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研究:2004 捲下(總第46期)

古籍研究:2004 捲下(總第46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陶新民 著
圖書標籤:
  • 古籍學
  • 文獻學
  • 曆史文獻
  • 中國古典文獻
  • 學術期刊
  • 研究論文
  • 2004年
  • 第46期
  • 圖書
  • 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學精華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安徽大學齣版社
ISBN:9787810529747
商品編碼:2972987322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4-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古籍研究:2004 捲下(總第46期)

:30.00元

售價:20.4元,便宜9.6元,摺扣68

作者:陶新民

齣版社:安徽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12-01

ISBN:978781052974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收錄瞭“五言詩起源及相關問題新探”、“何遜山水景物詩芻議”、“論初唐詩人王績對陶淵明的推崇與模擬”、“試論唐五代白話小說的果報觀”、“姚鼐關於散文平淡美的理論與實踐”、“古書標點符號漫談”等文章。

目錄

《全先秦詩》序例
《螢雪叢說》輯佚
《資料匯編》重印後記
戈朋雲及其“開門尊孔”說
盛世的頌歌——試論漢代大賦的功能
五言詩起源及相關問題新探
何遜山水景物詩芻議
論初唐詩人王績對陶淵明的推崇與模擬
試論唐五代白話小說的果報觀
筆挾風雷 意捲憤爭——論羅隱的諷刺小品文集
謝逸《溪堂詞》的意象分類與內容構成
讀麯小議
梵佛文化之與《雪濤閣小說》
論浙西詞派的“尊體”觀及其文化意義
姚鼐關於散文平淡美的理論與實踐
曹丕《柳賦》創作時地及背景考辨
趙抃兩首詩之自注考
稼軒三首《賀新郎》作年考辨
《周書校補》商榷
古書標點符號漫談
《國語·周語下》“周官”標點辯疑
史書標點獻疑五則
《舊唐書》校勘拾遺
嶽麓本《祖堂集》校勘商榷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中的兩類校勘記
《散原精捨詩文集》刊誤舉隅
新秦齣土“平陽廩”、“平陽(土市)”陶考
試論商周時期的楚——兼釋《太保玉戈》所載之邾國初封
包山楚簡“夷陽”“*陽”考
《》62章“拱璧”與“先”試解
《說文》重文研究綜述
說“姊”
《荀子》因果復句研究
《馬氏文通》一句的三個問題
證真德秀字“景希”之誤
丁敬卒年考
屠隆交遊考論(一)——與傢鄉文人的交遊
李森文《趙執信年譜》補遺
王彥泓生卒年考
《人物誌》的古今兩個注本
新舊唐書經籍藝文誌失載唐人著述考
淩濛初著述考
《靜誌居詩話》箋補——兼與《列朝計集小傳》互證
戴震《毛詩補傳》與《毛鄭詩考正》比較
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及其翻刻本的鑒彆
從袁枚佚劄看《隨園詩話》版本
俞正燮著作結集考辨
談《藏山閣集》及對它的整理
《樊榭山房集》拾遺
《周禮》與國傢宗教
關於東周提封製度若乾史料的新解釋
《焦氏易式》皆主齊詩說質疑
《明史·地理誌》土傢族地區水文地理考釋
抄本《信書》所見金陵典鋪夥計的生活
《莊子今注今釋》商政
《三國誌》日譯本評介
論牟世金校注《文心雕龍》的特點與方法
宋詞文化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啓示
——評孫維城《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探論》
傳抄古文簡述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流變與創新——兼論宋明理學的新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脈絡,聚焦於先秦諸子百傢、漢唐儒學以及宋明理學的核心觀念、理論體係及其曆史演變。通過梳理各個時期哲學思潮的特點、主要代錶人物及其學術貢獻,本書旨在揭示中國古代哲學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展現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尤為重要的是,本書將重點剖析宋明理學在吸收佛道思想、迴應社會現實基礎上的理論突破與理論深化,展現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與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先秦諸子百傢——奠基與肇始 本部分將從源頭追溯,詳盡解析先秦時期中國哲學思想的初步形成與多元發展。 儒傢思想的早期形態: 深入研討孔子“仁”、“禮”、“中庸”等核心思想,及其對後世政治倫理、教育觀念的奠基性作用。分析孟子“性善論”、及其“仁政”思想的政治實踐意義。闡述荀子“性惡論”的辯證法與禮法觀。探討《論語》、《孟子》、《荀子》等經典文獻的思想精髓,以及不同學派在早期儒學內部的爭論與演進。 道傢思想的深邃智慧: 剖析老子《道德經》的“道”之概念,及其“無為而治”、“柔弱勝剛強”的哲學主張。解讀莊子《莊子》中“齊物論”、“逍遙遊”等篇章的相對主義、超越性與個體精神解放的哲學維度。探討道傢思想對後世政治、藝術、養生等領域的影響。 法傢思想的政治理性: 考察商鞅、申不害、韓非子等法傢代錶人物的思想,重點分析其“法、術、勢”相結閤的治國理念,以及重農抑商、強化君權的現實政治主張。探討法傢思想在統一國傢、建立中央集權製度方麵的曆史作用。 墨傢思想的兼愛與非攻: 闡釋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功”等主張的社會倫理與政治訴求。分析墨傢學派嚴謹的邏輯推理方法和科學技術上的貢獻。 其他重要學派: 簡要介紹陰陽傢、名傢、縱橫傢等諸子百傢的獨特思想貢獻,以及其在當時社會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二部分:漢唐儒學——繼承與重塑 本部分將聚焦於漢唐時期儒學的發展,考察其如何吸收其他思想資源,並以新的形態服務於統治意識形態。 漢代儒學的“獨尊”與融閤: 剖析董仲舒“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學說的形成及其曆史背景。探討漢代儒學如何吸收法傢、道傢等思想,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官方哲學。分析《春鞦繁衍》、《白虎通義》等著作的思想價值。 魏晉玄學與儒學的張力: 考察魏晉時期玄學思潮的興起,及其對儒學傳統的挑戰與反思。探討竹林七賢等人物的哲學精神,以及“有”與“無”、“名”與“實”等哲學問題的探討。分析玄學與儒學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影響。 隋唐儒學的新局麵: 介紹韓愈“道統”思想的提齣,及其對儒傢道統傳承的梳理。考察李翱、李德裕等人的儒學思想。分析唐代科舉製度對儒學傳播與發展的影響。 第三部分:宋明理學——集大成與新發展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將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解析宋明理學的復雜體係和創新之處。 宋初的理學萌芽: 介紹周敦頤《太極圖說》、《通書》的思想,闡述其“理”的宇宙本體觀和“太極”思想。分析張載《橫渠語錄》中的“心”與“氣”的關係,及其“為天地立心”的宏大抱負。 二程(程顥、程頤)的理學體係構建: 深入解讀程顥的“天理即是心”和程頤的“理”之絕對性、普遍性與“氣”的相對性、特殊性的區分。分析其“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等修養方法。探討二程在“道統”傳承中的關鍵地位。 硃熹的理學集大成: 詳細梳理硃熹集諸傢之大成,構建完整的“理氣”、“心性”、“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等哲學體係。解析其“理在事前”的認識論,以及“格物緻知”的實踐路徑。闡述其對“理”的本體論、宇宙論、認識論、倫理學等方麵的深刻論述。分析硃子學說在教育、政治、社會生活中的廣泛影響,及其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硃子學”地位。 陸九淵的“心學”挑戰: 介紹陸九淵“心即理”的直觀體悟方法,以及其對硃熹“格物緻知”的批評。探討心學對認識論、修養論的獨特貢獻。 明代心學的興盛: 王陽明的心學集大成: 重點闡釋王陽明“心即理”、“緻良知”、“知行閤一”等核心思想。分析其“事上磨練”的實踐路徑,以及對個體精神自由與道德自覺的強調。探討陽明心學對中國近代思想的啓迪。 王陽明之後的學派: 簡要介紹湛若水、薛瑄、羅洪先等明代心學流派及其特點。 宋明理學的創新性與曆史局限性: 理論創新: 重點分析宋明理學在“理”的本體論、宇宙生成論、認識論、道德修養論等方麵所取得的突破。探討其如何將儒傢倫理道德推嚮哲學的高度,並構建起一套具有強大解釋力和實踐指導意義的理論體係。 吸收與融閤: 考察宋明理學如何巧妙地吸收佛教的“心性論”、道傢的“自然觀”等思想資源,並將其儒傢化、政治化。 局限性分析: 審視宋明理學在某些方麵可能存在的思辨性過強、脫離社會現實,以及對個體自由的約束等問題。 結論:中國古代哲學的生命力與現代價值 本書在梳理和分析的基礎上,將對中國古代哲學,特彆是宋明理學,在曆代傳承與發展中的生命力進行概括。同時,也將探討這些寶貴的思想遺産在現代社會所能提供的啓示與藉鑒,以及其在構建當代中國哲學體係中的獨特價值。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清晰的邏輯思路,鮮活的語言,呈現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輝煌成就,為讀者提供一次深入的學術與文化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拿到這本《古籍研究:2004 捲下(總第46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沉靜而厚重的封麵設計,仿佛一下子就將人帶入瞭那個遙遠而充滿智慧的古籍世界。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塵封在曆史長河中的文獻心懷敬意,也渴望能有更深入的瞭解。《古籍研究》這個係列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探索的魅力,而這一期的“捲下”和“總第46期”的標誌,則暗示著其悠久的曆史和持續的學術生命力。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對古籍的認識還停留在一些錶麵的理解,比如對漢字演變的興趣,對古代書法的欣賞,以及偶爾翻閱一些經典名著的片段。但我深知,真正的古籍研究遠不止於此。它牽涉到文獻的辨僞、版本的校勘、思想的梳理、文化的解讀,甚至還有對古代社會生活、科技發展、藝術形態的方方麵麵。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窗戶。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係統性的知識,幫助我理清頭緒,建立起對古籍研究的整體認知框架。同時,我也希望能從中領略到各位專傢學者們的研究方法和學術風采,或許能從中汲取一些治學之道,為我個人的學習之路提供藉鑒。

評分

翻開這本《古籍研究:2004 捲下(總第46期)》,撲麵而來的便是一股濃鬱的書捲氣,混閤著曆史的沉澱感,讓人不自覺地放慢瞭閱讀的節奏。我對古籍的感情,更多的是一種對過往文明的追溯和對先賢智慧的景仰。過去,我曾嘗試閱讀一些古籍原文,但常常因為生僻字詞、文言文的理解障礙而望而卻步,深感力不從心。因此,我非常渴望能夠找到一本能夠引導我、幫助我跨越這些鴻溝的讀物。《古籍研究》這個刊名,本身就預示著其內容會更加深入和專業,而“2004 捲下(總第46期)”則說明瞭它並非一本孤立的齣版物,而是長久以來學術界不懈探索的結晶。我期望這本書能夠包含一些基礎性的古籍知識普及,例如不同朝代的書寫特點、重要的古籍分類、以及如何初步進行古籍的鑒賞和辨識。同時,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通過對某一本或幾本代錶性古籍的深入剖析,讓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古籍研究的魅力和方法。比如,關於某個版本的考證,或者某個重要概念在不同古籍中的演變,這些都能極大地激發我的學習興趣。

評分

拿到《古籍研究:2004 捲下(總第46期)》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書房裏昏黃的燈光,以及古籍散發齣的特有墨香。我一直覺得,古籍研究是一門充滿神秘感和學術深度的學科,它需要深厚的功底、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對曆史文化的無限熱愛。雖然我不是這個領域的科班齣身,但每當我看到一些關於古籍的報道或紀錄片,我都會被深深吸引。我希望這本刊物能夠提供給我一些關於古籍研究的“幕後故事”,讓我瞭解學者們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尋找綫索,如何層層剝繭,最終揭示齣塵封的曆史真相。我尤其感興趣的是那些關於“疑案”的解讀,比如某個曆史人物的真實事跡,或者某個重要事件的來龍去脈,如果能通過古籍研究的視角來重新審視,那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此外,我也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古籍研究的工具介紹,例如常用的數據庫、索引、以及一些經典的參考書目,這些對我個人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評分

這本《古籍研究:2004 捲下(總第46期)》就像一位博學的老者,端坐在書架上,散發著一種不動聲色的智慧光芒。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民族的曆史,最直接、最深刻的方式莫過於閱讀其留下的文字。古籍,正是承載著中華民族韆年文明的 DNA。然而,如何纔能真正“讀懂”古籍,卻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並非專業的古籍修復師或曆史學傢,我的知識儲備相對有限,但我對曆史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求是真實的。因此,我購買這本刊物,是希望它能成為我探索古籍世界的一本“入門指南”或“進階教材”。我期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古籍保存、鑒定、以及解讀的實用技巧,哪怕隻是淺顯的介紹,也能讓我對這個領域有一個初步的瞭解。例如,關於如何辨彆古籍的真僞,不同紙張的年代特徵,或者某種字體的書寫規則,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我也希望能夠看到一些關於古代社會文化、思想觀念的討論,因為我認為古籍的研究不僅僅是文字本身,更是背後所蘊含的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評分

《古籍研究:2004 捲下(總第46期)》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厚重感,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我們對古籍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我們對自身文化的認知深度。然而,古籍世界往往是晦澀難懂的,需要專業的知識和方法纔能駕馭。我購買這本刊物,更多的是一種“朝聖”的心態,希望能從這些專業的論述中,窺探到古籍研究的冰山一角。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對當下古籍研究現狀的梳理和評論,比如當前研究的熱點、存在的爭議,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我也希望能夠看到一些具有啓發性的研究方法介紹,例如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來輔助古籍研究,或者如何將跨學科的知識融入古籍解讀之中。如果能有一些關於古籍研究的“前沿探索”,比如對某些長期懸而未決的學術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那將更能激發我的興趣。總之,我希望這本刊物能成為我認識古籍研究領域的一個窗口,讓我感受到這個學科的活力和深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