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孩子的心灵

呵护孩子的心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百珍,郝志红,李焕稳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学
  • 情绪管理
  • 家庭教育
  • 正面管教
  • 心灵成长
  • 儿童发展
  • 沟通技巧
  • 性格培养
  • 育儿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ISBN:9787110071144
商品编码:297301267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呵护孩子的心灵

:32.00元

售价:23.4元,便宜8.6元,折扣73

作者:李百珍,郝志红,李焕稳

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110071144

字数:260000

页码:26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把子女大成人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家长不仅仅要让子女身体少生病,不生病,更要懂得呵护子女的心灵,因为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易碎品”。
  1.残疾人是健康人吗?
  2.孩子的成长会“树大自然直”吗?
  3.怎样读懂孩子的心?
  4.你会帮孩子的心灵拂尘吗?
  5.怎样修剪孩子长歪了的心灵枝杈?

目录


作者介绍

李百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天津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曾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奖章。独著或主编著作17部,共计400余万字。两部教育部推荐教材:《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1997)、《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2

文摘


序言



《星辰大海的航标:现代教育理念与亲子关系重塑》 书籍定位: 本书旨在为当代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现代教育哲学框架,并着重探讨在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构建健康、平等、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从而引导下一代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强大适应力和积极人生观的未来公民。 第一部分:教育的“元”认知——重塑我们对“教育”的理解 第一章:范式转移:告别工业化教育模式 在信息爆炸与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标准答案”模式已然失效。本章首先批判性地分析了20世纪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探讨了其如何无意中培养出适应性强但创造力不足的个体。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的真正本质——不是为了记忆知识,而是为了培养面对未知问题的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我们将引入“复杂性思维”(Complex Thinking)的概念,阐述在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教育必须转向培养系统性理解和跨学科整合的能力。 第二章:心智的基石:早期神经科学与学习机制 本章将结合最新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揭示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的生理知识介绍,而是侧重于这些发现如何指导我们的日常干预和环境设计。重点分析“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包括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的培养路径,强调高质量的亲子互动、丰富的感官体验和结构化的游戏在构建这些高级心智能力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将详细论述,情感安全感(Attachment Security)是如何成为所有高级学习能力展开的先决条件。 第三章:价值的锚点:教育目标与社会责任 教育不应是脱离社会的空谈。本章探讨了在日益碎片化的社会中,教育如何肩负起培养“合格公民”和“道德主体”的责任。我们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说教,深入研究了如“美德伦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讨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社会责任感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重点阐述了“韧性”(Resilience)的建立过程,将其视为面对挫折、实现自我超越的内在资源,而非单纯的抗压能力。 第二部分:亲子关系的重构——从权威到伙伴 第四章:依恋的艺术:构建安全和自主的连接 理解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是重塑亲子关系的起点。本书区分了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依恋模式的形成机制。更重要的是,我们提供了具体的“修复性互动”技巧,指导父母如何识别并修正自己无意识中投射出的焦虑和控制欲。本章强调“匹配与回应”(Attunement and Responsiveness)的重要性,解释了为什么精确地理解孩子的情绪信号,即使是那些未被言说的信号,也是建立深度信任的基础。 第五章:情绪的炼金术:从“管理”到“共情与引导” 愤怒、恐惧、悲伤——这些情感并非需要被“压制”或“纠正”。本章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情绪教练”模型。我们详细介绍了“命名-验证-探索”(Name-Validate-Explore)的情绪处理流程。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了父母如何将孩子的情绪爆发视为学习自我调节的黄金机会,而非需要快速解决的“问题”。讨论了“情绪传染”现象,并指导父母如何首先管理好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成为孩子情绪风暴中的稳定之锚。 第六章:界限的智慧:自由与规范的平衡艺术 权威与放任之间,存在着“清晰而充满关爱的界限”。本章探讨了如何设定有效且尊重孩子的规则。关键在于区分“后果”(Consequences)与“惩罚”(Punishment)。我们倡导使用“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并教授父母如何以非指责性的语言清晰地表达期望和底线。重点阐述了“给予选择权”的策略,即在不损害核心原则的前提下,让孩子在可控范围内做出决策,从而培养其责任感和自主性。 第三部分:实践路径——赋能未来的关键能力培养 第七章: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提问的力量 培养独立思考者,首先要成为一个善于提问的引导者。本章提供了一系列从幼儿园到青少年阶段适用的提问技巧,帮助父母将日常对话转化为思维训练场。例如,如何从“这是什么?”转向“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如何利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矛盾和解决路径。我们特别关注如何鼓励孩子挑战既有观念,并以尊重的态度讨论不同意见,培养其辩证分析能力。 第八章:内在驱动力:激发好奇心与成长型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非空洞口号。本章深入探讨了“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的实操方法。它不仅关于赞美努力,更关乎赞美策略、对失败的重新定义以及如何引导孩子设置“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而非“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s)。我们详细分析了内在动机的结构——自主性(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关联性(Relatedness),并提供了在家庭环境中系统性培养这三要素的具体行动方案。 第九章:数字时代的导航:平衡屏幕时间与真实连接 技术渗透已是不可逆的现实。本书不主张“禁止”,而是倡导“知情地整合”。本章提供了家长在家庭中制定“数字契约”的实用框架,强调技术使用的目的性、内容的选择与父母的共同参与。讨论了如何利用技术工具增强学习和创造力,同时警惕其对专注力、睡眠质量和社交技能的潜在侵蚀。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成为技术的主人,而非奴隶。 第十章:家庭作为学习共同体:构建终身成长的生态系统 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的家庭事务,而非某个人的责任。本章呼吁父母双方甚至扩展到祖辈,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支持系统。同时,我们强调父母自身的持续学习和自我反思,指出父母是孩子观察世界的首要“模型”。最后,本书总结了如何将日常生活的琐碎瞬间——做饭、购物、旅行——转化为深刻的学习体验,使家庭真正成为滋养心智的沃土。 结语:走向共同的未来 本书旨在提供工具和哲学基础,而非僵硬的教条。它邀请所有读者踏上一段持续学习、自我校正的旅程,与孩子共同成长,在复杂多变的时代中,为他们指引方向,而非限定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她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微之处,并给出极具建设性的指导。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界限感”的讨论。在现代社会,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本书则强调了在爱中建立清晰的界限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为了规范孩子的行为,更是为了保护他们免受外界的伤害,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作者举例说,即使是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学习“不行”这个词,并且要理解某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这种界限感的建立,需要家长的坚持和耐心,但长远来看,它会让孩子受益终生。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因为心软或者害怕孩子哭闹,而模糊了原则。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设定合理的界限,并不是剥夺孩子的自由,反而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有序成长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孩子负面情绪方面提出的建议,比如“同理心的力量”,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健康地表达愤怒和沮丧。我曾遇到过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大闹的情况,当时我感到非常无奈和烦躁,事后才意识到自己处理得并不妥当。这本书让我明白,孩子的情绪爆发是他们学习如何处理内心冲突的一种方式,而我们作为家长,最需要的不是压制,而是理解和疏导。作者通过举例说明,当家长能够蹲下身来,用平静的语气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去回应他们的感受时,孩子的激烈情绪往往会逐渐平息。这种“看见”和“被看见”的过程,对于孩子的安全感建立至关重要。我从这本书中学习到,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如先去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绪。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观念转变。我开始尝试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先深呼吸,然后耐心倾听,用柔和的语言回应他们的感受,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都十分用心,触感温润,色彩柔和,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安心的感觉。打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细腻而富有诗意的文字所吸引,仿佛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孩子在字里行间跳跃。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允许孩子犯错”的章节,作者没有用说教的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们理解到,错误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我记得书中讲到一位母亲,她的孩子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母亲并没有责备,而是陪着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励他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这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是否总是急于看到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成长的轨迹。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呵护”的含义,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和引导。作者的观点是,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株娇嫩的植物,需要耐心、关爱和适宜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作为父母的心田,让我更加坚定了要用爱和智慧去陪伴孩子成长的信念。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细细品味,并且尝试将作者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一本枯燥的育儿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成长的散文集。作者的文字细腻而富有力量,她用真诚的笔触,描绘了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以及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回应孩子的提问”的部分。孩子的好奇心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重要驱动力,而家长恰当的回应,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作者提醒我们,即使是孩子提出的看似幼稚的问题,也应该认真对待,用耐心和引导去解答,而不是敷衍了事。她强调,每一次回应,都是一次心灵的连接,一次信任的建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许多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灵感,并且开始更加注重在日常交流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倾听。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莫过于它所传递的“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这一理念。作者并没有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儿法则,而是鼓励我们去观察、去倾听,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真正的渴望。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探讨了“玩耍”的重要性。很多家长认为玩耍是浪费时间,而忽略了孩子通过玩耍来学习、探索和释放创造力的本质。作者则认为,高质量的玩耍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缓解内心的压力。我曾经一度认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应该被各种学习班填满,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过度安排反而可能扼杀孩子的兴趣和主动性。现在,我开始鼓励孩子自由地玩耍,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