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学研究 总第二十二集 2017年春夏卷
定价:80.00元
作者:阎纯德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0775224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汉学研究(总第二十二集 2017年春夏卷)》主要内容包括卷前絮语,特稿,国学特稿,耿昇专栏,张西平专栏,春秋论坛,四季评论,利玛窦研究,传教士汉学研究,德国汉学研究,法国汉学研究,等。
目录
卷前絮语
·特稿·
立于比较文化视野,治于国际中国学研究
·国学特稿·
筷子与刀叉
——试论中西文化的异同
《宇宙人文论》与中华古道佛文化间的渊源关系研究
·耿昇专栏·
从西方发现中国茶叶到海上茶叶之路的繁荣
·张西平专栏·
袁同礼——中国西方汉学文献学的奠基人
·春秋论坛·
北美汉学家卜正民对塞尔登中国地图的跨文化书写
一个“汉学家”的雅努斯之面
——以藤野正启《海南遗稿》为中心
·四季评论·
对儒家经典《礼记》中“礼,其政之本与”英译的批判性考察
——兼对译者理雅各与援者肯尼迪的逻辑思维批判
《亚洲纪行》:“九·一八”事变之前的中国东北地区舆情调查
近代初期国际法在中日两国的传播情况比较
——以“万国公法”为例
·汉学家论坛·
论《红楼梦》与尼采文本中的忧郁主题
·利玛窦研究·
北美洲关于利玛窦的研究
利玛窦的西方“图书馆”及其后事:一些批评性的观察
·传教士汉学研究·
16至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儒家“鬼神”译介考
·德国汉学研究·
论顾彬《中国文学史》及其中国文学史观
·法国汉学研究·
《中国诗选》序言
郁白的中国古诗奇幻之旅
——读《悲秋:古诗论情》有感
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留法学者的唐诗法译和研究
紫禁城里的耶稣会士
——梅谦立教授访谈录
试谈华裔汉学家程抱一的中国书画“虚实”论
程抱一的中国画语言研究
·美国汉学研究·
柯马丁的《诗经》早期异文与口传研究述评
略述民国时期美国汉学家在华留学期间的交游及其学术研究
与美国汉学家蔡九迪对谈汉学与聊斋
金介甫教授访谈
俾列利查士威林向美国东方学会图书馆的赠书(1851-1865)
·俄罗斯汉学研究·
苏联汉学家费德林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俄国汉学家卢基扬诺夫对《易经》俄传的贡献
·澳大利亚汉学研究·
澳大利亚学者对中国妇女问题的研究
·英国汉学研究·
……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次有幸拜读《汉学研究 总第二十二集》,其内容之丰富、视角之多元,令我这位业余爱好者大开眼界。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爱好者,我尤其被其中几篇关于明清时期服饰制度的研究所吸引。 作者们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考证,以及对出土文物、传世画作的深入分析,勾勒出了明清两代复杂而精美的服饰体系。我非常惊喜于文章对不同阶层、不同场合服饰的详尽描述,从皇室的龙袍凤冠,到士庶人家的常服,再到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服饰,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尤其是一篇关于清代官服补子图案演变的论述,让我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等级制度、文化象征以及时代变迁的印记。这些补子图案,不再是简单的纹饰,而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读到这里,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些官员,身着不同补子,在朝堂之上,在市井之中,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这种研究,不仅是关于“衣”,更是关于“人”,关于“历史”。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抱着极大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能够触及历史深层肌理的读物。《汉学研究 总第二十二集》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望。整本杂志的学术水准很高,内容丰富,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让我受益匪浅。 特别令我着迷的是一篇关于明代海禁政策及其影响的研究。作者的论述条理清晰,既有宏观的政策分析,也有微观的个案研究,让我对这项看似简单的政策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文章不仅揭示了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更探讨了其对国内商业、社会结构甚至思想观念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史很感兴趣,这篇文章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历史进程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转折点。读完后,我开始思考,如果当年海禁政策有所不同,中国的历史轨迹是否会因此改变?这种思考本身,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评分翻开这本《汉学研究 总第二十二集 2017年春夏卷》,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东方智慧殿堂的大门。虽然我并不是科班出身的汉学家,但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集结了当下前沿学术成果的读物,来系统地了解汉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这次的《汉学研究》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寻中国古典文献的海洋,理解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精髓。 其中一篇关于宋代笔记小说研究的文章,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不仅梳理了宋代笔记小说在题材、叙事、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发展脉络,更着重探讨了这些文学作品如何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士人精神以及民间信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的挖掘和解读,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以往被忽略的文学瑰宝。读罢此文,我对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仿佛能听到他们夜雨对窗、秉烛夜读的声音,感受到他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豁达与智慧。这篇研究不仅仅是学术性的梳理,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刚拿到这本《汉学研究》,就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作为一名业余的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我总觉得很多研究都过于晦涩难懂,但这次我感到耳目一新。其中几篇关于古代诗歌的论文,特别是对唐宋时期边塞诗和咏物诗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们旁征博引,将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人生际遇以及当时的社会思潮巧妙地融为一体,使得一首首耳熟能详或稍显陌生的诗句,重新焕发出了鲜活的生命力。 我特别喜欢其中一篇分析李白《行路难》的论述。文章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诗句的字面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李白当时复杂的政治处境和他内心的挣扎与不甘。作者通过梳理史料,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壮志,置于那个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生命张力。这种研究方式,让我不再将诗歌视为孤立的文本,而是能够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情感和历史信息。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也跟随李白一同经历了那些坎坷的仕途,感受到了他那颗不屈的灵魂。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思想的现代阐释很感兴趣,而这本《汉学研究》中的相关文章,可以说给了我不少启发。虽然我不是学者,但对这些古老智慧如何能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充满好奇。 其中一篇关于“仁”的现代价值探讨,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孔孟的论述,而是从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出发,分析了“仁”作为一种超越时空的价值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际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等方面的现实意义。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当代案例和研究,使得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性。我尤其欣赏作者提出的“仁”的实践路径,比如如何将“恕”道运用到日常沟通中,如何通过“忠恕”精神来化解职场矛盾等,这些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仁”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更具体的认识,也更加明白,这些古老的哲学思想,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