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 | 作者 | 輝格 |
| 定價 | 48.0元 | 齣版社 | 四川人民齣版社 |
| ISBN | 9787220094989 | 齣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 人的行為是世界上有趣的話題之一:為何那麼多人熱衷拼酒、勸酒?女人的乳房是派什麼用場的?男人四處和女人培植備胎的心理有何不同?婚姻製度還能存續多久?人類會越來越聰明嗎?這些問題,在本書中都有從人類生物學、文化學角度考察得齣的答案。 當然,還有很多形而上的問題:文化、生活環境、基因遺傳等如何影響瞭我們的飲食習慣?語言如何創造瞭我們?製度差異也有遺傳基礎嗎?近代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對傳統的影響何如?看似高深,實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那麼,人性究竟是怎麼迴事兒?恐怕本書無法提供確切答案,隻能說提供一種新的思路,考察在人類進化曆史的大背景下人性所具有的文化性、社會性的由來。總之,本書知識量密集,適閤高端讀者。 |
| 作者簡介 | |
| 輝格,本名周飆,1970年生,浙江嘉興人,199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曾長期以自由程序員為業,2008年受聘為《21世紀經濟報道》評論員,開有獨立“海德沙龍”(headsalon.org)。著有《自私的皮球》、譯有《自由的進化》。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黃章晉、羅永浩誠意推薦! 飲食、交往、婚戀、傢庭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 |
| 文摘 | |
| 的文化功能 整體上看,人類幾乎無所不吃,但具體到每個族群就不是瞭。在一地被奉為美味珍饈的東西,在彆處卻被認為難吃、可怕、惡心,或者不該吃,從皮蛋、豬腦、臭豆腐、魚腥草,到蚱蜢、蠅蛆、毛雞蛋、貓胎盤、腸胃內容物,都曾是驚恐和嘲諷的對象。有關狗肉該不該吃的爭議,更是經年持久不熄。 族群間食譜構成和食物偏好的差異,首先是因為人類的散布廣度,從赤道到北極、從雨林到沙漠,迥異的生態位,有著不同的食物來源;但生態位隻是個背景約束,即便像人類這樣高度雜食性的動物,也並非能找到什麼就吃什麼。一個群體的現實食譜選擇,是在食物分布、能量營養需求、消化能力和獲取與加工效率之間進行策略權衡的結果。 生物學傢有一套優覓食理論(optimal foraging theory, OFM)來解釋動物種群的取食策略和食譜廣度,其中一個核心因素是食物搜尋與處理所消耗時間的比值。處理(包括捕捉、屠宰、加工和消化)相對於搜尋越耗時,就越傾嚮於專食,相反則越傾嚮於雜食;雜食或專食傾嚮反過來會影響消化係統和取食技術,從而在食物與覓食策略之間構成互反饋和協同進化。 假如再考慮營養均衡,問題就變得更復雜。由於人類剛剛經曆瞭農業帶來的食譜大轉變,消化係統還來不及做齣適應性調整,營養均衡問題尤為嚴重,特彆是動物蛋白的缺乏;在人類學傢馬文·哈裏斯(Marvin Harris)看來,許多飲食習俗、,乃至獻祭製度和戰爭形態,都與各社會解決蛋白質匱乏問題的方式有關。 不過,無論是優覓食還是營養均衡,都難以解釋為何某些取食策略會演變成。作為策略,不吃某些東西隻是為瞭節省時間、技術和消化能力等資源,專注於吃另一些東西;而作為一種文化偏見或禁忌,不吃某些東西不僅僅是說它們不好吃、不值得花功夫去弄來吃,更是說:這麼吃在文化上是低下粗鄙的,甚至在倫理上是錯誤的。 實際上,和文身、發式、服飾、口音、節慶、神話等文化符號一樣,飲食也是構建文化共同體的一個工具,用於在族群內部強化認同,在族群之間劃清界限;建立共同體的過程中,認同和鄙視嚮來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麵,因而對於那些不在本民族優選食譜之列的食物,僅僅忽略是不夠的,還要鄙視、刻意強調、拉開距離以遠離模糊地帶,乃至設立禁忌。 小型熟人社會中,分辨親疏敵友隻需憑藉對親身經曆和相互關係的個人記憶即可,而在規模更大的社會,共同體的閤作紐帶便要依靠各種文化符號、集體記憶和組織工具來維持,所以隨著大型社會的發展,這些元素就被創造瞭齣來;和口音一樣,飲食習慣成年之後往往很難改變,正因其難以僞裝,故而很適閤用作陌生人之間的認同符號。 當華夏認同形成時,服務於華夷之辨的符號也誕生瞭。孔子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便訴諸瞭發式和服飾兩種符號,若在“被發左衽”後麵再加上“茹毛飲血”,夫子大概也不會反對;東晉衣冠南渡之後,南北文化開始分異,這自然也體現在飲食方麵,從那時起,南人北人在飲食問題上相互比照取笑鄙視的事情,便屢見不鮮。 俞為潔的《中國食料史》為我們提供瞭兩個生動事例:南齊士族王肅叛逃北魏之後,飲食習慣一時難改,“不食羊肉酪漿,常飯鯽魚羹”,酷愛喝茶(當時茶剛剛開始在士族豪門中流行,尚未普及),常一飲一鬥,受北人嘲笑,得瞭個“漏壺”綽號,後來在宮廷禦宴中,卻喝瞭許多酪漿,魏帝訝問“茗飲何如酪漿?”,肅答“茗不中,與酪作奴”,如此自貶自辱,顯然隻是為瞭融入他並不適應的北人文化。 另一個故事有關食蛙習俗,秦漢時南北皆不忌食蛙,魏晉後北人漸棄,南人卻益發喜愛,常為北人所笑,且屢有禁令,理由是青蛙食蟲有利莊稼。該文化衝突在宋室南渡時達到高峰,南渡者力勸高宗嚴令禁止,這迴的理由是青蛙酷似人形,那當然隻是個藉口。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最近一直在思考身份認同的問題。我們是誰?為什麼我們會認同自己屬於某個群體,而不是另一個?我想,文化在其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BF-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輝格 四川人民齣版社 9787220094989》這本書,如果它能觸及文化如何構建個體身份這一議題,那將非常有價值。想想看,我們從小學習的母語,我們參與的節日慶典,我們遵循的社會規範,無一不在潛移默化地告訴我們,“你是誰”。它會提供具體的例子,說明不同文化如何在價值觀、行為準則、甚至思維方式上,為個體打上獨特的烙印,從而塑造齣我們今天所見的韆姿百態的人性?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處理文化中的矛盾與衝突,以及個體如何在這些衝突中尋找或構建自己的身份。例如,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當個體麵臨多重文化的影響時,他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基因中進行選擇和融閤的?這本書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能否給這些復雜的問題提供清晰的解讀。
評分我對“塑造”這個詞非常敏感。它暗示著一種主動的、有方嚮性的改變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我一直在思考,當我們談論文化如何塑造人性時,我們到底指的是什麼?是基因層麵的改變,還是後天習得的觀念和行為模式?《BF-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輝格 四川人民齣版社 9787220094989》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深入地去挖掘這種“塑造”的內在邏輯。它會不會去分析,文化通過語言、儀式、教育、藝術等多種載體,如何一層層地剝落我們原始的“野性”,又如何注入社會化的“文明”?我尤其感興趣的是,在不同的文化類型中,這種“塑造”的力量是否有所強弱之分?例如,一些高度集權或宗教色彩濃厚的文化,是否會比那些相對開放和多元的文化,對人性的塑造力更強?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文化“工具箱”的洞察,瞭解那些被廣泛使用的“工具”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們最終是如何作用於我們內心的。
評分最近讀到瞭一些關於社會進化論的探討,讓我對人類的本性産生瞭新的思考。我一直在想,我們常說的“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其實是不是一個過於簡化的二元對立?或許,人性的本質更加復雜,它更像是一塊璞玉,需要外力的雕琢纔能顯現齣不同的光彩。而這種“外力”,最強大的莫過於文化。我設想,《BF-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輝格 四川人民齣版社 9787220094989》這本書,是否會從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文化在人類漫長發展曆程中扮演的角色?它會不會去探討,那些在我們看來根深蒂固的倫理道德,究竟是自然演化的産物,還是文化選擇的結果?我尤其對那些跨文化研究的發現感到好奇,比如,在一些極端環境下,當原有文化遭受破壞或重塑時,人性的錶現會有怎樣的變化?這本書是否會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同一批人類,在不同的文化土壤裏,會展現齣如此迥異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追求?如果它能對這些問題給齣深刻的解答,那將是我近期以來最期待的一本讀物。
評分我一直對人類的復雜性感到著迷,尤其是在行為模式和價值判斷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實在太大瞭。《BF-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輝格 四川人民齣版社 9787220094989》這本書,我猜它可能會去探索,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讓一群擁有相似生理結構的人,發展齣如此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文化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而不僅僅是淺顯地羅列一些文化現象。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見,去解釋為什麼在某些文化背景下,閤作精神被極度推崇,而在另一些文化中,競爭則被視為生存的法則;為什麼某些社會對個人隱私極為看重,而另一些社會則更強調集體榮譽。這本書如果能揭示文化塑造人性的具體機製,例如通過隱喻、敘事、社會學習等方式,將是對我理解人類社會的一大啓發。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那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轉化為對具體人性特徵的精確描述和深入分析的。
評分這本《BF-沐猿而冠-文化如何塑造人性-輝格 四川人民齣版社 9787220094989》我還在猶豫要不要入手,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些關於這本書的討論,但似乎都隻觸及瞭皮毛,沒有深入到它可能探討的核心問題。我一直對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個體行為和思維模式感到著迷。想想看,我們從小到大接觸到的語言、習俗、藝術、道德規範,甚至是我們默認的價值觀,哪一樣不是由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精心雕琢而成?有時候,甚至連我們看似最“自然”的情感反應,背後也可能隱藏著文化的烙印。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去剖析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不曾深思的文化現象?比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成功、幸福、愛甚至死亡的理解為何如此差異巨大?這本書的作者,輝格,如果真的能揭示文化在塑造人性這個宏大命題中的具體機製,那將是一次思維上的盛宴。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紮實的案例分析,而不是空泛的理論堆砌。尤其是,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辨析文化影響的“必然性”與個體“能動性”之間的張力,那就更妙瞭。畢竟,我們並非完全被文化所奴役,總有超越和反思的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