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邮驿
定价:25.00元
作者:王俊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618
字数: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我国是世界上早建立传递信息的组织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三千多年。王俊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邮驿》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向世人展示了我国古代邮驿的悠久历史和演变过程,探讨了古代邮驿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总结了古人运用通信规律办邮的基本经验,分析了邮驿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外交等方面的联系及作用,并对不同历史时期邮驿的组织管理、网络设施、通信方式、传递效率、邮驿法律、馆驿供应及驿传弊端等一系列问题,作了有益探索,图文并茂。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邮驿》:
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 朱元璋鉴于元朝驿站混乱的教训,一开始就用严法对某些特权者进行了限制。他明确规定:“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昭代王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国家与军事大事,一律不许滥用驿马或动用驿站的邮递设施。1393年,朱元璋颁布了《应合给驿条例》,规定加上附加条件共12条,对符合用驿马驿船条件的人员进行了限定,其他人一律不得“擅自乘驿传船马”,违者重罚。
即使有如此严格的规定,却依然有人置若罔闻,不屑一顾。这些人一般都自以为有坚实的靠山,不把的法规放在眼里。有的人无理鞭打驿夫,也有人不持驿牌强行驰驿,多索车马。有一个曾经是开国功臣封为吉安侯爵的陆仲亨,从陕西返京,就不顾王法,擅乘驿传。朱元璋为此十分愤怒,斥责陆仲亨说:中原历经战患,人民刚刚过上安定生活,驿户好不容易买上马,生活还十分艰苦。都像你这样任意胡来,百姓即使卖儿卖女,也不能满足奢望的啊!陆仲亨后来因谋叛罪被杀。
朱元璋还以违反驿规罪重罚了两个女婿。一个是驸马郭镇。他从辽东出差回来,违章私带了三杠榛子,沿途擅用驿夫运送。朱元璋得知事情的真相之后,立命郭镇如数补上私用驿夫的报酬银两,并同时敕命在山海关沿线各关驿站,张贴榜文,规定以后再不许有利用官驿私带货物的现象发生,不然一律治罪。另一个是驸马都尉欧阳伦。他多次利用驿递茶叶,其家奴尤其残暴,强迫驿站车辆为其运货,还对执法人员随意侮辱大骂。朱元璋知道了这件事后把欧阳伦赐死,他的家奴一并处以死刑。
这几件事对整治驿站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此,明朝邮驿秩序井井有条。“驿递清乐,而里甲不扰”(顾祖禹《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六十一)。邮驿发展了,国家财政年年有余。
张居正的驿制改革 张居正是明朝中后期十分杰出的改革家。他对赋税、吏治等方面的改革,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历史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在驿制方面,他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明朝自正德、嘉靖以后,政治日益腐败,邮驿制度也产生出许多弊端。高统治层利用邮驿,大肆挥霍。正德年间,发生了多起太监到各地驿站驿银、捆打驿官的事件。司礼太监刘允借奉命去西藏迎接活佛之机,在沿途水驿大肆挥霍。在成都驿,日支驿粮百石,蔬菜银100两;在这里置备入藏物料,竟用银高达13万两。正德皇帝下江南游耍,在此期间的花费更是十分惊人。他命令沿途驿站准备美女,以备皇帝来时随时寻欢作乐。这一次仅水路驿站所用人夫即达数十万,严重地骚扰了人民的生活,妨碍了正常农业生产。驿站承受不了这样沉重的负担,许多驿官都长期流亡在外,驿务多废。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一些官吏主张对邮驿进行改革。先后主张改革驿务者有清官海瑞、吏部尚书吴鹏和张居正,其中以张居正的驿传改革成效大。
张居正的改革,是我国邮驿史上的一件大事。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宰相,他的邮驿改革从限制官员的驰驿特权人手,提出了六条对官员的限制。比如,规定非公务任何官员不得侵扰邮驿;过往驿站的官员只许按国家规定的级别供应食宿,不许越格提出的要求;除邮驿供应外,任何官员不许擅派普通民户服役;还规定官员凡非公务而是到离任或请事假等旅途费用,一律不得由驿站负担,不得动用驿递的交通工具,等等。这些改革,一方面使邮驿的经费开支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人民的负担也得以很大程度地减轻。据统计,经过整顿后,全国共省减邮驿经费1/3左右。
在改革的过程之中,张居正对自己和自己的家里人都严格要求,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
他的儿子回原籍参加科举考试,不用官府邮驿,而是出钱自己雇车。张居正的父亲过生日,他也不动用驿车驿马,而是让仆人背着行李,自己骑毛驴回乡祝寿。张居正对那些违反条例的官员,毫不留情。有一个甘肃巡抚的儿子擅自驰驿,被他革去官职。这一处分使得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许多官员不敢再为非作歹了。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小民欢呼歌诵”。但是,明朝已经腐朽得不可救药,仅仅依靠张居正的力量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他死后,生前的一些改革措施就全被废除了,明代邮驿又一次陷入混乱状态中。
……
序言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与寻常百姓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最近偶然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学术专著,不如说是一幅生动描绘古代生活画卷的艺术品。作者并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细微之处,那些隐藏在日常点滴中的文化密码。从孩童的启蒙教育,到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再到老年人的安详晚年,以及贯穿始终的各种节日庆典、祭祀活动,都被描绘得绘声绘色。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习惯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古老节日的起源和演变的探讨,例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和美食,更蕴含着对屈原的纪念,以及对驱邪避疫的期盼。又例如,书中对民间戏曲、故事、谚语的梳理,更是充满了智慧和趣味,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乐观精神和生活哲学。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文化,是渗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的,是鲜活而充满生命力的。
评分近期有幸接触到一本关于《中国古代邮驿》的书籍,颠覆了我以往对古代信息传递方式的认知。我原以为古代的邮驿系统就是一个简单的信件递送网络,但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精密且高效的组织。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制度、技术、人员、经济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邮驿的演变历程。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邮驿的设置、职能、规模以及运作方式,从早期的烽火传讯,到后来的驿站制度,再到官府与民间的通信网络,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图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驿站的具体细节描写印象深刻,例如驿站的选址、建筑形制、官员设置、马匹数量、食宿标准,甚至连传递公文的契约和印信都有所提及,这足以展现古代统治者对信息传递的重视程度。书中还探讨了邮驿在维护国家统治、保障军事行动、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让我意识到,信息的高效流通,在任何时代都是至关重要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看到古代的信使们,在崎岖的山路上、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冒着风雨,披星戴月,将一份份承载着重要信息的包裹送往目的地,他们的辛劳与奉献,构成了古代中国强大的信息脉络。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一书,那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本书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从生老病死到节庆婚丧,从衣食住行到信仰习俗,方方面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卷。作者似乎是一位身临其境的观察者,将那些早已淡出人们视野的古老仪式、神秘传说、有趣的习俗娓娓道来,仿佛能闻到那古老的炉火气息,听到那悠扬的戏曲唱腔,感受到那淳朴热烈的乡土人情。书中对各种民俗的起源、演变、象征意义的解读,更是深入浅出,令人耳目一新。例如,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贴春联、放鞭炮这些表层,更挖掘了其背后祈求丰年、驱邪纳福的深层文化内涵,以及不同地域因地制宜产生的独特习俗。又如,书中对婚丧嫁娶的详细阐述,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以及人们对生命轮回的独特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仿佛自己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亲历着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生动场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本情感的共鸣之书,它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眷恋,让我更加珍视那些代代相传的宝贵文化遗产。
评分最近无意中翻到一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简直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箱。我一直对那些发生在寻常百姓家里的传统习俗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它没有空泛的理论,也没有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用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调,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个鲜活的民俗场景。作者似乎是一位耐心的说书人,他讲述着春节的团圆饭、元宵节的灯谜、清明节的扫墓祭祖、七夕节的乞巧、中秋节的赏月,还有那关于嫁娶、生育、丧葬的种种规矩和仪式。每一个习俗的背后,都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对生活、对亲情的理解与寄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地方性民俗的细致描绘,它们虽然可能不那么广为人知,却同样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儿童成长的仪式,比如“抓周”,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游戏,更是长辈对孩子未来的一种祝福和期盼,充满了温情。又比如,书中对民间信仰的介绍,虽然有些仪式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人民面对未知世界时,那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寄托。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评分最近读完《中国古代邮驿》,简直可以说是打开了我对古代交通与信息传递方式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古代通信就是靠驿站的快马加鞭,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一个远比我想象中更为复杂、更为庞大、更为精密的体系。作者对古代邮驿制度的梳理,从秦汉时期的雏形,到唐宋的繁荣,再到明清的完善,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邮驿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马匹的调度、传递的流程,甚至连驿站的建筑规格、饮食供给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还探讨了邮驿在维系国家统一、保障军事通信、促进经济交流、传递文化信息等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古代,一封重要的奏折,或是一封家书,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及时送达,这背后是无数驿卒的辛勤汗水和生命付出。书中对一些著名的驿道,如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以及古代诗人笔下关于驿站的诗句,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得冰冷的制度讲解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温度。读完这本书,我对古代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引领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那些为信息畅通默默奉献的古代劳动者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