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新時期時代考 古學文化之一。硃易蘭著的《紅山文化旅遊意嚮實證 研究(以遼寜師範大學實地調研數據為例)》從紅山文 化旅遊的角度,對紅山旅遊的文化功能、人文意蘊、 文化類型、藝術特性等基本問題作瞭全景式的掃描。
本書采用瞭多種現代研究方法,對紅山文化旅遊進行 瞭探索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1.1 紅山文化遺址考古
1.2 牛河梁**考古遺址公園
1.3 牛河梁紅山文化産業開發區
1.4 紅山文化與中華文明協同創新
2 紅山文化旅遊研究現狀
2.1 紅山文化旅遊文獻獲取與篩選
2.2 紅山文化旅遊文獻描述性統計分析
2.3 小結
3 研究設計
3.1 研究內容
3.2 實地調研
3.3 數據審核
3.4 數據準備
3.5 分析方法
3.6 小結
4 頻數分析
4.1 人文統計特徵
4.2 紅山文化旅遊意嚮
4.3 小結
5 紅山文化旅遊參加意願的交叉列聯錶分析
5.1 大學生性彆
5.2 大學生年齡
5.3 大學生年級
5.4 大學生是否來自協同創新單位
5.5 大學生專業科類
5.6 大學生月支齣
5.7 卡方檢驗
5.8 小結
6 牛河梁**考古遺址公園旅遊傾嚮的交叉列聯錶分析
6.1 大學生性彆
6.2 大學生年齡
6.3 大學生年級
6.4 大學生是否來自協同創新單位
6.5 大學生專業科類
6.6 大學生月支齣
6.7 小結
7 牛河梁紅山文化主題公園項目旅遊傾嚮的交叉列聯錶分析
7.1 大學生性彆
7.2 大學生年齡
7.3 大學生年級
7.4 大學生是否來自協同創新單位
7.5 大學生專業科類
7.6 大學生月支齣
7.7 小結
8 牛河梁舞颱劇《問天》好奇程度的交叉列聯錶分析
8.1 大學生性彆
8.2 大學生年齡
8.3 大學生年級
8.4 大學生是否來自協同創新單位
8.5 大學生專業科類
8.6 大學生月支齣
8.7 卡方檢驗
8.8 小結
9 牛河梁紅山文化民俗村項目旅遊傾嚮的交叉列聯錶分析
9.1 大學生性彆
9.2 大學生年齡
9.3 大學生年級
9.4 大學生是否來自協同創新單位
9.5 大學生專業科類
9.6 大學生月支齣
9.7 小結
10 牛河梁文化産品旅遊傾嚮的交叉列聯錶分析
10.1 大學生性彆
10.2 大學生年齡
10.3 大學生年級
10.4 大學生是否來自協同創新單位
10.5 大學生專業科類
10.6 大學生月支齣
10.7 小結
11 牛河梁拓展建設項目旅遊傾嚮的交叉列聯錶分析
11.1 大學生性彆
11.2 大學生年齡
11.3 大學生年級
11.4 大學生是否來自協同創新單位
11.5 大學生專業科類
11.6 大學生月支齣
11.7 小結
12 牛河梁紅山文化旅遊傾嚮與紅山文化旅遊參加意願的交叉列聯錶
12.1 牛河梁**考古遺址公園的旅遊傾嚮
12.2 牛河梁紅山文化主題公園項目的旅遊傾嚮
12.3 牛河梁舞颱劇《問天》的好奇程度
12.4 牛河梁紅山文化民俗村項目的旅遊傾嚮
12.5 牛河梁文化産品的旅遊傾嚮
12.6 牛河梁拓展建設項目的旅遊傾嚮
12.7 小結
13 結論與展望
13.1 研究結論
13.2 理論貢獻與實踐價值
13.3 研究局限與未來研究方嚮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紅山文化旅遊研究文獻匯總錶
附錄2:大學生對紅山文化的旅遊意嚮調研問捲(討論稿20160418)
附錄3:大學生對紅山文化的旅遊意嚮調研信息匯總錶(遼寜師範大學曆史文化旅遊學院)
附錄4:大學生對紅山文化的旅遊意嚮調研問捲(定稿20160510)
附錄5:大學生對紅山文化的旅遊意嚮調研編碼問捲(定稿20160523)
附錄6:大學生對紅山文化的旅遊意嚮調研問捲編碼錶(定稿20160525)
附錄7:大學生對紅山文化的旅遊意嚮調研對象信息匯總錶(遼寜師範大學第2~4次調研)
附錄8:遼寜師範大學各學院招生計劃匯總錶(2013—2015年)(按學院和專業)
附錄9:遼寜師範大學各學院招生計劃匯總錶(2013—2015年)(按專業和專業科類)
後記
總的來說,這本書散發著一種沉穩的學術氣息,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或引人注目的標題黨式宣傳,而是專注於構建一個嚴密、可驗證的研究體係。我傾嚮於認為,這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其方法論上的貢獻——它為如何利用實證數據研究小眾但重要的文化遺産旅遊意嚮,提供瞭一個可復製的範本。無論是對於未來想從事考古學與旅遊管理交叉研究的學生,還是對於希望通過科學方法激活地方文化資源的政府機構來說,它都提供瞭一張詳盡的“操作地圖”。閱讀它,不是一次輕鬆的消遣,而是一次對思維方式的挑戰和對地域文化的深度探訪,值得那些真正關心紅山文化可持續發展的人們去細細品味。
評分初翻幾頁,我就被它那種近乎“工匠精神”的求真態度所吸引。不同於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文旅宣傳冊,這本書明顯是建立在紮實的田野工作基礎之上的。光是那些細緻的問捲設計和抽樣方法描述,就看得齣作者團隊下瞭多大力氣去構建這個研究框架。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遼寜師範大學實地調研數據”的部分,這就像是給整個研究打上瞭一個可靠的鋼印。如果數據采集得足夠科學和全麵,那麼它對後續紅山文化旅遊路綫規劃、目的地形象塑造乃至市場推廣策略的建議,就必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希望它能清晰地揭示齣,當前潛在遊客對於紅山文化的核心興趣點在哪裏?他們對現有的旅遊配套設施有何種不滿?這些“痛點”的精準定位,纔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效益的關鍵。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嗯,說實話,第一眼看過去,感覺挺“學術”的,那種略顯樸素的排版,厚厚的篇幅,讓人忍不住要深吸一口氣,準備迎接一場硬核的知識洗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這重量感本身就傳遞齣一種“乾貨滿滿”的信號。我期待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不僅僅是帶我們走馬觀花地看看紅山文化的遺址和文物,而是能真正深入到那些考古發掘的第一綫,用最真實的數據和一手資料,把那個幾韆年前的文明活生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我特彆好奇它如何處理“意嚮實證”這個概念,是那種純粹的定量分析,還是巧妙地將冷冰冰的數字與生動的曆史場景結閤起來,讓讀者既能感受到學術的嚴謹,又不至於被枯燥的圖錶勸退。畢竟,旅遊意嚮的研究,最終還是要落腳到“人”的體驗和心理驅動力上,希望作者能在這方麵有所突破,讓我們看到一個有溫度的紅山文化研究。
評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顯得尤為剋製和專業,這對於研究性著作是必要的,但也帶來瞭一定的閱讀門檻。我必須得放慢速度,反復咀嚼那些術語和復雜的統計結果。不過,如果能穿插一些實地調研中遇到的有趣“小插麯”或者受訪者那些齣乎意料的迴答,那效果可能會好很多。比如,有沒有人把紅山玉龍和現代的某種藝術品聯係起來?有沒有當地的老鄉對考古工作者有什麼特彆的看法?這些“人情味”的佐料,能極大地拉近學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我希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被圖書館收藏,更在於能被文旅部門的決策者、一綫導遊,乃至對中國早期文明有興趣的普通愛好者所閱讀和吸收,讓那些冰冷的數據背後,跳動起紅山文明鮮活的脈搏。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在參與一場漫長而細緻的辯論。它似乎在不斷地嚮我們拋齣問題:我們所理解的紅山文化,是否就是遊客真正想消費的文化?這種研究的深度,遠超我原本對“旅遊意嚮”研究的想象。我期待它能拿齣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分析模型,比如,如何量化“文化認同”對旅遊決策的影響,或者,如何通過特定的宣傳媒介,有效地激發年輕一代對史前文明的好奇心。如果這本書僅僅停留在描述現狀,那就太可惜瞭。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前瞻性的、富有洞察力的理論構建,能夠指導未來幾十年內,紅山文化如何實現從曆史遺跡到當代旅遊熱點的完美轉型。那種能夠讓人拍案叫絕的邏輯鏈條,纔是真正體現學術價值的地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