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漢學研究 總第二十二集 2017年春夏捲
定價:80.00元
作者:閻純德
齣版社:學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0775224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漢學研究(總第二十二集 2017年春夏捲)》主要內容包括捲前絮語,特稿,國學特稿,耿昇專欄,張西平專欄,春鞦論壇,四季評論,利瑪竇研究,傳教士漢學研究,德國漢學研究,法國漢學研究,等。
目錄
捲前絮語
·特稿·
立於比較文化視野,治於國際中國學研究
·國學特稿·
筷子與刀叉
——試論中西文化的異同
《宇宙人文論》與中華古道佛文化間的淵源關係研究
·耿昇專欄·
從西方發現中國茶葉到海上茶葉之路的繁榮
·張西平專欄·
袁同禮——中國西方漢學文獻學的奠基人
·春鞦論壇·
北美漢學傢蔔正民對塞爾登中國地圖的跨文化書寫
一個“漢學傢”的雅努斯之麵
——以藤野正啓《海南遺稿》為中心
·四季評論·
對儒傢經典《禮記》中“禮,其政之本與”英譯的批判性考察
——兼對譯者理雅各與援者肯尼迪的邏輯思維批判
《亞洲紀行》:“九·一八”事變之前的中國東北地區輿情調查
近代初期國際法在中日兩國的傳播情況比較
——以“萬國公法”為例
·漢學傢論壇·
論《紅樓夢》與尼采文本中的憂鬱主題
·利瑪竇研究·
北美洲關於利瑪竇的研究
利瑪竇的西方“圖書館”及其後事:一些批評性的觀察
·傳教士漢學研究·
16至18世紀來華耶穌會士儒傢“鬼神”譯介考
·德國漢學研究·
論顧彬《中國文學史》及其中國文學史觀
·法國漢學研究·
《中國詩選》序言
鬱白的中國古詩奇幻之旅
——讀《悲鞦:古詩論情》有感
論20世紀上半葉中國留法學者的唐詩法譯和研究
紫禁城裏的耶穌會士
——梅謙立教授訪談錄
試談華裔漢學傢程抱一的中國書畫“虛實”論
程抱一的中國畫語言研究
·美國漢學研究·
柯馬丁的《詩經》早期異文與口傳研究述評
略述民國時期美國漢學傢在華留學期間的交遊及其學術研究
與美國漢學傢蔡九迪對談漢學與聊齋
金介甫教授訪談
俾列利查士威林嚮美國東方學會圖書館的贈書(1851-1865)
·俄羅斯漢學研究·
蘇聯漢學傢費德林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俄國漢學傢盧基揚諾夫對《易經》俄傳的貢獻
·澳大利亞漢學研究·
澳大利亞學者對中國婦女問題的研究
·英國漢學研究·
……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剛拿到這本《漢學研究》,就被它厚重的學術氣息所吸引。作為一名業餘的中國古典文學愛好者,我總覺得很多研究都過於晦澀難懂,但這次我感到耳目一新。其中幾篇關於古代詩歌的論文,特彆是對唐宋時期邊塞詩和詠物詩的解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們旁徵博引,將詩歌的創作背景、詩人的人生際遇以及當時的社會思潮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得一首首耳熟能詳或稍顯陌生的詩句,重新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 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分析李白《行路難》的論述。文章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詩句的字麵解釋,而是深入挖掘瞭李白當時復雜的政治處境和他內心的掙紮與不甘。作者通過梳理史料,將李白“仰天大笑齣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情壯誌,置於那個時代背景下,展現齣一種令人震撼的生命張力。這種研究方式,讓我不再將詩歌視為孤立的文本,而是能夠理解其背後所承載的豐富的情感和曆史信息。閱讀過程中,我仿佛也跟隨李白一同經曆瞭那些坎坷的仕途,感受到瞭他那顆不屈的靈魂。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哲學,特彆是儒傢思想的現代闡釋很感興趣,而這本《漢學研究》中的相關文章,可以說給瞭我不少啓發。雖然我不是學者,但對這些古老智慧如何能在當代社會煥發生機充滿好奇。 其中一篇關於“仁”的現代價值探討,令我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復述孔孟的論述,而是從當代社會的種種現象齣發,分析瞭“仁”作為一種超越時空的價值理念,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人際關係、解決社會矛盾等方麵的現實意義。文章引用瞭大量的當代案例和研究,使得論述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實踐指導性。我尤其欣賞作者提齣的“仁”的實踐路徑,比如如何將“恕”道運用到日常溝通中,如何通過“忠恕”精神來化解職場矛盾等,這些都非常具有操作性。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仁”這個概念有瞭更清晰、更具體的認識,也更加明白,這些古老的哲學思想,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曆史抱著極大好奇心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夠找到一些能夠觸及曆史深層肌理的讀物。《漢學研究 總第二十二集》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一期望。整本雜誌的學術水準很高,內容豐富,涵蓋瞭曆史、文學、哲學等多個領域,讓我受益匪淺。 特彆令我著迷的是一篇關於明代海禁政策及其影響的研究。作者的論述條理清晰,既有宏觀的政策分析,也有微觀的個案研究,讓我對這項看似簡單的政策有瞭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識。文章不僅揭示瞭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瞭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更探討瞭其對國內商業、社會結構甚至思想觀念産生的深遠影響。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史很感興趣,這篇文章提供瞭非常寶貴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曆史進程中那些不易察覺的轉摺點。讀完後,我開始思考,如果當年海禁政策有所不同,中國的曆史軌跡是否會因此改變?這種思考本身,就是閱讀的魅力所在。
評分這次有幸拜讀《漢學研究 總第二十二集》,其內容之豐富、視角之多元,令我這位業餘愛好者大開眼界。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愛好者,我尤其被其中幾篇關於明清時期服飾製度的研究所吸引。 作者們通過對史料的細緻考證,以及對齣土文物、傳世畫作的深入分析,勾勒齣瞭明清兩代復雜而精美的服飾體係。我非常驚喜於文章對不同階層、不同場閤服飾的詳盡描述,從皇室的龍袍鳳冠,到士庶人傢的常服,再到戲麯舞颱上的錶演服飾,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尤其是一篇關於清代官服補子圖案演變的論述,讓我領略到其中蘊含的等級製度、文化象徵以及時代變遷的印記。這些補子圖案,不再是簡單的紋飾,而是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讀到這裏,我仿佛能看到當年那些官員,身著不同補子,在朝堂之上,在市井之中,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這種研究,不僅是關於“衣”,更是關於“人”,關於“曆史”。
評分翻開這本《漢學研究 總第二十二集 2017年春夏捲》,就如同推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東方智慧殿堂的大門。雖然我並不是科班齣身的漢學傢,但作為一名對中國文化懷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集結瞭當下前沿學術成果的讀物,來係統地瞭解漢學研究的最新動態。這次的《漢學研究》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就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尋中國古典文獻的海洋,理解那些跨越韆年的思想精髓。 其中一篇關於宋代筆記小說研究的文章,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不僅梳理瞭宋代筆記小說在題材、敘事、人物塑造等方麵的發展脈絡,更著重探討瞭這些文學作品如何摺射齣當時社會的風俗人情、士人精神以及民間信仰。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一些鮮為人知的作品的挖掘和解讀,這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以往被忽略的文學瑰寶。讀罷此文,我對宋代文人的生活狀態和他們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仿佛能聽到他們夜雨對窗、秉燭夜讀的聲音,感受到他們“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豁達與智慧。這篇研究不僅僅是學術性的梳理,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讓我對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直觀的感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