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华大典 工业典 综合分典(全二册) |
| 作者 | 《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 |
| 定价 | 880.00元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79426 |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综合分典》是《中华大典?工业典》九个分典之一,包括生产者�惞芾碚哂牍芾砘�构总部:生产者部、管理者部、管理机构部,区域总部:北方部、南方部、各地部,发展演变总部:总论部、先秦秦汉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宋辽金元部、明清部,商品流通总部:流通部、交流部、物价部,政策�惙ü嬗胨枷胱懿浚赫�策部、法规部、思想部,教育与培训总部:教育部、培训部,其他总部,引用书目等内容。编纂时,除严格执行《中华大典》和《工业典》有关规定外,对材料的收录以及对某些相关问题的处理也略有调整。 |
| 作者简介 | |
| 《中华大典?工业典》的总主编是魏明孔研究员。魏明孔 男,汉族,1956年9月生 ,甘肃皋兰人,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 |
| 目录 | |
| 總目 生産者、管理者與管理機構總部 生産者部 管理者部 管理機構部 區域總部 北方部 南方部 各地部 發展演變總部 總論部 先秦秦漢部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 宋遼金元部 明清部 商品流通總部 流通部 交流部 物價部 政策、法規與思想總部 政策部 法規部 思想部 教育與培訓總部 教育部 培訓部 其他總部 引用書目 |
作为一名非专业背景的文科研究者,我最初对阅读一部“工业典”心存芥蒂,担心其内容会过于偏重技术细节,缺乏宏观叙事和人文关怀。然而,阅读《中华大典·工业典·综合分典》后,这种顾虑被彻底打消了。这套书的编纂委员会显然深谙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书中关于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结构和人口流动影响的论述,展现了极强的系统思维。它没有将工业视为孤立的技术活动,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之中。举例来说,关于“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迁移,书中不仅记录了工厂的地理位置变动,更细致地描摹了随之而来的城市规划、教育资源分配乃至生活习俗的微妙变化。这种对工业“人本侧面”的关注,使得这套典籍具有了跨越专业壁垒的普适性,让非工程领域的读者也能从中窥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部《中华大典·工业典·综合分典》的阅读体验,更像是进行了一次结构精密的“工业考古”。它不是按主题分类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按历史脉络精心编排的史纲。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比对不同分典之间的关联性,而综合分典在此起到了关键的“联络官”作用。它成功地将看似零散的工业发展事件,串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在涉及早期工业产权和技术引进合同的描述上,其信息的颗粒度非常细致,这对于研究改革开放初期制度变革的学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这部书的出版,标志着对中国工业史研究的规范化和体系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所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严谨的编纂态度,完全配得上“大典”二字的分量。
评分我拿到这套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其信息密度之高,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试着随机翻阅了其中关于“二十世纪中叶轻工业产品标准化进程”的部分。以往阅读相关资料,总感觉零碎不全,标准制定背后的社会动因和市场需求常常被忽略。然而,这套书的编纂者显然下了大功夫去整合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文件,将原本分散在档案室深处的条文,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细节之丰富,甚至可以追溯到某些特定工业产品的早期型号变更记录,这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寻宝的过程。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在关键转折点设置了详尽的注释和引文,使得读者可以顺藤摸瓜,追踪到原始的第一手资料。这种对资料源头的尊重和呈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部典籍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它不是一本轻易能读完的书,更像是一部需要常年置于案头,随时翻阅、不断对照的工具书,其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愈发凸显。
评分这套全二册的综合分典,其最大的功绩在于对“工业历史的断代梳理”所做的开创性工作。我注意到,其时间轴的划分并非采用传统的政治运动节点,而是更贴合工业技术周期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内在逻辑。例如,在探讨1980年代初期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阶段时,书中对“消化吸收”过程中的体制障碍、企业积极性调动等问题,进行了非常精准的描述,这种描述带着一种历史的冷静和对现实困难的深刻理解。它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严谨的,没有丝毫的煽情或夸张,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和多方位的核实。这使得阅读过程虽然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每获取一个信息点,都伴随着“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对于未来撰写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或工业社会学的学者而言,这部典籍无疑是不可绕开的“基准线”和“参照系”。
评分这部《中华大典·工业典·综合分典(全二册)》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中国工业发展史和技术演变脉络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重的礼物。首先,从装帧和排版上看,上海古籍出版社一贯的严谨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古籍整理的上乘水准,这对于查阅和保存都极为重要。内容上,作为“综合分典”,它肩负着统摄工业领域宏观图景的重任,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建国初期工业体系构建的叙述部分。那段历史,资料分散,口述史料与官方文件相互印证的难度极大,但该分典似乎努力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且脉络清晰的框架。例如,它对“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项目在全国布局中的战略考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远比教科书上的简单罗列要深入得多。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国家意志和历史机遇的深度解码。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关于具体行业如冶金、电力等分支典籍的深入研究,但这套综合典籍的奠基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为我们后续的细分研究提供了最坚实可靠的底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