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北平俗曲略
定价:78.00元
作者:李家瑞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805546841
字数:
页码:251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以系统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行于北平的“俗曲”为主旨,分说书、戏剧、杂耍、杂曲、徒歌五个种属,将六十二个艺术品种逐一加以论述。其中,属于曲艺现行曲种的近二十种,如说唱鼓书、子弟书、竹板书、快书、南词、滩簧、牌子曲、莲花落、数来宝、双簧、道情等;属于现行曲种的曲调或曲牌的近三十种,如〔利津调〕、〔湖广调〕〔马头调〕〔靠山调〕〔边关调〕〔五更调〕〔扬州歌〕〔四川歌〕〔老八板〕〔剪靛花〕〔银纽丝〕〔清江引〕等;余者为戏曲、杂技、歌曲等形式。 n
作者以文论引证和实地调查结合的方式,评介了各种俗曲的沿革、演变、特色及流布情况,并于文末附该种俗曲的一篇词文与工尺谱示例。诸多示例系从《百本张抄本》《车王府曲本》《升平署抄本》《北平图书馆乌丝阑抄书》等三千余种俗曲抄本中精选,除《红绣鞋》一种外,均原文抄录,未行删节。 n
目录
作者介绍
李家瑞(1895-1975),原名辑五,男,白族。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家,文物考古专家。1922年秋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升入本校中文系。1925年起师从刘半农。1928年在刘半农的介绍下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工作,专门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20世纪30年代出版《北平俗曲略》《北平风俗类征》两种文献集成,发表了多篇文章。1949年起,先后在云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云南省博物馆工作,历任云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古文、省博物馆副馆长兼研究员、省史学会理事等职。 n
文摘
序言
初翻开李家瑞先生的《北平俗曲略》,便被那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所感染。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门,门后是老北京的胡同深处,是车水马龙的街头巷尾,是贩夫走卒、勾栏瓦舍的鲜活图景。这本著作并非一本冰冷的学术论文,它饱含着作者对那个逝去年代浓厚的情感,以及对民间文化深深的敬意。从书名中“俗曲”二字,便可窥见其内容并非高雅阳春白雪,而是根植于市井生活,是寻常百姓口中的歌谣、戏文、评弹。试想,在月朗星稀的夜晚,几位老友围坐,摇着蒲扇,听一段曲艺,讲一段故事,那份悠闲自在,那份烟火气,都仿佛透过文字跃然纸上。李家瑞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对这些“俗”的文化形式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描绘,使得这些曾经流散在民间的瑰宝得以被系统地呈现,其价值不言而喻。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冷暖、价值观念,也折射出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生活轨迹。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北平俗曲略》,这本由李家瑞先生精心编纂的著作,于我而言,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一次对文化的寻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昔日的北平街头,耳边回响着各式各样的俗曲,它们或慷慨激昂,或缠绵悱恻,或诙谐幽默,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与人文底蕴。作者并非仅仅将这些俗曲作为独立的文本来呈现,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流传的途径、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严谨而深入的学术态度,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俗”文化的力量。那些流传于民间的俗曲,虽然不像宫廷雅乐那样被冠以“高雅”之名,却更加贴近人心,更加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需求。李家瑞先生通过对这些俗曲的系统整理和解读,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和认识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民间艺术。
评分《北平俗曲略》的出版,对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也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阅读体验。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却容易忽略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珍贵文化遗产。李家瑞先生的这部著作,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将北平地区曾经盛行的俗曲一一呈现,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对民间文化的尊重和珍视。这些俗曲,或许在一些人眼中是粗浅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但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却焕发出了独特的魅力。它们是普通人情感的寄托,是市井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时代变迁的缩影。通过阅读此书,我不仅了解到不同类型的俗曲及其特点,更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曲调中流淌着的,是喜怒哀乐,是人间百态,是值得我们去体味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评分当我开始翻阅李家瑞先生的《北平俗曲略》时,我预想过它可能是一部充满学术术语的枯燥读物。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李家瑞先生以一种极其生动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北平地区那些曾经鲜活的俗曲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仿佛一位资深的老北京,在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些关于街头巷尾、茶馆酒肆的陈年旧事。俗曲,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市井气息,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歌谣、说唱、戏文。作者通过对这些俗曲的细致梳理和深入研究,不仅仅是在记录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在描绘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份文化的热爱,他对民间智慧的赞美,以及他对那些曾经创造和传唱这些俗曲的普通人的敬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得以触摸到历史的肌理,听到那些已经被岁月尘封的声音,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评分读罢李家瑞先生的《北平俗曲略》,心中涌起的不仅是知识的充实,更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此书的价值,在于它对一种已经日渐式微的文化形式的抢救性记录和系统性阐释。北平的俗曲,承载了太多时代的印记,记录了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从书中的片段,我仿佛能听到艺人在街头巷尾的嘶吼,能看到观众们聚精会神的表情,能感受到那些曲调中蕴含的市井智慧与生活哲理。这种“俗”的文化,虽然不像庙堂之上的雅乐那样光鲜亮丽,却更能触及人心,更能反映最真实的生活。李家瑞先生的论述,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俗曲内容的罗列,而是深入探究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流传的社会环境、以及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这种细致的考察,使得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俗曲的意义,也更能体会到作者在其中付出的心血。对于研究民俗文化、戏曲史,甚至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典籍;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则打开了一扇了解“活着的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更加生动、更加立体的老北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