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新时期时代考 古学文化之一。朱易兰著的《红山文化旅游意向实证 研究(以辽宁师范大学实地调研数据为例)》从红山文 化旅游的角度,对红山旅游的文化功能、人文意蕴、 文化类型、艺术特性等基本问题作了全景式的扫描。
本书采用了多种现代研究方法,对红山文化旅游进行 了探索性研究。
1 研究背景
1.1 红山文化遗址考古
1.2 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
1.3 牛河梁红山文化产业开发区
1.4 红山文化与中华文明协同创新
2 红山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2.1 红山文化旅游文献获取与筛选
2.2 红山文化旅游文献描述性统计分析
2.3 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实地调研
3.3 数据审核
3.4 数据准备
3.5 分析方法
3.6 小结
4 频数分析
4.1 人文统计特征
4.2 红山文化旅游意向
4.3 小结
5 红山文化旅游参加意愿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5.1 大学生性别
5.2 大学生年龄
5.3 大学生年级
5.4 大学生是否来自协同创新单位
5.5 大学生专业科类
5.6 大学生月支出
5.7 卡方检验
5.8 小结
6 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倾向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6.1 大学生性别
6.2 大学生年龄
6.3 大学生年级
6.4 大学生是否来自协同创新单位
6.5 大学生专业科类
6.6 大学生月支出
6.7 小结
7 牛河梁红山文化主题公园项目旅游倾向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7.1 大学生性别
7.2 大学生年龄
7.3 大学生年级
7.4 大学生是否来自协同创新单位
7.5 大学生专业科类
7.6 大学生月支出
7.7 小结
8 牛河梁舞台剧《问天》好奇程度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8.1 大学生性别
8.2 大学生年龄
8.3 大学生年级
8.4 大学生是否来自协同创新单位
8.5 大学生专业科类
8.6 大学生月支出
8.7 卡方检验
8.8 小结
9 牛河梁红山文化民俗村项目旅游倾向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9.1 大学生性别
9.2 大学生年龄
9.3 大学生年级
9.4 大学生是否来自协同创新单位
9.5 大学生专业科类
9.6 大学生月支出
9.7 小结
10 牛河梁文化产品旅游倾向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10.1 大学生性别
10.2 大学生年龄
10.3 大学生年级
10.4 大学生是否来自协同创新单位
10.5 大学生专业科类
10.6 大学生月支出
10.7 小结
11 牛河梁拓展建设项目旅游倾向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11.1 大学生性别
11.2 大学生年龄
11.3 大学生年级
11.4 大学生是否来自协同创新单位
11.5 大学生专业科类
11.6 大学生月支出
11.7 小结
12 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倾向与红山文化旅游参加意愿的交叉列联表
12.1 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的旅游倾向
12.2 牛河梁红山文化主题公园项目的旅游倾向
12.3 牛河梁舞台剧《问天》的好奇程度
12.4 牛河梁红山文化民俗村项目的旅游倾向
12.5 牛河梁文化产品的旅游倾向
12.6 牛河梁拓展建设项目的旅游倾向
12.7 小结
13 结论与展望
13.1 研究结论
13.2 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13.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红山文化旅游研究文献汇总表
附录2:大学生对红山文化的旅游意向调研问卷(讨论稿20160418)
附录3:大学生对红山文化的旅游意向调研信息汇总表(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附录4:大学生对红山文化的旅游意向调研问卷(定稿20160510)
附录5:大学生对红山文化的旅游意向调研编码问卷(定稿20160523)
附录6:大学生对红山文化的旅游意向调研问卷编码表(定稿20160525)
附录7:大学生对红山文化的旅游意向调研对象信息汇总表(辽宁师范大学第2~4次调研)
附录8:辽宁师范大学各学院招生计划汇总表(2013—2015年)(按学院和专业)
附录9:辽宁师范大学各学院招生计划汇总表(2013—2015年)(按专业和专业科类)
后记
总的来说,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稳的学术气息,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或引人注目的标题党式宣传,而是专注于构建一个严密、可验证的研究体系。我倾向于认为,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方法论上的贡献——它为如何利用实证数据研究小众但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意向,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范本。无论是对于未来想从事考古学与旅游管理交叉研究的学生,还是对于希望通过科学方法激活地方文化资源的政府机构来说,它都提供了一张详尽的“操作地图”。阅读它,不是一次轻松的消遣,而是一次对思维方式的挑战和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探访,值得那些真正关心红山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人们去细细品味。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而细致的辩论。它似乎在不断地向我们抛出问题:我们所理解的红山文化,是否就是游客真正想消费的文化?这种研究的深度,远超我原本对“旅游意向”研究的想象。我期待它能拿出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分析模型,比如,如何量化“文化认同”对旅游决策的影响,或者,如何通过特定的宣传媒介,有效地激发年轻一代对史前文明的好奇心。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描述现状,那就太可惜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前瞻性的、富有洞察力的理论构建,能够指导未来几十年内,红山文化如何实现从历史遗迹到当代旅游热点的完美转型。那种能够让人拍案叫绝的逻辑链条,才是真正体现学术价值的地方。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显得尤为克制和专业,这对于研究性著作是必要的,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我必须得放慢速度,反复咀嚼那些术语和复杂的统计结果。不过,如果能穿插一些实地调研中遇到的有趣“小插曲”或者受访者那些出乎意料的回答,那效果可能会好很多。比如,有没有人把红山玉龙和现代的某种艺术品联系起来?有没有当地的老乡对考古工作者有什么特别的看法?这些“人情味”的佐料,能极大地拉近学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我希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被图书馆收藏,更在于能被文旅部门的决策者、一线导游,乃至对中国早期文明有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所阅读和吸收,让那些冰冷的数据背后,跳动起红山文明鲜活的脉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说实话,第一眼看过去,感觉挺“学术”的,那种略显朴素的排版,厚厚的篇幅,让人忍不住要深吸一口气,准备迎接一场硬核的知识洗礼。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这重量感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干货满满”的信号。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不仅仅是带我们走马观花地看看红山文化的遗址和文物,而是能真正深入到那些考古发掘的第一线,用最真实的数据和一手资料,把那个几千年前的文明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特别好奇它如何处理“意向实证”这个概念,是那种纯粹的定量分析,还是巧妙地将冷冰冰的数字与生动的历史场景结合起来,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又不至于被枯燥的图表劝退。毕竟,旅游意向的研究,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的体验和心理驱动力上,希望作者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让我们看到一个有温度的红山文化研究。
评分初翻几页,我就被它那种近乎“工匠精神”的求真态度所吸引。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文旅宣传册,这本书明显是建立在扎实的田野工作基础之上的。光是那些细致的问卷设计和抽样方法描述,就看得出作者团队下了多大力气去构建这个研究框架。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辽宁师范大学实地调研数据”的部分,这就像是给整个研究打上了一个可靠的钢印。如果数据采集得足够科学和全面,那么它对后续红山文化旅游路线规划、目的地形象塑造乃至市场推广策略的建议,就必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我希望它能清晰地揭示出,当前潜在游客对于红山文化的核心兴趣点在哪里?他们对现有的旅游配套设施有何种不满?这些“痛点”的精准定位,才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