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移动通信技术(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
:29.00元
售价:21.2元,便宜7.8元,折扣73
作者:李斯伟,贾璐,杨艳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3021720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基础篇,下篇是系统篇。在基础篇中,考虑到学生学习的特点,先描述移动通信系统所涉及的无线通信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移动通信的基础。在章末对本教材内容进行导读,以使读者对整个教材有初步的了解。为了认识和理解移动通信,从系统模型出发,第2章先给出通用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模型及各部分的作用,然后介绍移动通信系统涉及的如无线电波传播、天线等无线信道,移动通信的干扰与噪声及移动通信组网技术等内容,从而建立移动通信系统全面而广泛的认识基础。接下来进入系统篇,介绍当今流行的GSM移动通信系统、GPRS移动通信系统、CDMA移动通信系统等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后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本书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内容丰富且新颖,涵盖了当今移动通信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全书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无线通信基础知识,移动通信概论,移动通信信道与天线,移动通信的噪声与干扰,移动通信组网技术,GsM/GPRS/EDGE/CDMA移动通信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等。
本书内容翔实、条理清晰、安排灵活,并配有立体图和实例,突出应用和工程实践,可作为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移动通信技术与工程的技术人员的学习用书。
上篇 移动通信基础篇
章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1.1 无线通信及其相关知识
1.1.1 无线通信的发展史及无线通信的概念
1.1.2 无线通信使用的频率和波段
1.1.3 无线通信所涉及的地球大气层
1.1.4 无线通信的电波传播
1.1.5 信号、信噪比、信号强度和频谱
1.2 无线通信调制的目的及方法
1.2.1 调制的目的
1.2.2 模拟调制
1.2.3 数字调制
1.2.4 无线通信调制技术的选择
1.3 无线通信系统
1.3.1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
1.3.2 无线通信系统的分类
1.4 无线通信网
1.4.1 通信网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1.4.2 无线通信网
1.4.3 现代无线通信网
1.5 本书内容导读
1.5.1 本书结构与内容
1.5.2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与学习建议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移动通信概论
2.1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2.2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2.2.1 移动通信的定义
2.2.2 移动通信的分类
2.2.3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2.3 移动通信的特点
2.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2.5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6 移动通信的调制技术
2.6.1 恒定包络调制方式——MSK调制与GMSK调制
2.6.2 数字调相方式
2.6.3 解调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7 移动通信的主要业务
2.8 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应用
2.8.1 移动通信的演进
2.8.2 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移动通信信道与天线
3.1 认识无线信道
3.2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
3.3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特性
3.3.1 陆地移动通信的地形地物
3.3.2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主要方式
3.3.3 描述移动通信衰落特征的物理量
3.4 移动通信信道
3.4.1 移动无线信道特性描述
3.4.2 移动无线信道电波传播的衰落特性
3.5 移动通信天线
3.5.1 天线的定义与类型
3.5.2 天线特性
3.5.3 几种典型的移动通信天线
3.5.4 智能天线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3.6 抗衰落技术
3.6.1 概述
3.6.2 分集技术的基本原理
3.6.3 分集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3.6.4 隐分集与RAKE接收
3.6.5 发送分集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移动通信的噪声与干扰
第5章 移动通信组网技术
下篇 移动通信系统篇
第6章 GSM/GPRS/EDGE移动通信系统
第7章 CDMA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附录A GSM/CDMA相关知识问答
附录B 移动通信综合练习题
附录C 爱尔兰呼损表
参考文献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介绍当前业界热点技术时,并没有采用那种“赶时髦”的浮夸写法,而是保持了严谨的学术态度。例如,在提及网络虚拟化(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对核心网的影响时,它并没有止步于概念的罗列,而是剖析了这些新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电信运营商的运维模式和业务部署的敏捷性。书中所引用的案例,虽然没有点名道姓具体的运营商,但其所描述的场景和挑战,无疑是当前行业正在经历的阵痛与机遇。这表明编著者团队对行业动态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确保了教材内容的“保鲜度”和前沿性。阅读时,我能真切感受到作者希望读者不仅掌握现有的知识体系,更要具备面向未来挑战的思维框架,这种远见卓识非常宝贵。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见过太多技术书籍,图是图,文是文,完全是两张皮,看得人头昏脑涨。而这本《移动通信技术》,图文结合得天衣无缝。那些网络拓扑图、协议流程图,都处理得非常精细,线条清晰,注释明确。尤其是在讲解空口接口的握手过程时,作者用了一个动态的流程图来模拟信号的往返,即便我需要反复阅读几遍才能完全消化,但图示的引导性极强,大大减少了理解的认知负荷。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著者对读者群体的深切关怀。对于我们这些需要通过自学来提升能力的在职人士来说,这种清晰、直观的表达方式,无疑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它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冷冰冰的教材,而是在跟着一位耐心且专业的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评分我得承认,我是一个对专业书籍的“易读性”要求非常高的人。如果一本书需要我频繁地查阅大量的外部资料才能理解某个关键点,我通常会果断放弃。但《移动通信技术》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语言风格在保证专业性的前提下,做到了罕见的流畅和易懂。没有那些故意堆砌的生僻术语,即使需要引入专业名词,也会立即给出清晰的解释和生活化的类比。比如,在解释信道容量限制时,它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让原本抽象的香农公式变得具象化了。这种教学设计,无疑是为应用型人才量身定制的。它让你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而不是在晦涩的文字迷宫中迷失方向。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承载的知识,更在于它所构建的学习体验——一种高效、直观且令人愉悦的知识获取过程。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套“高等学校应用型通信技术系列教材”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去买的,因为“应用型”这三个字在很多出版物里往往意味着内容的浅尝辄止。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深度和广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它没有过度纠缠于物理层那些繁琐的数学推导,而是把笔墨重点放在了系统架构和网络演进的逻辑性上。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代际技术(从2G的GSM到当前的4G LTE乃至5G的初步概念)的对比分析。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参数,而是深入探讨了每一代技术在频谱效率、时延控制和移动性管理上是如何进行权衡和取舍的。读完这部分内容,我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技术指标,而是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角度去理解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哲学。这对于我们思考未来网络升级和优化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前瞻性视野。
评分这本《移动通信技术》的教材,真是让我这个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老兵都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我以前总觉得,那些理论性的书读起来枯燥乏味,尤其是涉及到复杂的协议栈和信道编码时,简直像在啃石头。但是这本书,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把复杂的概念拆解成了可以理解的模块。比如在讲到MIMO技术时,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矩阵运算上,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它在城市峡谷环境中的实际性能提升,甚至还穿插了一些早年基站部署的“血泪史”,那种真实感是其他教材里绝对找不到的。我记得有一次在项目现场遇到一个棘手的多径干扰问题,翻开这本书,对照着书里的仿真图和实际测量曲线,竟然茅塞顿开,问题迎刃而解。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时,递给你一张清晰的地图,而不是一堆晦涩难懂的坐标点。这种强调应用和实践的叙事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解决工程问题的技术人员来说,简直是太及时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