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国志译注
定价:62.00元
作者: 陈寿,杨明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142
字数:
页码:41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二十四史“前四史”之一
◎隐讳而不失实录,扬善而不蔽缺点
◎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内容提要
《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继《史记》、《汉书》而作,成书则在《后汉书》以前。司马迁的《史记》是通史体,班固的《汉书》是断代史体,《三国志》把三国分成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
《三国志译注》对陈寿《三国志》的全本65卷,进行白话的翻译和注释。其基本性质,是具有坚实学术基础的普及性读物。
目录
前言
魏书
武帝纪
董卓传
袁绍传
刘表传
吕布传
夏侯悖传
苟攸传
贾诩传
郭嘉传
徐晃传
许褚传
蜀书
刘备传
诸葛亮传
关羽传
马超传
马良传
吴书
孙权传
张昭传
周瑜传
鲁肃传
吕蒙传
黄盖传
甘宁传
作者介绍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文摘
序言
我个人对史书的阅读习惯,往往会对照不同版本的记载来印证细节。在这本《三国志译注》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译者在处理一些文献缺失或记载矛盾时的坦诚态度。不像有些译者会强行圆融化解矛盾,杨明先生的处理方式是直接点明“此段记载与XX传略有出入”,并给出可能的推论,这体现了治学者的基本良知。此外,在对人名的注释中,他不仅提供了字号,还常常补充此人在历史中的后续影响或相关事件的简要说明,这对于初次接触三国史的读者极为友好,能够帮助他们迅速建立起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有学术厚度,又兼顾了现代阅读体验的优秀译注本。它成功地将一部经典史书,从高冷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让更广泛的群体得以领略其原貌的精髓。
评分阅读这本译注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关于历史观的重塑。陈寿的《三国志》本身就是一部带有晋朝官方视角的史书,其褒贬褒贬自然带有时代烙印。杨明先生的译注,我观察到他似乎在努力做的是“去魅化”,即用现代的、去情绪化的方式来还原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比如对司马氏集团的崛起部分,译注的措辞就显得尤为审慎和克制。他没有用太多煽情的词汇去渲染斗争的残酷,而是着重于权力转移过程中的制度性变迁。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陈寿的原意,哪些是杨先生根据现代史学标准所做的审慎解读。这种译注的风格,体现了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深刻敬畏,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盲目接受既定的历史结论,非常值得那些想探究三国历史深层逻辑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装帧设计,那种沉稳中带着古朴的气息,让人一翻开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但更让我惊喜的是,杨明先生在保持原文风貌上的努力。很多经典的历史叙事,比如刘备的屡败屡战,曹操的雄才大略,在原文中本身就极具张力,如果译注处理不当,很容易让这种气势消减。然而,这里的译注巧妙地在增补解释的同时,保留了陈寿笔下的那种冷峻、客观的叙事风格。我试着对比阅读了几个关键段落,发现杨先生的语言选择既不失文雅,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这其中的平衡拿捏,绝非易事。这感觉就像是,你欣赏一幅名画,经过了专业的修复,色彩更加鲜明,细节更加清晰,但原作的笔触和神韵却丝毫未损。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历史文献的复刻品,值得珍藏。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深知《三国志》的价值在于其“实录”精神,但文言的晦涩确实是横亘在普通读者面前的一道高墙。这本《三国志译注》的出现,无疑是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我关注的重点在于“注”的部分,即杨明先生所做的补充解释。我发现,他并没有过多地陷入后世小说家言的窠臼,而是忠实于三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官僚体系和礼仪制度来进行阐释。比如书中对于“辟府”、“行军长史”这类官职的解释,就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通史都要来得精确和到位。这对于理解当时政治运作的逻辑至关重要。每一次当我对某个历史细节产生疑问时,翻到注释部分,总能找到清晰、有据可查的解答,这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连贯性和信服力。这种深度的学术支撑,让这本译注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阅读辅助工具”的范畴。
评分这本《三国志译注》的译者杨明先生,真是下了大功夫啊。光是阅读这本厚重的译注,我就能感受到那种对史料的敬畏和对文字的精准把控。首先最打动我的是译注部分的细致入微。不像有些译本,仅仅是生硬地转换文字,杨先生的译注更像是在与原作者陈寿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他不仅仅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更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人物评价和地理方位的标注上,提供了大量的旁注和注释。比如在描述赤壁之战时,对于曹操水军的部署,他引用的史料佐证,以及对不同史家观点的梳理,都展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模糊地带的处理方式,他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列出不同说法的依据,让读者能够自己去思辨。这种开放而严谨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是僵硬的文字记录,而是充满了动态的、可供探讨的知识体系。对于想深入了解三国历史的爱好者来说,这本译注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脚手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