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年捲)
定價:59.00元
作者:陶東風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0973705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22kg
編輯推薦
《文化研究年度報告》是由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聯閤主辦的連續性齣版物,它推崇有獨特新銳聲音、見解、觀點、智慧的有原創性的文化研究成果,旨在充分展示文化研究學派的特點,促進外文化研究的交流,力爭成為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平颱和品牌,為文化研究作齣應有的貢獻。這是陶東風主編的《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充分展示瞭2011年文化研究的學術成果。
內容提要
文化研究是當今世界備受矚目的前沿學術研究領域。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誕生於英國起,文化研究已曆經近50年的發展,成為目前國際學術界 *活力和創造性的學術思潮之一。自80年代末開始,文化研究思潮湧入中國並對人文社會科學及其知識生産方式産生瞭極大的影響。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是文化研究的重鎮,由陶東風教授領銜的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在文化研究中處於水平。《文化研究年度 報告》就是由首都師範大學文化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聯閤主辦的連續性齣版物,自2011年起每年齣版一輯。《文化研究年度報告》推崇有 獨特新銳聲音、見解、觀點、智慧的有原創性的文化研究成果,旨在充分展示文化研究學派的特點,促進外文化研究的交流,力爭成為文 化研究的一個重要平颱和品牌,為文化研究作齣應有的貢獻。本書是《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內含年度論文,文化研究工作坊 和信息與資料三個欄目。《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發行。
目錄
年度論文
六分天下:今天的中國文學/王曉明
“文藝與記憶”研究範式及其批評實踐的諸種可能性——以三個關鍵詞為核心的考察/陶東風
走齣“文化研究”的睏境/盛寜
“文化研究”的意義與問題——與盛寜先生《走齣“文化研究”的睏境》一文商榷/王偉
文化研究內捲化的探索路徑:一種民族誌的視角/費中正 孫鞦雲
中國青年音樂營銷的文化學解析——民族誌學視角/王瑾 撰 何朝陽 韋琳 譯
麵對網絡文學:學院派的態度和方法/邵燕君
性彆、“後宮”敘事與影像意識形態——從《宮》看當代穿越文化現象/董麗敏
“新時期”電影與農民身體的政治/郝延斌
文化研究工作坊
檢討書:公共空間裏的私人懺悔(1949~1976)/王偉
附錄《檢討書:公共空間裏的私人懺悔》寫作過程/王偉
文化研究視閾下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崔雨薇
附錄《文化研究視閾下的北京魯迅博物館》寫作過程/崔雨薇
信息與資料
2011年度文化熱點評述:在話語的迷宮中追尋真實/張岩 李大恒
2011年文化研究重要著述評論/王亞芹 翟彬
文化研究大事記
中地/翁立萌
中國颱灣/劉小新
中國香港——一個文化研究博士生的視角/周潞鷺
美國/徐海龍 楊欣欣 王曉芃
歐洲/李會芳
澳大利亞/王毅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讀到“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年捲)”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豐富多彩的學術畫捲。盡管我還沒來得及親手翻閱,但憑藉其“年度報告”的性質,我猜測這肯定是一本匯集瞭當年學界關於文化領域最前沿、最炙手可熱的討論與研究成果的集結。2011年,距今不過十餘年,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快速變遷的縮影。我想象書中一定充斥著對當時社會文化現象的深刻剖析,可能是對新興技術如社交媒體和移動互聯網如何重塑人際交往和信息傳播的探討,也可能是對全球化進程中不同文化形態碰撞與融閤的細緻觀察。 我尤其對書中可能涉及的“身份認同”議題感到好奇。在2011年,社會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性彆、族裔、地域等身份認同問題在全球範圍內都引發瞭廣泛的討論。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分析在後現代語境下,個體身份的流動性與復雜性?會不會有學者從社會建構的角度,審視這些身份是如何被媒體、政治以及日常實踐所塑造的?我期待能從中獲得一些關於當代個體如何理解和定位自身在多元社會中的位置的啓發。 此外,大眾消費文化在2011年也呈現齣新的特點。品牌營銷、時尚潮流、娛樂産業等,都與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緊密相連。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們一定會對這些現象進行批判性反思,比如,是否會探討消費主義對個體主體性的侵蝕?或者,新興的消費模式,如“體驗經濟”或“共享經濟”的萌芽,是否已經引起瞭學界的關注?能夠讀到對這些日常卻又至關重要的文化現象的深度解讀,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我對書中關於“權力與話語”的分析也抱有極高的期望。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揭示隱藏在文化現象背後的權力關係。2011年,信息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達到瞭新的高度,媒體在塑造公眾認知方麵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我希望書中能有學者分析媒體話語如何構建社會現實,如何影響人們的價值判斷,以及如何維持或挑戰現有的社會秩序。 總而言之,雖然我尚未打開這本書,但“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年捲)”這個名稱本身就散發著一種學術的厚重感和時代的印記。它預示著一場關於2011年文化變遷的深度對話,一場能夠拓展我視野、深化我對社會理解的智識之旅。我期待它能像一本詳實的年鑒,為我呈現那個時期文化研究的精彩圖景。
評分作為一名對社會科學領域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文化研究年度報告》係列頗為關注。2011年捲恰好是我開始深入瞭解這一領域的起點,雖然我至今尚未有機會翻開這本書的每一頁,但僅憑其在學術界的名聲以及我所聽聞的一些零散信息,便足以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設想,這本書一定匯集瞭當年最前沿、最深刻的文化研究視角,可能涵蓋瞭從大眾傳媒的演變到消費主義的批判,從身份認同的建構到全球化語境下的在地文化變遷等諸多議題。 我特彆好奇的是,在2011年這個時間點,學者們會如何解讀當時全球範圍內正在發生的一些劇烈變化。那一年,社交媒體的興起已經勢不可擋,智能手機的普及改變瞭人們獲取信息和社交互動的方式。我想象這本書的作者們一定會對這些現象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或許會探討數字技術對傳統權力結構的影響,或是審視虛擬空間中新社群的形成及其文化意義。 另外,2011年也正值“後9/11時代”的餘波仍在,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格局依然復雜。文化研究在這種背景下,或許會更多地聚焦於跨文化衝突與理解、國傢形象的構建與傳播,以及不同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其獨特性。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關於東方主義、西方中心論的批判性反思,或者是對全球南方文化崛起的探討。 對於我而言,文化研究並非僅僅是學術論文的堆砌,它更是理解我們所處世界的一把鑰匙。我希望《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年捲)》能夠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幫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例如,關於當代流行音樂的演變,或者某個熱門電影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信息,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我從未意識到的解讀? 總而言之,即便還未閱讀,我對《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年捲)》的想象已經足夠豐富。我堅信,一本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的年度報告,定然擁有其嚴謹的學術根基和深刻的洞察力。它就像一個知識寶庫,等待著我去發掘那些關於2011年文化圖景的寶貴信息,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當下世界的思想脈絡。
評分對於《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年捲)》,我心存一份由衷的敬意。雖然我目前仍處於對這本書內容“仰望”的階段,未能深入其內在的學術殿堂,但即便如此,它在我心中已經占據瞭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我將其視為一本記錄時代變遷的“文化日記”,一本凝聚瞭學者們對2011年這個特定年份的文化現象進行深度思考和解析的結晶。 我常常想象,當年的研究者們是如何捕捉和審視那些稍縱即逝的文化潮流的。2011年,正值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洶湧,各種新媒體形式層齣不窮,互聯網的滲透力日益增強,深刻地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我腦海中勾勒的畫麵是,書中一定有章節會深入探討社交媒體的興起對社會關係、公眾輿論乃至政治參與的影響。或許,學者們會對“碎片化閱讀”和“信息繭房”等現象進行預警性的分析,為我們理解當今的信息生態打下基礎。 另一方麵,2011年也處於一個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發生微妙變化的時期。我想象這本書可能會關注到不同文化區域之間的互動與張力。例如,中國經濟的崛起是否引發瞭新的文化交流模式?西方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是否正在經曆某種轉型?書中是否會對“文化軟實力”的概念進行更深入的闡釋,或者對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與偏見進行案例分析? 我還對書中可能齣現的關於“流行文化”的解讀很感興趣。2011年的電影、音樂、時尚,甚至遊戲,都承載著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我好奇書中是否會從社會學的角度, 剖析某個熱門電影的敘事手法背後所反映的社會心理,或者分析當下流行的音樂風格如何與年輕一代的情感需求相契閤。這種將宏大的文化理論與具體的生活實踐相結閤的分析,對我來說總是極具吸引力。 總而言之,盡管我尚未閱讀《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年捲)》,但它在我心中已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關於過去十餘年社會文化演進的“時間膠囊”。它承諾瞭我一次深入理解2011年文化圖景的機會,一次與學界思想者們進行對話、拓展認知邊界的可能。我相信,這本書蘊含的智慧,將能幫助我更好地解讀我們當下所處的復雜世界。
評分作為一名對社會科學領域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文化研究年度報告》係列頗為關注。2011年捲恰好是我開始深入瞭解這一領域的起點,雖然我至今尚未有機會翻開這本書的每一頁,但僅憑其在學術界的名聲以及我所聽聞的一些零散信息,便足以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設想,這本書一定匯集瞭當年最前沿、最深刻的文化研究視角,可能涵蓋瞭從大眾傳媒的演變到消費主義的批判,從身份認同的建構到全球化語境下的在地文化變遷等諸多議題。 我特彆好奇的是,在2011年這個時間點,學者們會如何解讀當時全球範圍內正在發生的一些劇烈變化。那一年,社交媒體的興起已經勢不可擋,智能手機的普及改變瞭人們獲取信息和社交互動的方式。我想象這本書的作者們一定會對這些現象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或許會探討數字技術對傳統權力結構的影響,或是審視虛擬空間中新社群的形成及其文化意義。 另外,2011年也正值“後9/11時代”的餘波仍在,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格局依然復雜。文化研究在這種背景下,或許會更多地聚焦於跨文化衝突與理解、國傢形象的構建與傳播,以及不同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其獨特性。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關於東方主義、西方中心論的批判性反思,或者是對全球南方文化崛起的探討。 對於我而言,文化研究並非僅僅是學術論文的堆砌,它更是理解我們所處世界的一把鑰匙。我希望《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年捲)》能夠提供一些全新的視角,幫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例如,關於當代流行音樂的演變,或者某個熱門電影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信息,書中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我從未意識到的解讀? 總而言之,即便還未閱讀,我對《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年捲)》的想象已經足夠豐富。我堅信,一本由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齣版的年度報告,定然擁有其嚴謹的學術根基和深刻的洞察力。它就像一個知識寶庫,等待著我去發掘那些關於2011年文化圖景的寶貴信息,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當下世界的思想脈絡。
評分對於《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年捲)》,我心存一份由衷的敬意。雖然我目前仍處於對這本書內容“仰望”的階段,未能深入其內在的學術殿堂,但即便如此,它在我心中已經占據瞭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我將其視為一本記錄時代變遷的“文化日記”,一本凝聚瞭學者們對2011年這個特定年份的文化現象進行深度思考和解析的結晶。 我常常想象,當年的研究者們是如何捕捉和審視那些稍縱即逝的文化潮流的。2011年,正值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洶湧,各種新媒體形式層齣不窮,互聯網的滲透力日益增強,深刻地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我腦海中勾勒的畫麵是,書中一定有章節會深入探討社交媒體的興起對社會關係、公眾輿論乃至政治參與的影響。或許,學者們會對“碎片化閱讀”和“信息繭房”等現象進行預警性的分析,為我們理解當今的信息生態打下基礎。 另一方麵,2011年也處於一個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發生微妙變化的時期。我想象這本書可能會關注到不同文化區域之間的互動與張力。例如,中國經濟的崛起是否引發瞭新的文化交流模式?西方文化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是否正在經曆某種轉型?書中是否會對“文化軟實力”的概念進行更深入的闡釋,或者對跨文化交流中的誤解與偏見進行案例分析? 我還對書中可能齣現的關於“流行文化”的解讀很感興趣。2011年的電影、音樂、時尚,甚至遊戲,都承載著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我好奇書中是否會從社會學的角度,剖析某個熱門電影的敘事手法背後所反映的社會心理,或者分析當下流行的音樂風格如何與年輕一代的情感需求相契閤。這種將宏大的文化理論與具體的生活實踐相結閤的分析,對我來說總是極具吸引力。 總而言之,盡管我尚未閱讀《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1年捲)》,但它在我心中已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個關於過去十餘年社會文化演進的“時間膠囊”。它承諾瞭我一次深入理解2011年文化圖景的機會,一次與學界思想者們進行對話、拓展認知邊界的可能。我相信,這本書蘊含的智慧,將能幫助我更好地解讀我們當下所處的復雜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