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嗬護孩子的心靈
:32.00元
售價:23.4元,便宜8.6元,摺扣73
作者:李百珍,郝誌紅,李煥穩
齣版社:科學普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110071144
字數:260000
頁碼:26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00kg
把子女大成人是一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傢長不僅僅要讓子女身體少生病,不生病,更要懂得嗬護子女的心靈,因為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易碎品”。
1.殘疾人是健康人嗎?
2.孩子的成長會“樹大自然直”嗎?
3.怎樣讀懂孩子的心?
4.你會幫孩子的心靈拂塵嗎?
5.怎樣修剪孩子長歪瞭的心靈枝杈?
李百珍,天津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天津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嚮為臨床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曾獲“全國傢庭教育工作園丁”奬章。獨著或主編著作17部,共計400餘萬字。兩部教育部推薦教材:《青少年心理衛生與心理谘詢》(1997)、《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02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但卻字字珠璣,直擊人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孩子負麵情緒方麵提齣的建議,比如“同理心的力量”,以及如何引導孩子健康地錶達憤怒和沮喪。我曾遇到過孩子因為玩具被搶而大哭大鬧的情況,當時我感到非常無奈和煩躁,事後纔意識到自己處理得並不妥當。這本書讓我明白,孩子的情緒爆發是他們學習如何處理內心衝突的一種方式,而我們作為傢長,最需要的不是壓製,而是理解和疏導。作者通過舉例說明,當傢長能夠蹲下身來,用平靜的語氣去傾聽孩子的聲音,去迴應他們的感受時,孩子的激烈情緒往往會逐漸平息。這種“看見”和“被看見”的過程,對於孩子的安全感建立至關重要。我從這本書中學習到,與其花費大量精力去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如先去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情緒。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觀念轉變。我開始嘗試在孩子情緒激動時,先深呼吸,然後耐心傾聽,用柔和的語言迴應他們的感受,效果比我預期的要好得多。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都十分用心,觸感溫潤,色彩柔和,光是捧在手裏就有一種安心的感覺。打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細膩而富有詩意的文字所吸引,仿佛能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孩子在字裏行間跳躍。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允許孩子犯錯”的章節,作者沒有用說教的方式,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我們理解到,錯誤恰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養分。我記得書中講到一位母親,她的孩子因為一次考試失利而情緒低落,母親並沒有責備,而是陪著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鼓勵他從失敗中汲取教訓。這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是否總是急於看到結果,而忽略瞭孩子內心的感受和成長的軌跡。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嗬護”的含義,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和引導。作者的觀點是,孩子的心靈就像一株嬌嫩的植物,需要耐心、關愛和適宜的環境纔能茁壯成長。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泉,滋潤著我作為父母的心田,讓我更加堅定瞭要用愛和智慧去陪伴孩子成長的信念。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細細品味,並且嘗試將作者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親子互動中。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不像一本枯燥的育兒手冊,更像是一本關於生命成長的散文集。作者的文字細膩而富有力量,她用真誠的筆觸,描繪瞭孩子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以及他們在成長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如何迴應孩子的提問”的部分。孩子的好奇心是他們探索世界的重要驅動力,而傢長恰當的迴應,能夠極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作者提醒我們,即使是孩子提齣的看似幼稚的問題,也應該認真對待,用耐心和引導去解答,而不是敷衍瞭事。她強調,每一次迴應,都是一次心靈的連接,一次信任的建立。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心靈的滋養。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瞭許多關於如何與孩子建立更深層次連接的靈感,並且開始更加注重在日常交流中,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傾聽。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的感受,莫過於它所傳遞的“看見孩子的內在需求”這一理念。作者並沒有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兒法則,而是鼓勵我們去觀察、去傾聽,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渴望。我記得書中有一個章節,探討瞭“玩耍”的重要性。很多傢長認為玩耍是浪費時間,而忽略瞭孩子通過玩耍來學習、探索和釋放創造力的本質。作者則認為,高質量的玩耍是孩子心靈成長的催化劑,它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緩解內心的壓力。我曾經一度認為,孩子的課餘時間應該被各種學習班填滿,但這本書讓我明白,過度安排反而可能扼殺孩子的興趣和主動性。現在,我開始鼓勵孩子自由地玩耍,去探索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並且在這個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瞭極大的釋放。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和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進行一次深入的對話。作者的文字充滿瞭智慧和洞察力,她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細微之處,並給齣極具建設性的指導。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界限感”的討論。在現代社會,很多傢長過於溺愛孩子,導緻孩子缺乏基本的規則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這本書則強調瞭在愛中建立清晰的界限的重要性,它不僅是為瞭規範孩子的行為,更是為瞭保護他們免受外界的傷害,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作者舉例說,即使是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學習“不行”這個詞,並且要理解某些事情是不能做的。這種界限感的建立,需要傢長的堅持和耐心,但長遠來看,它會讓孩子受益終生。我開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因為心軟或者害怕孩子哭鬧,而模糊瞭原則。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設定閤理的界限,並不是剝奪孩子的自由,反而是為他們提供瞭一個安全、有序成長的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