2.2 电压 1.2.3 功率与能量 1.3 电路基本元件 1.3.1 电阻元件 1.3.2 电容元件 1.3.3 电感元件 1.4 电源 1.4.1 电压源 1.4.2 电流源 1.4.3 受控源 本章小结 习题一第2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2.1 基尔霍夫定律及支路电流分析法 2.1.1 基尔霍夫定律 2.1.2 定律应用——支路电流分析法 2.2 等效变换分析法 2.2.1 等效变换 2.2.2 无源二端网络的等效变换 2.2.3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2.3 节点电压分析法 2.3.1 节点电压方程 2.3.2 节点电压法应用举例 2.4 网孔电流分析法 2.4.1 网孔电流及网孔电流方程 2.4.2 网孔法应用举例 2.5 网络定理分析法 2.5.1 叠加定理 2.5.2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2.5.3 大功率传输定理 2.5.4 替代定理 2.6 一阶动态电路的分析 2.6.1 过渡过程与换路定律 2.6.2 一阶RC电路过渡过程分析 2.6.3 一阶RL电路过渡过程分析 2.6.4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及三要素法 本章小结 习题二第3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3.1 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3.1.1 正弦量的三要素 3.1.2 相位差 3.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3.2.1 复数的表示形式及运算规则 3.2.2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 3.3 R、L、C各元件的相量模型 3.3.1 电阻元件 3.3.2 电感元件 3.3.3 电容元件 3.4 夏阻抗、复导纳及正弦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3.4.1 复阻抗 3.4.2 复导纳 3.5 正弦交流电路的功率 3.5.1 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 3.5.2 复功率、视在功率和无功功率 3.5.3 功率因数的提高 3.6 谐振电路 3.6.1 RLC串联谐振电路 3.6.2 RLC并联谐振电路 3.7 三相电路 ……第二篇 模拟电子技术第三篇 数字电子技术部分习题答案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本历经数次修订的教材,它的内容覆盖面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满足了基础理论学习的需求,更是在某些前沿领域有所触及,尽管可能不如专门的“前沿技术”书籍那么新潮。例如,它对线性稳压电源的设计原理,从变压器、整流、滤波到串联调整管的反馈控制,做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自上而下”的剖析。这套流程设计,在后来的嵌入式系统和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学习中,反复被引用和参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历久弥新”,它奠定的是一个坚实的地基,而不是搭建一个漂浮在空中的时髦结构。虽然市面上出现了大量针对特定IC或工具的书籍,但如果想真正理解背后的物理规律和电路思维,这本书仍然是绕不开的一座丰碑,它教会我的,是如何思考,而不是仅仅如何操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嗯,可以说有点老派了,但拿到手里却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专业气息。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大概是在大二的时候,当时对电路的理解还停留在基础的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的层面。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并没有急于把我拉到那些晦涩难懂的半导体物理层面去,而是非常耐心地从最基本的元件特性讲起。比如电阻、电容、电感这三大金刚,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不仅仅是给出公式,更多的是从物理本质上解释它们是如何存储能量、如何影响信号的。我尤其喜欢它对“暂态响应”的讲解,那种图形化的描述,仿佛我能亲眼看到电流和电压曲线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串指数衰减的数学表达式。当时很多同学觉得这部分枯燥,但我却在其中找到了乐趣,因为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滤波电路要那样设计,为什么耦合电容在交流和直流信号处理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步步为营,让你对整个电子世界的宏观图景有一个扎实的认知基础。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频率响应和滤波器设计的章节。在那之前,我对“带宽”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模糊,总觉得它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参数。这本书通过波特图(Bode Plot)的讲解,简直是把看不见的频率特性具象化了。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巴特沃斯、切比雪夫滤波器的具体公式,而是通过一个“极点和零点”的位置,直观地展示了它们对通带、阻带的衰减特性和相位变化的影响。我记得有一个关于二阶RC低通滤波器的例子,它展示了当阻尼系数变化时,通带边缘的尖锐程度是如何改变的。这种深入到数学本质,又回归到工程应用层面的讲解方式,让我明白,设计一个滤波器,本质上就是在复平面上精妙地布置这些“极点”。这本书对稳定性和瞬态响应之间权衡的讨论,也极为深刻,让我意识到工程设计从来都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坦率地说,在如今这个看重“颜值”的时代,显得有些过时了。大量的黑白线条图,偶尔的阴影处理也显得有些生硬,不像现在很多新出版的教材那样,动辄就是彩色的三维透视图。然而,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风格,反而让焦点完全集中在了电路的逻辑和结构本身。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讲解复杂集成电路(IC)模块时,比如内部的电流镜或差分放大器结构时,所绘制的简化框图。这些图虽然简单,却精准地抓住了核心功能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了被内部复杂的晶体管细节所干扰。我曾将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拿给一个初学者看,他抱怨图看不懂,但当我告诉他,这些图承载了数十年的工程智慧,让你能快速掌握一个放大器是如何稳定工作的原理后,他才开始带着敬畏之心去学习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组合。这种“大道至简”的视觉哲学,在这本书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习题部分是出了名的“硬核”。很多章节后面的随堂练习和课后大题,简直就是对知识理解的终极考验。我记得有一次为了解开一道关于运算放大器复杂反馈网络的题目,我足足花了两个晚上,查阅了无数的参考资料。这本书的难度跨度非常大,前半部分的基础内容相对友好,但一旦进入到双极性晶体管(BJT)和场效应晶体管(FET)的深入分析,那简直就是另一个级别的挑战了。它不会给你现成的标准模型,而是要求你根据不同的工作点和输入信号,自己去推导等效电路,然后进行精确的计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截止点和饱和区的判断,这一点在实际设计中至关重要,但教科书里往往一带而过。这本书却用图表和大量的实例,把这些“临界状态”的分析讲得淋漓尽致。虽然过程痛苦,但当最终把那些复杂的导纳和阻抗计算得明明白白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任何轻松阅读都能替代不了的成就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